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原是射箭的符號。
謝姓人的謝字來源於拉弓射箭的“射”,這是早已被古代文字學家證明了的事實;謝姓人的祖先既是弓箭的發明者,又是最會使用這種武器的人,以致使數千年後的子孫們,仍把這壹功德冠於名字前,當做自己的家族徽記。可以想象,在人類的洪荒時代,野獸出沒,與人為伍,極大地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古人們為了生存,使用原始的石塊和木棒與之搏鬥,但又往往於事無補。在偶然的機會裏,壹些好事者發現,利用柔韌的樹皮拴住彎曲的樹枝,用力拉扯可產生強大的彈性,用以彈擊細棒可以射出很遠,甚至可以殺死猛獸。於是便相互傳授,不斷改進,這樣便有了最早的弓箭。
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朔縣峙峪村的人類遺址中,發現壹枚箭鏃,經測定,大約制造於2.8萬年前。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箭鏃,說明當時人們已知在弓箭上裝上鏃頭以提高射殺能力,使用的已不再是最原始的弓箭。他們發明弓箭的歷史肯定遠遠超過這個時代。
“謝”就是這樣奇妙的壹個象形文字。得知了它產生的歷史後您會發現,它的幾筆幾劃中積澱著厚重的文化,同時也潛藏著動人的故事。
謝字最初是指彎弓射箭的行為,後來便成了這部分人的姓。經過數千年的滄海桑田與風雲變幻,謝字除作為姓氏使用以外,又被賦予許多新的含義。
首先,謝字有辭去官職之義。《說文解字》說:“謝,辭去也,從言,射聲。處《玉篇?言部》也說:“謝,辭也,去也。”在《禮記?曲禮》上篇中,說當官的年近七十就要辭官歸田,“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仗”。這是謝字作辭官之義的最早記載。
謝字又有拒絕、謝絕、杜門謝客之義。《字匯?言部》解釋說:“謝,辭也,絕也。”關於這種用法,《史記》中記載了這樣壹段故事:春秋戰國時,秦國為了在晉國安插勢力,曾把流亡在楚國的晉公子重耳迎人秦國,後又把晉懷公子圉的妻子賞賜給他,“重耳初謝,後乃受”。重耳就是後來著名的晉文公。
謝字還有辭別、離開之義。《廣雅?釋詁二》:“謝,去也。”古詩《孔雀東南飛》中有這樣兩句:“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意思是說,過去初陽(十月為陽)的時候,我離開娘家嫁到您家。這裏的謝字就是辭別離開之義。
謝字又有除去之義。在辛棄疾《浣溪沙?偕杜叔高吳子似宿山寺戲作二首》詞之二中,就使用了這壹意思。其中的三句是:“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殷勤謝卻甑中塵。”謝字又作消逝、雕落解。《楚辭?大招》“青春受謝,白日昭只。”王逸註:“謝,去也。”現代人也有這種用法,如朱自清《匆匆》:“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便是突出的例子。
謝字還有告訴的意思。《集韻?榪韻》:“謝,告也。”《篇海類編?言部》:“以辭相告曰謝。”使用這種意思的例子,如《史記?張耳陳余列傳》:“有廝養卒謝其舍中曰:‘吾為公說燕,與趙王載歸。
壹不過,這只是古代的用法,現在早已被“告訴”壹詞取代了。
謝字也有問或問候之義。《漢書?李廣傳》顏師古註:“謝,以辭相問也。”其用法如《樂府歌辭?陌上桑》:“使君謝羅敷,寧可***載不?”這裏的謝,就是問的意思。
謝字現在最常見的用法,是表示感謝、酬謝、答謝之義。
第二層意思,用法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他前日進了學,我來賀他,他謝了我二十四兩銀子”,便是此義;第三層意思,事例如《新唐書?李光弼傳》:“萬有壹不捷,當自刎以謝天下”,也是說的報答之義。
除以上所述外,謝字還有道歉、認錯、表示慚愧之義。《正文通?言部》說:“謝,自以為過曰謝。”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五:“謝,猶慚也。”屬於前壹種含義的例子如柳宗元《駁復仇議》:“執事者宜有慚色,將謝之不暇,而又何誅焉?”後壹種例子如唐玄宗詩《送張說巡邊》:“茂先慚博物......>>
“謝”姓氏的由來 謝姓從古代發展到今天,在國內早已形成以浙江,福建,廣東,江西、河南,湖南,四川等省分布最為集中的基本格局:
(壹)河南省
河南省作為謝姓的發祥地及早期居住地,在謝姓中的重要地位早已為人所知。今天居住在河南的謝姓人,可知者還有壹支是從其他姓氏改姓而來的,居住在河南東部的永城市壹帶。據有關家譜記載,該支謝姓人最初與崔、張、陳三姓同宗,屬於四兄弟,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隨父由山西洪洞遷居永城古城村。其父見當地地廣人稀,便讓四兄弟各姓壹姓,各屬壹村。其最初壹、二代尚歸葬沙士劉集公***墓地,其後便各營所葬,其中謝氏墓地在張氏村右。至民國時,該支謝姓人還與其他三姓人聯合修譜,並述其淵源為“兩本洪洞綿世澤,東遷永邑振家聲”。在修譜時,其世代已傳至二十壹世,至今仍在當地發展繁衍。
(二)浙江省
浙江省是謝姓的又壹個傳統祖居之地,其在謝姓發展史上知名最早的家族會稽山陰謝氏便居住在省內的今紹興市壹帶,而陳郡謝氏南遷後所形成弧“東山謝氏”也以今浙江東部壹帶為居住中心,可見其具有突出地位。
三)福建省
福建省的謝姓來源較為復雜,其中壹些自稱是當年由陳郡謝氏進壹步分衍而來的會稽東山謝氏之後,另壹些則在唐末隨王審知兄弟由興州固始遷來,血統來源之間尚存在些微的差別。
四)廣東省
