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清明節的春遊活動

清明節的春遊活動

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後,盡情地親近自然、到郊外踏青遊玩,是清明節俗的另壹項重要活動。舊時,清明時節的郊野之中,眾人春遊的場景是非常盛大熱鬧的。當時遊樂活動在清明節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與祭祀平分秋色。至少不像今人這樣壹提到清明節,就把主要註意力都放在清明掃墓上。有學者認為清明節主要是壹個快樂的節日,此話不無道理。

 有人會說,清明祭祀是肅穆或悲傷的,與輕松快活的春遊豈不矛盾?其實這種想法是出於簡單教條地看問題,也是不了解民眾的精神與生活的表現。初唐統治者就曾基於 類似看法,下令禁止寒食的掃墓***郊遊,但是後來不得不解除這種禁令。清明時節祭祀能與遊樂並行不悖,我認為有這樣幾條原因:第壹,中華民族有很強的天人合壹觀念,在自然界生機萌動、氣候宜人的清明前後投入自然的懷抱,是出於人的本能的沖動,是合於人的本性的,也是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體現。這壹時光,人的這種沖動或要求是難以抑制的。第二,民間自古以來就有在莊重的儀式之後縱情歡樂的節日文化傳統,而清明節的源頭之壹上巳節正是壹個這樣的節日,何況魏晉之後上巳節就已演變為壹個純粹郊遊宴飲的的節日。上巳節在郊野縱情遊樂的傳統必然在清明節俗中得到體現。第三,清明節的節期前後有十來天,祭祀可在壹天內完成,其他時間可以純做春遊。第四,民間對生死向來有壹種流傳廣泛的曠達觀念,認為人出自黃土又歸於黃土,是壹個自然的過程,只要是盡壽而終,不是早夭,就不是很令人悲傷的事情,甚至老人的高壽而亡是壹件喜事,所謂“紅白喜事”。這樣,祭奠正常壽終的親人和祖先,就不是壹件真正悲傷的事情,只是表達孝敬和思念之情,在完成壹個鄭重的儀式。壹些女性的哭墳也是按禮法所為的儀式的壹部分,或者是發泄自己情感的壹種方式。儀式完成之後的遊春就是自然的事情。所以,人們能普遍地將掃墓與春遊結合起來。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記載了這種掃墓與郊遊並行不悖的情形:

 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下面列舉幾項傳統的春遊活動。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遊。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壹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插柳。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麽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壹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放風箏。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裏,放風箏不但是壹種遊藝活動,而且是壹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蕩秋千。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蕩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蕩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裏也安設秋千供皇後、嬪妃、宮女們玩耍。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壹部分。

 除以上活動外,清明節的傳統遊戲還有踢球、鬥雞等。

  • 上一篇:汽修學校哪個比較好
  • 下一篇:牙套做什麽材質的好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