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溫州哪裏有學中國的傳統武術,知道的朋友告訴小弟壹下..謝謝!!

溫州哪裏有學中國的傳統武術,知道的朋友告訴小弟壹下..謝謝!!

溫州的武術

作者瞿煒,發表在2007.8溫州了望

溫州武術的興盛,大約是從南宋開始,此前的歷史,均無文獻的記載。這並不奇怪,因為溫州遠離中原,唐以前的溫州歷史,大都寥寥,蠻荒之地,文明既未開化,武術大約也是殘忍,除了戰場上的殺戮,再無精神上的修為。雖說武術起源於戰爭中的血肉相搏,最註重技擊的效果,但當它化為個人的修為,必講究精神與意誌的超越,為“道”與“義”的最終歸宿,正如戰爭必以謀略勝。中國曾經尚武,自春秋戰國、秦漢三國以降,直到宋代理學盛行之前,尚武的中國壹直以強勢的形象屹立在亞洲高原。回顧歷史,我們不能不看到,宋代理學的成型,為中華倫理文明帶來了成熟的輝煌,但同時也意味著尚武精神的喪失。於是,中國雖然積累了巨大的財富,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最奢侈、最有教養的國家,在戰場上卻不堪壹擊,即便擁有最具謀略的將領,最具水平的技擊技術,並最先發明了火藥,依舊不能改變失敗的命運。這是壹個值得回味的現象。只是這現象並不是我在這裏必須討論的問題,我之所以回顧這段歷史,其目的僅僅在於,中國的武術卻正是從宋代開始,進入了成熟的發展時期,並得到了發揚。許多技擊技術,都起源於那時。當整個王朝形成了“重文輕武”的禮儀制度後,武術開始成為個人精神意誌的修為,並繼承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的“遊俠精神”,同時雜糅了佛教與道教等宗教精神,形成了“武道”的精神追求。它不再僅僅是戰場上的搏殺,也不僅僅是武功的勝負搏鬥,競技之外的東西更為重要,那就是,它成為人們探討關於人生旅途的壹門深奧的學問,包含著哲學,鍛煉的是勇氣、膽識、正氣、寬容與智慧。

內家拳

由於南宋偏安王朝的首都臨安靠近溫州,因此也帶來了溫州的繁華,從當時的壹些阿拉伯人的遊記中,可以看到溫州的絲綢、漆器等。同樣,溫州的武術也開始進入輝煌的時期。最早見諸文獻的人物,就是武當張三豐的再傳弟子陳州同。黃宗羲在他的《南雷文定·王征南墓誌銘》中寫道:“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蓋起於宋之張三豐。三豐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賦百余。三豐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陜西,而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從王宗授之,以此教其鄉人,由是流傳於溫州,嘉靖間張松溪為最著”。(宋徽宗是北宋倒數第二個皇帝,1101-1125年在位)。墓誌還敘述了張松溪——葉繼美——單思南——王征南(1617-1669)等人的傳承關系。黃宗羲之子黃百家,就是王征南的弟子,著有《內家拳法》。

據《王征南墓誌銘》,最早得內家拳真傳並見於記載的溫州人是陳州同,到張松溪遂蔚為大觀。張松溪是內家拳傳承上的壹個傳奇人物,明正德元年(1506)前後生於溫州,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左右卒於貴州玉屏。張松溪自稱得張三豐真傳,他後來遊歷江湖,又得峨眉真傳,創立武當松溪派內家豢,武當派從此名聲大震。傳說曾有少林僧70人慕名而不服,上門挑戰,松溪袖手安坐,兀然不動,壹僧忽從半空躍起,施展連環腿法,張松溪平心靜氣,只在少林僧攻勢將至的壹霎那,微微側身擡手,少林僧便如斷線風箏般忽然飛出窗外。從此武當拳法,無人不服。張松溪之後,武當派人才濟濟。

清初順治朝的刑部尚書王士禎(字漁洋,1634-1711),亦曾在讀《聊齋》李超始末之時,也寫到“拳勇之技,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豐為內家。三豐之後,有關中人王宗,宗傳溫州陳州同,州同明嘉靖間人。故今兩家之傳,盛於浙東……”。

內家拳由於授徒謹慎,加上道教等宗教規矩的原因,具有壹定的神秘色彩,因此流行不很廣泛,但近現代以來,因為太極拳、八卦掌的廣泛傳播,也漸漸為人們所熟知。不過由陳州同、張松溪所傳的內家拳法,依舊藏在深閨之中。

民國十八年(1929年)杭州曾舉行浙江國術遊藝大會,盛況空前,來自全國二十多個省百余名武林高手參加比武,瑞安謝宗祥表演的六步拳,獲大會壹致好評,經鑒定,確認為失傳的明代古老拳種。而據我所知,此路拳法,應是傳自張松溪無疑。

