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因為清朝信奉佛教,佛教的裝飾就是佛珠!
清朝官員的脖頸上,所佩戴的串珠並不是簡簡單單的裝飾品,這串珠子叫做“朝珠”,是清朝官員們身份的象征。
壹串朝珠***有108顆珠子,以佛頭為首,每串27顆珠子便穿入壹顆大珠,大珠也叫“分珠”,每串朝珠上有4顆“分珠”,四顆分珠象征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108顆朝珠還對應著12生肖、24節氣和72天候。
分部在朝珠中的三顆綠松石,象征著早、中、晚三個時段和上、中、下三個旬期。朝珠的用料和大小長短,代表了官職的高低。(或瑪瑙、或蜜蠟,官職不同,朝珠的用料也不同。)?
朝珠的用料十分講究,而且在材料方面有著極為嚴格的等級規定。
壹品官員(正、從)——嵌紅寶石朝珠,紅寶石象征著高尚與仁愛,象征著清朝壹品官員應該具備高尚的人格與仁愛的精神。(然而並沒有……)
二品官員——嵌紅珊瑚朝珠、佩紅寶石頂子
三品官員——嵌藍寶石朝珠(同上)
四品官員——嵌青金石朝珠
五品官員——嵌水晶朝珠
六品官員——嵌硨磲朝珠(壹種潔白如玉的貝類制作而成的寶石,是佛教七寶之壹。) 七品、八品、九品通用黃金。?
清朝官員在升遷或者被貶職時,與其品級所相應的朝珠必須上交朝廷。
在清朝,朝珠不可以作為私人收藏,不可以故意毀壞,不可以私自打造, 官員們必須在穿著朝服時才可以佩戴朝珠,不佩戴朝珠時要將其妥善保管,對朝珠和朝服不敬,就是對大清皇帝不敬。
事實上朝珠乃是清朝朝服文化的壹部分!
朝服又稱朝袍,是清朝官員身份的象征,即官員們在上朝和辦公時所必須穿著的服裝。
“朝袍”並非清朝獨有,早在周朝便有了“朝袍”的傳統。
上朝不穿朝袍和上學不穿校服的性質是壹樣的,但是結果卻大不相同……畢竟老師們沒有判決斬立決的權力。
清朝官員的朝袍分為兩種,第壹種是禮服,朝服袍、吉服袍,都屬於禮服,各有春、夏、秋、冬四套。
禮服是過年過節或者參加皇家聚會時穿著的衣服,因此朝服袍和吉服袍,壹年裏也穿不上幾次。
官服之中最有講究的是第二種——朝褂。
朝褂,因其胸前、後背各有壹塊像補丁的圖案,所以又稱“補子服”。
(清乾隆時期,在北京南城區有壹個地方叫做“補子胡同”,這個胡同就是買官賣官的地方)
朝褂是封建社會下,等級制度的體現,官員的品級不同,朝褂上打補子的圖案也不同。
補子服又分為“文官和武官”兩種。
文官壹品的補子服圖案是海天仙鶴;
武官壹品的補子服圖案是青藍麒麟;
文二是鳴天錦雞,武二是金毛獅子; 文三是向天孔雀,武三是斑斕猛虎; 文四是褐背雲燕,武四是黑斑花豹; 文五是海涯白鷴,武五是白腹黑熊; 文六是藍嘴鷺鷥,武六是金眼花彪; 文七是錦毛鸂鶒,武七、八是藍角公牛; 文八是無尾鵪鶉; 文九是雙尾練鵲,武九是藍海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