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清朝大臣衣服上的圖案,清朝官職衣服上圖案的意思

清朝大臣衣服上的圖案,清朝官職衣服上圖案的意思

清朝官職衣服上圖案的意思

1、文官:

壹品文官補子:仙鶴。仙鶴美麗超逸,高雅聖潔,而且長壽,可達六七十歲,在古代成為仙風道骨和長壽的象征。在吉祥鳥中,仙鶴地位僅次於鳳凰而居第二。鳳凰象征皇後,而仙鶴則官居壹品。

二品文官補子:錦雞。錦雞亦稱“金雞”、“玉雞”、“碧雞”,是吉祥的象征。錦雞有壹呼百應的王者風範。其羽毛色彩艷麗,傳說還能驅鬼避邪。

三品文官補子:孔雀。孔雀不僅羽毛美麗,而且有品性。在古人看來,孔雀是壹種大德大賢、具有文明品質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貴的象征。

四品文官補子:鴛鴦。鴛鴦作為官員的補子,是取其羽毛上聳,象征堅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喻其兢兢業業。

五品文官補子:白鷴。白鷴鳥的形象作為五品官員補子,取其行止閑雅,為官不急不躁,並且吉祥忠誠。

六品文官補子:鷺鷥。鷺鷥亦稱白鳥,陸機《詩疏》雲:“鷺,水鳥也,好而潔白,故謂之白鳥。”鷺鷥是吉祥之鳥。

七品文官補子:鸂鶒。鸂鶒又稱紫鴛鴦,是壹種吉祥的瑞鳥。作為官員的補子,寓意百官要造福百姓。

八品文官補子:鵪鶉。鵪鶉之“安”是安全之“安”的諧音,因此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樂業”的象征意義。

九品文官補子:藍雀。藍雀亦稱練鵲、綬帶鳥。綬帶是古代帝王、百官禮服的佩飾。因此各種綬帶成為權力和富貴的象征。

2、武官:

壹品武官補子:麒麟。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以麒麟為壹品武官的官階形象,既象征仁厚祥瑞,又象征“武備而不為害”的形象。

二品武官補子:狻猊。狻猊是壹種像獅子的神獸。作為武官補子當是取其勇猛之意。

三品武官補子:豹。在古代神獸排名中,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作為武官補子亦是取其勇猛之意。

四品武官補子:虎。老虎為百獸之王,有王者之氣。老虎威武勇猛,古來頗受將帥崇拜。

五品武官補子:熊。作為武官補子的形象,取其陽剛之意。

六品武官補子:彪。在古人眼中,彪是壹種兇悍殘暴的動物。作為武官補子形象,是取其對敵兇狠殘暴之意。

七品武官補子:犀牛。用犀牛做武官補子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

八品武官補子:補子同七品武官。

九品武官補子:海馬。古代對最下層的軍官要求頗高,既能指揮步兵陸戰,又可指揮海軍水戰,因此以海馬作為補子。不過這個海馬可不是動物的海馬,而是壹種能在陸地行走,又能在海上飛馳的神獸。

另外,禦史與諫官均為獬豸。獬豸乃神獸,專司辨別忠奸。

擴展資料:

清代官員的朝服上有壹塊方形圖案稱為補子。補子又分為文官、武官兩種。清代官服補子大體與明朝官服補子類似。不過清朝文官補服上的禽鳥與明朝最大區別是清朝文官補子上的禽鳥只有壹只,而明朝文官補子上的禽鳥則是兩只,明朝和清朝武官補子則都只有壹個走獸。

補子上除了有飛禽走獸外,還繡有海水和巖石的圖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補服均是由南京、蘇州、杭州即江南三織造訂做進貢的,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尺寸、圖案都有嚴格規定,官員不能私自改變身上與其品級相對應的官服。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明朝官服制度

清朝時代大臣官衣上的圖案是什麽意思

文官上邊繡的是禽,而武將繡的是獸。根據上邊繡的禽和獸,來判斷官位品級的高低。現在人開玩笑說的衣冠禽獸可能就是從清朝的官衣來的。

誰知道清朝帝後和大臣(分級別)的服色和紋樣分別是什麽?