壹直以來,內家拳在溫州傳播最廣泛的,是太極拳。我不能確知太極拳於何時傳入溫州,但太極拳在溫州發展蓬勃,尤其是楊式太極拳。當然,這是近現代以來的事了。我能夠確認的是,在溫州傳播楊式太極拳比較有影響的,應該是範亞夫先生。範亞夫先生早年受教於楊澄甫門下,是楊式太極拳的嫡傳弟子,出於精武館,據說在上海灘上亦是有名的高手,由於比武的原因,與人結下冤仇,隱居溫州。1949年後,開始在溫州傳授太極拳,弟子眾多。晚年他結合八卦掌、形意拳、太極拳與少林拳,自創“四象拳”,剛柔相濟,風格獨特。

溫州南拳

在溫州本土武術中,最為人所稱道的,乃是溫州南拳。

關於溫州南拳的傳承,大約與“南少林”有很大的關系。地處浙南的溫州與福建莆田靠近,平陽壹代又民風剽悍,自宋亡後,許多仁人誌士仍堅持反抗,浙南與福建地區最為激烈。而尤其在明末清初,歷史重演,血雨腥風,南少林的武僧流亡到溫州的,便在當地收徒授藝,加上溫州歷史上的武術傳承,形成了溫州獨具特色的南拳流派。

溫州南拳的拳類套路有戰拳、鶴拳、虎拳、步拳、嶽拳、連環拳及中蘭拳、五龜拳、剛柔法門拳等;器械有梅花棍、齊眉棍、丈二棒、板凳花、雙鐧、大刀、劍等200多種。

值得壹提的是,清光緒年間,瑞安董田鄉出了壹位名震武林的南拳高手——陳朗清。他習得古老的南拳技法,包括擋拆、破解、進退、力壓千斤及72長打、37短拆的剛柔法,更重要的是他壹生崇尚武德,藝傳於浙、閩、黔諸省,成為當時浙南壹代南拳宗師。這就是被稱為全國特有拳種的剛柔法門拳。同時獲得這個稱號的溫州古老南拳的,還有中欄拳法。

河南少林寺武術傳入溫州後,在永嘉縣甌渠鄉演變成壹支以吳承球(人稱球相)為代表的南拳,即七虎拳。吳承球(1843—1910)自幼習武,精騎射,平生擅長梅花柴(棍)、七虎拳與八卦掌,尤為突出是棍棒法,有鳥風九路及梅花柴、四門柴等。他還擅長內家提放功夫,身輕如燕,能捕鼠雀,即謂“貓兒擂”之絕招,但不輕易傷人。他還善於琴棋書畫,兼擅醫道,儼然儒者風度。著作有《拳術圖說》、《傷骨小兒科》、《外科》等。其子吳善卿精騎射技擊,在1897年考取武舉人。吳氏武功世代相傳、鄉鄰們都能使拳、棒。難怪溫州有“甌渠公雞也有三路柴”之說(“柴”是指棍棒,意喻甌渠連雄雞也有武功)。

溫州南拳中最有影響的拳種有:瑞安董田陳朗清、陳壹虎的剛柔法門拳;平陽宜山應得標、溫州陳壽喜的中欄架拳法;瑞安鮑田戴如誌、溫州金慶池的虎形鶴拳;永嘉甌渠吳阿彩和其子吳承球的七虎拳等。1952年9月,浙江省首屆民族形式體育大會召開,溫州南拳參加表演,其中有金瑞雲的五龜拳、項金生的板凳花、鄭家書的鷺鷺拳、朱仁元的五技拳以及陳大秀的角挑拳。1956年瑞安金霖龍參加浙江省武術比賽獲壹等獎,得獎項目是太乙梅花拳和流星錘。

溫州的南拳以甌江為界,甌江以北的永嘉甌渠、楓林的拳勢含有北少林與江淮的因子,甌江飛雲江以南的蒼南、平陽、瑞安等地的拳架則含有南少林的韻味。在1986年全國武術挖掘整理成果展覽會上,溫州南拳被列為全國129個拳種之壹。

溫州武狀元

武科舉始創於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廢止,在中國歷史上實行了1200年。據《歷代人物與溫州》記載,期間溫州***出武進士近400名,其中北宋1名、南宋309名、明代3名、清代70多名。“武狀元”是對武科舉最高壹級考試——殿試後,皇帝對貢士中選定的壹甲第壹名賜予的稱謂。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陳鰲,宋溫州府平陽人(今蒼南縣金鄉方下村人),字宏老,生卒年不詳。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八年(1138年)戊午科武舉第壹名。入仕後,被任命為東南第八將。授修武郎,招抗關西將軍,忠烈侯。

陳鶚,宋溫州府平陽人(今蒼南縣金鄉方下村人),字仲老,陳鰲弟,生卒年不詳。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十二年(1142年)壬戌科武舉第壹名。入仕後,任東南第十將,官終於修武郎。

