⑴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100字)
清明節最早是農耕節,當時還另外壹個節日就是寒食節是紀念春秋時代的晉文公和賢臣介子推。當時在宮廷內發生了內亂,晉國太子的異母兄弟想除掉他,奪得皇帝之位。為了逃避被害,最後逃出宮中四處流浪,還帶著最忠誠的臣子介子推等人。
就在某壹日,在大山中太子和介子推等人迷路了,出現斷食的程度,介子推毫無猶豫的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給大家煮湯喝,暫解饑餓,太子等各位臣子都十分感動。這件事壹直被晉國太子放在心裏。19年後,重新回到晉國,成為了壹國之君後。叫晉文公。當時很多幫助晉文公的臣子都進宮行賞了,可是卻不見介子推來。
當時介子推並不想去,更沒想到介子推帶著老母親悄悄的回到了老家,隱居山中。晉文公心裏很不舒服,就去山中邀請介子推。可是介子推並不想回去受賞。最後晉文公想到壹個辦法就是用火燒山把介子推逼出來,結果火勢太大把介子推其老母親都意外燒死了。
十分後悔的晉文公深表歉意,十分悲痛,決定把介子推其母親埋在柳樹下,稱為“介山”,就在死的那天不許百姓燒火吃飯,只能是生冷食物,表示紀念介子推,定為“寒食節”。從此以後再介山的介子推墳上每到這壹天就會有人按時去掃墓祭拜介子推。
於是這天寒食節又被定為掃墓,寒食節和清明節本來是屬於二個節日的。到唐代的時候,二個節日很相近,就定為清明節和寒食節為同壹天,於是在清明節當天就出現了掃墓的習慣。
⑵ 清明節的故事
清明節的來歷: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蒙受迫害,四處逃難。壹次饑餓難忍,命家臣介子推去找吃的,介子推不忍心看著主人壹天天消瘦,就在自己的大腿上挖下壹塊肉燒熟後給重耳吃下,介子推也因此患下了腿疾。
重耳知道後非常感激,發誓不忘介子推的忠義。幾年後,重耳重新登上了王位,並成了春秋的壹代霸主晉文公。當年和重耳壹起逃難的大臣都獲得了封賞,唯獨介子推不在其中,他背著母親逃到了深山。
晉文公想起後非常愧疚,想重新啟用這位與己***過患難的老臣,但介子推歸隱之心已決。晉文公下令燒山,心想這樣可以逼著介子推出來做官。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坐在壹棵柳樹下直到燒死也未肯出來。晉文公非常後悔,下令全國每年的這壹天,不準燒火,食物只能生吃。這便是清明節的頭壹天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壹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壹。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經歷史的發展演變,清明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壹,壹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 *** 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⑶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要簡短的)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回外,又累又餓,答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壹塊肉煮湯讓重耳喝了。十九年後,重耳做了晉文公,介子推卻背靠柳樹死在了山火中,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壹天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壹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鬥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後。
這壹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⑷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要簡短的
這是壹個無雨的清明,乍暖還寒。
迷睡了多日的趙氏,突然在清晨蘇醒過來,兒孫們壹陣驚喜。
這是壹座無碑的孤墳,墳土新培。
趙氏被攙扶著站在墳前,身後跪著她的兒孫們。墳窯裏焚燒的火紙呼呼地舞動著。象是又再追憶半個世紀
發生的那遙遠而耳熟的故事。
壹個新婚不久已有生孕的妻子,把心愛的丈夫送出大巴山,送到了抗日前線,轉戰數載音信全無。
日本投降了,她帶著兒子興高采烈地去尋找久別的親人。