清代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繡有九條龍。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壹統山河”和“萬世升平”的寓意。

清代皇帝的服飾基本上分為三大類,即禮服、吉服和便服。禮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袞服、補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龍袍、龍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規定以外的平常之服。龍袍,是上下連屬的通身袍,比禮服略低壹等,是皇帝在壹般性的吉慶宴會、朝見臣屬的時候穿用的常見禮服,也是我們常常見到的帝王服飾。帝王們穿著的龍袍,在現代人的心中很容易產生敬畏與神秘的感覺。尤其對龍袍上制作精良、細膩、造型獨特的紋飾圖案充滿疑惑,本文將對此做簡單的介紹。  帝王的服飾上繡有各種寓意吉祥、色彩艷麗的紋飾圖案。如:龍紋、鳳紋、蝙蝠紋、富貴牡丹紋、十二章紋、吉祥八寶紋、五彩雲紋等等。這些圖案只為封建社會裏的帝王和少數高官所服用,並不普及。如:龍、鳳紋向來是帝、後的象征,除了帝、後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十二章圖案,自它在中國圖紋中出現就是最高統治者的專有紋飾,壹直到封建帝制的滅亡,只應用在帝、後的服飾和少數親王、將相的服飾上,從未在民間出現過。 在北京藝術博物館收藏著壹件清乾隆明黃緞繡五彩雲蝠金龍十二章吉服袍。此袍嚴格按照繁縟復雜的清代服飾制度制作。據《清史稿·誌七十八·輿服誌》記載:“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壹,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壹,袖端正龍各壹。下幅八寶立水,襟左右開,棉、袷、紗、裘,各惟其時。”說明到了清代對龍袍在形制、制作工藝、裝飾圖案以及對於衣服的色彩上都規定得十分嚴謹苛刻。鑒別清代龍袍主要從做工、面料和紋樣三大方面來看。首先,龍袍的做工相當精細,所用線也非平常我們所見到的金線或者絲線,尤其緙絲工藝目前很難仿造。其次,清代宮廷服飾衣料的生產大多來自江南三織造,即江寧織造局、蘇州織造局和杭州織造局,極少部分由京內織染局織造。江寧(南京)善於織金妝彩以及倭緞、神帛的織造;蘇州的緙絲、刺繡工藝最精;湖絲的品質最為優良,如綾、羅、紡、縐、綢等多由杭州織造。最後,龍袍上的紋樣以及所在的位置也絕對不能有絲毫差錯,這些紋樣多限於皇帝服飾之上,其他皇宮貴族服飾上均不可有此紋樣,所以說紋樣是鑒定龍袍的最好方法。 皇後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本圖展示的服裝紋樣為鳳穿牡丹。整件服裝在鮮艷的藍色緞地上,繡八只彩鳳,彩鳳中間,穿插數朵牡丹。牡丹的顏色處理得凈穆而素雅,色彩變化惟妙,具有傳統的山水畫特點。與此相反,鳳的顏色比較濃重,紅綠對比度極為強烈,具有典型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 壹品 歲俸180兩 服飾:紅寶石帽頂,繡仙鶴  從壹品正俸81兩,加支 524兩 圖樣:紅寶石頂,繡麒麟 官職如:將軍,提督 二品 歲俸155兩 服飾:珊瑚頂,繡錦雞  正2品67兩,加支444兩,從2品53兩,加支324兩 圖樣:珊瑚頂,繡獅子 官職如:副將 三品 歲俸130兩 服飾:藍寶石頂,繡孔雀 39兩,加支204兩 圖樣:藍寶石頂,繡豹 官職如:參將(正) 遊擊(從) 四品 歲俸105兩 服飾:青金石頂,繡雲雁 27兩, 加支114兩 圖樣:青金石頂,繡虎 官職如:都司  五品 歲俸80兩 服飾:水晶頂,繡白鷴 18兩,加支72兩 圖樣:水晶頂,繡熊 官職如:守備 六品 歲俸60兩 服飾:硨磲頂,繡鴛鴦 14兩,加支35兩 圖樣:硨磲頂,繡彪 官職如:千總  七品 歲俸45兩 服飾:素金頂,繡鸂鶒 12兩 圖樣:素金頂,繡犀牛 官職如:把總八品 歲俸40兩 服飾:陰紋鏤花金頂,繡鵪鶉 23 兩 圖樣:陰紋鏤花金頂,繡犀牛 官職如:外委千總  正九品 歲俸35 兩 服飾:陰紋鏤花金頂,繡練雀 圖樣:陰紋鏤花金頂,繡海馬  官職如:外委把總 從九品及未入流 歲俸31兩 服飾:陽紋鏤花金頂,繡練雀 註:  1、以上均為正俸,京官例支雙俸。又每正俸壹兩兼支米壹斛。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俸米再加倍支給。  2、王公百官補服均為石青色,朝服、蟒袍為石青色或藍色。  3、風憲官(禦史)補服繡獬豸。 4、武官又有養廉銀,如提督880兩,下至把總100兩。 素地片金緣朝服(背面) 5、清代官服制度: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補服、蟒袍等。品秩差別主要看冠服頂子、蟒袍以及補服的紋飾。朝冠頂珠見上表;吉服冠與朝冠大體相同,冠後插有翎枝,其制六品以下用藍翎,五品以上用花翎;百官蟒袍,壹品至三品繡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繡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繡四爪五蟒;補服,自親王以下皆有補服,其色石青,前後綴有補子,文禽武獸。貝子以上王親用圓形補子,其余用方補;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科道、侍衛等職,均需懸掛朝珠,朝珠***108顆,旁附小珠三串(壹邊壹串,壹邊二串),名位“記念”。戴法男女有別,兩串在左為男,兩串在右為女。另有壹串垂於背,名“背雲”。 清朝大臣的衣服和頂戴花翎怎麽分別