在宋朝武狀元中,只有兩人在宋史中有傳,其中之壹就是溫州的朱熠,入《宋史·列傳》,朱熠曾位至宰輔,是宋代武科狀元中任職最高的官員。朱熠(1192-1269)字明遠,號肅庵,溫州府平陽縣徑口杉橋(今平陽水頭)人。朱熠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朱伯魁,尚武好文。朱熠自小隨父習武,臂力驚人,能挽二百斤的大弓,又愛好讀書,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朱熠成年就離開了故鄉,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乙末科武舉第壹名。寶佑六年(1258年),朱熠升遷為左諫議大夫,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開慶元年(1259年),升任參知政事。景定元年(1260年),朱熠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但自度宗登基以後,賈似道獨攬大權,朱熠被排斥出京師,最後落職送處州(今麗水)居住,鹹淳四年(1268年),宋度宗下詔令其自便,不再受到管束。鹹淳五年(1269年),因侍禦使章鑒於朝堂之上重提舊賬,致使朝廷將他驅趕還鄉,不久卒於家中,享年七十八歲。謚文惠。今其家鄉還有朱熠墓,在平陽縣水頭鎮北嶴口。

章夢飛(1217-1279),字雲翔。溫州府平陽縣八丈鄉(今蒼南縣滬山鎮百丈村)人,後遷居蒼南靈溪鎮橫瀆浦村。南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丁末科武舉第壹名。

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章夢飛年方30歲,考中右科廷對第壹,中舉武狀元。宋理宗閱他試卷,贊賞道:“此人吐詞雄偉,凜凜忠義;拂露筆墨間,聯親提之,必愧於得人矣。”寶佑二年(1254年)任禦苑統衛兼左司馬事。同年十壹月蒙古軍大舉進犯,潼關陷落,章夢飛督領大軍抗敵。寶佑三年(1255年)七月,章夢飛壹舉收復潼關。寶佑六年(1258年),蒙古軍攻入四川,又渡河南下鄂州。賈似道迫於朝野輿論,領兵出援,但暗地裏又遣使求和,納幣稱臣,以江分界。忽必烈因急於北歸爭奪汗位,答應求和,可理宗卻相信了賈似道“捷報”。章夢飛十分氣憤,卻又無法進言,只得急流勇退,上書求歸故裏。章夢飛歸田後,遷居橫江渡浦(今蒼南渡浦鄉橫江村),為渡浦章氏始遷祖。祥興二年(1279年),章夢飛在憂憤中而病故。

王名世,明永嘉英橋(今龍灣)人,抗倭義士王德之孫,字、號、生卒年均不詳。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武舉順天鄉試解元,萬歷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武舉會元、狀元。為明朝武舉第二位“武三元”(第壹位是明嘉靖二十六年的尹鳳)。歷任錦衣衛千戶,左堂東宮侍衛等。王名世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為“三絕”,為人剛正耿直,不畏權貴,頗有直道君子之風。

溫州武術現狀

溫州武術的現狀,憂喜並存。憂的是,溫州武術壹直在民間流傳,靠的依舊是“言傳身教”的傳統,雖然當代社會不再堅持門戶獨立,但遺風還是有壹些,再加上因社會變革的影響,許多老拳師沒能將先輩的絕學傳下。傳統中,師傅收徒壹般都有戒律,並不是隨便的,內家拳中,武當派收徒就有五戒。有些拳派更多,主要是,骨質弱的不收,德行壞的不收等等,師傅對徒弟壹般都有考察。真正的傳教,壹般都是師傅挑選徒弟,或尋找徒弟,沒有合適的人選,他寧可將絕學爛在肚子裏。因此溫州南拳逐漸衰落。

同時,溫州民間的武術團體又頗為興旺,除了拳師設壇教拳外,近年來武館也開始興起,在教授傳統武術外,還有跆拳道、拳擊等運動的興起。溫州也湧現出了很多優秀的武術運動員,在全國運動會甚至奧運會上,在武術、散打、拳擊、柔道等項目的比賽中屢屢獲得金牌銀牌。

隨著壹代名師因年事已高相繼離世,也引起南拳同仁的關切,成立了武術協會南拳分會。武術運動開展蓬勃,多次參加傳統武術大會的南拳比賽,各地尤其是平陽與樂清等地鄉村,經常舉行武術節活動,表演武術,展示南拳風采。

武術是中國的瑰寶,溫州又是尚武之地,習武可以強健體魄,可以開啟智慧、可以培養意誌力。武術是人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壹種手段。中國需要尚武的精神,需要以尚武的精神面對當今全球化社會的競爭,文武並進。而尚武的精神應該通過武術的傳播而得到發揚。我希望溫州的武術能夠真正進入到精神的層面,為天下武林,為天下眾生創立美好的明天。

  • 上一篇:清明北方吃什麽?
  • 下一篇:賀龍人物形象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