然而,找到的卻是壹件手工縫制的已滿是彈孔的襯衣和壹枚閃光的勛章。母子倆沒有向部隊提出任何要求,含淚返回故鄉。
母親帶著對丈夫的永遠思念,兒子帶著從未見到生父的終身遺憾,掩埋了壹個僅裝有兩件遺物的棺木。
孤獨的壹座墳凸現在大巴山中壹個無名而荒蕪的小山上,孤寂淒涼。而自從有了這座墳,每逢清明,荒山上孤墳旁便會多幾棵新植的松柏。年復壹年,從沒間斷。
不知不覺五十年過去了。禿山早已被綠樹覆蓋,孤墳始終被松柏掩映。參天的大樹與新植的小苗相間,構成年輪分明的林帶。起伏山林卻沒能掩蓋趙氏壹生的辛酸、坎坷和不老的情結。
“趙哥,我又來了,帶著我們的兒孫種清明樹了。時間過的好慢,壹年見妳壹次真不容易呀。今天險些來不了啦,不過我遲早壹定會來的。
我說過妳不會寂寞不會被遺忘的,有這些清明樹陪伴妳,妳並不孤獨。時間過得真快呀,壹轉眼,連咱們的兒子都當爺了。
趙哥呀,我這輩子也真夠……不說了,我知道妳不愛聽那傷心的事。說些別的吧!”趙氏低聲自語著。火紙漸漸燒盡,紙灰隨風輕輕飛升。
這個無雨的清明,壹座孤墳的周圍又多了數棵新植的松柏。其中有壹棵竟是壹位八十多歲老婦人親自種植的清明樹。
第二年的清明時節,陰雨綿綿,在那棵清明樹旁多了壹座新墳。
⑸ 清明節的傳說 梗概
春秋時期,晉國的大臣介子推,保護晉國的大公子——重耳出逃,在饑寒交迫版之際,權為了不讓重耳餓死,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來給重耳吃。後來重耳當上了晉國的大王,要給介子推封官,介子推不肯做官,隱居到大山裏。
有人為了把介子推逼出來,建議放火燒山,結果火燒了好多天,介子推依然沒有出來。等火熄滅後,介子推的屍體被人們找到。重耳後悔不已。為了紀念介子推,規定這壹天為寒食節,後來就演變成如今的清明節。
(5)清明節的故事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壹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壹,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壹,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壹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壹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壹。
⑹ 關於清明節的小故事
滿族人寒食節為什麽不動煙火,是為了懷念救過始祖罕王的毛斯太太。雲南省巍山彜內族回族自治縣蒙化城的人們容在清明節插柳是為了感恩救百姓免受官兵荼毒、被火燒死的蒙化人柳青。雲南省金平縣的瑤族婦女清明節頭插鮮花,是為了感恩與賊鬥爭、救活主人、英勇負傷而死的蛇。
江蘇蘇州、常熟壹帶清明節前後喜歡吃酒釀餅,是源自元末江浙壹帶的義軍領袖張士誠為了感謝落難時用面餅救過母親的老者。浙江桐鄉朱家閣壹帶農家,清明時節除了在堂屋裏擺酒菜祭祖以外,還要在堂外廊屋裏擺壹桌酒菜,放18副盅筷,祭拜18位“外堂祖宗”。
是為了紀念為朱家閣帶來恩惠的太平天國的18個勇士。
清明節融合寒食節
到唐代時,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不僅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⑺ 清明節由來的故事 概括主要內容
清明節由來:
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回襲而成為中華答民族壹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 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壹個詞。
冬至後壹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 煙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 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⑻ 清明節故事簡短
春秋時期,晉國的大臣介子推,保護晉國的大公子——重耳出逃,在饑寒交迫專之際,為了不讓重耳餓死屬,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來給重耳吃。後來重耳當上了晉國的大王,要給介子推封官,介子推不肯做官,隱居到大山裏。有人為了把介子推逼出來,建議放火燒山,結果火燒了好多天,介子推依然沒有出來。等火熄滅後,介子推的屍體被人們找到。重耳後悔不已。為了紀念介子推,規定這壹天為寒食節,後來就演變成如今的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