清朝官員服飾是指在清朝 *** 中有正適職位官員的官方著裝,正式名稱為補服。著裝分為帽、外衣、朝珠、朝靴。清 *** 對官員的辦公著裝有著明確的限制,不同品級有不同的著裝,不能自行更改裝束。

壹、帽子: 清朝改歷代的朝冠為禮帽,禮帽又稱為“頂子”或稱為“頂戴”、“頂戴花翎”。禮帽分為兩種,壹種為夏天戴的涼帽,另壹種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涼帽為喇叭形,無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湖色或黃色,上綴紅纓頂珠。暖帽為圓形,有壹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紅色絨線所制成的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頂珠的質料和顏色的不同,代表了官員的品級的不同,清 *** 規定壹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在頂珠之下有壹枝兩寸長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琺瑯或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又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說明功勛越高。藍翎為鹖羽制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順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會典》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壹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制定:貝子和固倫額駙(即固倫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即和碩公主的丈夫)戴雙眼花翎;內大臣,壹、二、三、四等侍衛、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必須是滿洲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壹眼花翎。藍翎壹般都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余人。 二、朝服: 1、親王 清代親王的朝服壹般都是龍袍,而貝勒是蟒袍。關於蟒、龍的區別,歷來沒有明確的答案。壹般根據《野獲編》“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即皇帝)所禦(龍)袍相肖,但減壹爪”及《大清會典》中“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 ......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緞立龍緞,應挑去壹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結論。親王的朝服的顏色只能用土黃或者暗黃,不能是明黃,而龍必須是盤龍或者降龍,不能是升龍或者正龍。親王朝服的下擺也繡有“海水江涯”。 親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壹團,兩肩五爪行龍各壹團 郡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兩肩五爪行龍各壹團 貝勒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壹團 貝子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行蟒各壹團 鎮國公、輔國公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壹方 公爵、侯爵、伯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繡九蟒 2、官員 清代官員的朝服上有壹塊方形圖案稱為補服。補服又分為文、武兩種。 文官:壹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鴻漱,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壹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禦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補子上除了有飛禽走獸外,還繡有海水和巖石的圖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補服均是由南京、蘇州、杭州即江南三織造訂做進貢的,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尺寸、圖案都有嚴格規定,官員不能私自改變身上與其品級相對應的官服。 三、朝珠 朝珠是由佛教的念珠演化而來,是由於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朝珠通常由身子、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六部分組成,每串朝珠的珠數都嚴格規定為108顆。“佛頭”***有4顆,色澤和大小壹致,直徑比朝珠大壹倍左右,每隔27顆珠子加入壹個“佛頭”,將108顆朝珠四分,也稱之為“分珠”,據說是寓意四季。朝珠頂部的那顆佛頭上,連綴壹塔形“佛頭塔”,其穿孔的方式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兩頭各從對穿的孔的壹頭穿進,然後都從中間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為壹。佛頭塔的頂端用闊絲帶系綴有壹塊寶石大墜子,大墜上端還垂有壹塊寶石,稱之為“背雲”。 葫蘆狀佛頭塔的兩側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銀絲琺瑯裹著寶石的小墜角,稱為“紀念”。據說這三串紀念,當時美其名為“三臺”。備掛時將朝珠掛於頸項之中,以佛頭緊貼後頸與後腦相垂直,前胸出現的三顆佛頭作中心對稱,後背的“背雲”緊靠後背心。朝珠也不是所有官員都有資格佩帶的,根據清朝 *** 規定,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兒女和軍機處、侍衛、禮部、國子監、大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所屬官員穿著朝服時,才得掛用。朝珠的質料多用東珠(珍珠)、翡翠、瑪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蠟、水晶、青金石、玉、綠松石、碧璽、伽楠香、芙蓉石等寶石琢制,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絳為飾,由項上垂掛於胸前。清代朝珠的絳用絲線編織,顏色等級分明:明黃色絳只有皇帝、皇後和皇太後才能使用;全綠和金黃色絳是王爺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縣、郡官為石青色。婦女懸掛的朝珠,與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區別主要看朝珠上的“紀念”,兩串在左者為男,兩串在右者為女,兩者不能顛倒。 請問這兩位清朝大臣穿的衣服叫什麽名字

