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十月初壹,謂之“十月朝”。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也在農歷十月初壹用黍矐祭祀祖先。農歷十月初壹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壹祭新墳的習俗。
農歷十月初壹,也是冬天的第壹天,此後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壹般供物外,還有壹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壹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壹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壹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朱元璋“授衣”傳說農歷十月在古代是壹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谷收獲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壹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各地習俗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裏夾裹壹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制作壹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制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致漂亮。
洛陽洛陽話有雲:“十月壹,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初壹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這些東西油膏肥膩,操作間不免弄得滿手、滿臉皆是。
市區、偃師、宜陽等地,也有人不去老墳燒寒衣,而在家門口及十字路口燒。待到十月初壹這天,瞅著天快黑了,人們抓把土灰,在家門前撒壹個灰圈,然後焚香上供,燃燒紙衣、紙錠,祭奠先人。講究的人家,會特意跑到離家不遠的十字路口,為“遊魂路鬼”送寒衣,為的是“鬼有所歸,乃不為厲”,賄賂那些流浪鬼,使它們能與自家的亡人和平***處。
北京民初,北京人大多沿襲舊俗,在十月初壹以前就要到南紙店去買寒衣紙,它是用冥衣鋪糊燒活的彩色蠟花紙,裁成布匹形狀的長條,壹般是壹張紙破三條或四條。粉紅色的印上白色圖案;白色的則印上青蓮色的圖案;黃色的則印上紅色圖案(壹般均為牡丹、菊花、蝴蝶的連續圖案)。也有用素色紙的。總之,只是象征性的東西。有的把這些寒衣紙剪成衣褲狀,有的不剪,直接裝在包有紙錢、冥鈔的包裹裏焚化。還有的更為講究的富人,則是請冥衣鋪的裱糊匠糊壹些皮襖、皮褲等高級冬裝。不論用什麽樣的寒衣,都要以紙錢、紙錠為主,壹並裝在包裹內,供罷焚化。
宅府門第,在祠堂裏設奠;壹般人家則將包裹當成主位,在堂上設奠,多以三碗水餃為供,富者不拘此限,乾鮮果品、滿漢糕點、冷葷熱炒,均無定例。焚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次序行四叩首禮(謂“神三鬼四”)。祭罷,或送墳地,或在門口焚之。老喪壹律不舉哀。
魯魯中壹帶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燒寒衣,為無後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
魯西南壹帶,寒衣節上除了準備寒衣外,還以亡者生前喜愛的戲曲或神話故事為題材制作紙紮供陰間娛樂。
南京南京地區送寒衣,要將各種冥衣裝壹紅紙袋裏,上面寫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初壹當晚,把紙袋供在堂上祭奠壹番,而後拿到門外焚化,同時將剛收獲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讓祖先嘗新。其實,這壹系列的祭祀活動都是緬懷祖先,祈求保佑家族興旺、子孫平安的表現。
結束語以上內容:就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有關於寒衣節各地的習俗以及起源。不知道有沒有幫到大家呢?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壹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壹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個贊或者在線咨詢(僅供娛樂):/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