這是清朝官員禮服的壹種,叫端罩;

也就是冬季穿著朝服、吉服袍外面的裘皮外褂。根據官員品級,質地各有不同。 端罩按《大清會典》的制度,有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猞猁猻、紅豹皮、黃狐皮等幾種;按質地、皮色的好壞及其裏、帶的顏色等內容,又分為八個等級,以此來區別其身份、地位的高低尊卑。皇帝皇太子穿紫貂、皇子穿黑狐…… 清朝大臣衣服後的肩皮叫什麽

清朝大臣衣服後的肩皮叫披領。

披領是清代官服。其樣式兩隅略呈尖銳狀,冬季用紫貂或石青色加以海龍緣鑲嵌,夏季用石青加片金緣邊制作。

其樣式兩隅略呈尖銳狀,冬季用紫貂或石青色加以海龍緣鑲嵌,夏季用石青加片金緣邊制作。文武官員、內外命婦及皇帝,皇後穿朝服時配用。披領是戴在肩膀上的,夏季時,披領面料很薄,到冬季時,披領很厚,在文武百官的披領中,也是按品位來設定的。壹品大臣,皇帝,太後和皇後繡龍。

清朝大臣的官服上可以出現龍嗎?

清朝大臣的官服上可以出現龍。

清朝官服圖案的正式稱呼叫“補子”,它的作用是區分官員級別,以及是文官還是武官。文官的補子圖案為飛禽,武官的補子圖案為走獸。由於清朝奉行的是以文制武原則,所以基本上同個級別的官員,“飛禽”補子的地位要高於“走獸”。

除了飛禽走獸的補子外,清朝官服中還有壹種特殊的補子圖案,那就是龍和蟒。多數人印象中都以為只有皇帝的衣服才能繡著龍,其實除了皇帝本人外,還有壹些人也能得到這樣的特殊待遇。

擴展資料:

清朝官服上級別最高的是親王補服,圖案為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壹團,兩肩五爪行龍各壹團;其次是郡王補服,圖案為身前身後以及兩肩五爪行龍各壹團;排在第三的是貝勒補服,圖案為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壹團。

排在第四的是貝子補服,圖案為身前身後四爪行蟒各壹團;排在第五的是鎮國公、輔國公,圖案為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壹方。上述都是清朝宗室爵位,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皇親國戚。

除了宗室爵位外,清朝官員能得到的最高級別依次是公爵、侯爵、伯爵,這三者都屬於超品(比壹品官級別更高),補服圖案為身前身後繡九蟒。排在其後的是子爵,補服圖案為身前身後繡麒麟(同壹品武官)。再後是男爵,補服圖案為身前身後繡獅子(同二品武官)。

  • 上一篇:浙江紹興諸暨壹小學開特色武術班傳承傳統文化
  • 下一篇:濰坊風箏的介紹加圖片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