廣東省謝姓大都是歷史上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移民的後代,在血統上尊奉由陳郡謝氏進壹步分衍而成的東山會稽派,或自稱是該派某位傳人的後裔。
(五)海南省
海南省謝姓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姓氏之壹,其中約3/4的人口居住在北部壹帶。相傳在南宋時,福建莆田人謝對到今儋州市開辦木棠鹽場,其後便留居於當地並在新州、新英等地發展。
六)廣西自治區
廣西謝姓的來源和分布尚缺乏完整的資料,目前僅知居住在賓州及賓陽、橫縣、靈山、貴港、平南、宜山、馬山、南寧、邕寧等地者自稱是宋朝將軍謝寄壹的後代,因他隨狄青南下平蠻而留居賓州。
(七)四川省及重慶市
四川與重慶是謝姓人口較多的省市,其中居住在嶽池壹帶的謝姓人自稱是陳郡謝氏的後代,在清朝康熙年間由湖南新陵縣遷居嶽池資馬鄉黎梓衛大廟山曾家嘴,始遷祖為謝天元之子謝國訓,使用“天國朝嘉有,永茂芳平治”字輩,後來又遷合川縣東裏二甲石龍場、廣安、龍洞溝等地,進而分成廣大族派。
百家姓,姓謝是怎麽得來的? 謝姓起源有四: 壹、是出自姜姓,為炎帝後裔申伯之後。 據《姓譜》、 《元和姓纂》等所載,相傳上古部落首領炎帝,傳至商未有後裔孤竹君,其長子伯夷與弟叔齊壹齊投奔到周。到周後,反對周武王進軍討伐商王朝,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避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後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繼位後,便封伯夷的後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為申氏之始祖。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子為宣王,宣王繼位後,便封母舅申伯於謝國(今河南唐河縣南部,壹說在今河南南陽縣)。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發兵攻申,不久滅掉申國。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氏,稱謝氏,史稱謝姓正宗。是為河南謝氏。 炎帝,世稱神農氏,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壹,為世代所敬仰,也被謝姓奉為始祖之壹。關於謝姓的先祖來源,許多姓氏書都說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後裔。如《元和姓纂》卷九去聲四十榪:“謝,姜姓,炎帝之胤。”《通誌》卷二六《氏族略二?以國為氏》:“周異姓國:……謝氏,姜姓,炎帝之裔。”《萬姓統譜》卷壹。五去聲二二榪:“謝,陳留,商者。炎帝之胤。” 炎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之壹,也稱神農氏。司馬遷作《史記》,依據《世本》,不將其正式列入《五帝本紀》之中,把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作為五帝,而將炎帝附於黃帝,故其名不顯。 炎帝為傳說中的古帝,姓姜,由於以火得王,所以稱為炎帝。大概其執政時間較早於黃帝,所以《史記》說:“軒轅之時,神農氏衰。”但是所謂“氏衰”,並非指神農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嬌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 根據《竹書約年》的說法,“炎帝……育於姜水,故姜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動區域在姜水壹帶。姜水,在今天陜西的岐山、武功壹帶,屬渭水流域。 炎帝部落後來還有多次遷徙。上述引《帝王世紀》說炎帝“初都陳”,即今河南的淮陽縣;又說“又徙魯”,魯即曲阜,在山東西南部。炎帝還有壹支向南發展,《竹書紀年》說:“炎帝……其起本烈山,號烈山氏。”烈山後來成了厲國,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隨州市,與河南省桐柏縣接壤。《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阪泉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縣城東壹裏,說明炎帝的足跡除到過陜西、河南、湖北外,還到達過河北地區。 至於炎帝壹生的事跡,主要有五個方面的貢獻:第壹,《白虎通》:“制耒耜,教民農作。”第二,《帝王世紀》:“始教天下種谷,故號神農氏。”第三,《太平禦覽眾》:“神農耕而陶。”第四,《商君書?畫策》:“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第五,《淮南子?修務訓》:“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壹百日而遇七十毒。” 近年來,考工作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動地區,先後發現了距今七千多年、新石器時代前期的磁山壹裴李崗文化和老官臺文化,出土了許多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鏟和石鐮等石質農具(木質農具難以保存不知其形),還有石磨棒、石磨盤之類的糧食加工工具,以及儲存在窯穴中的碳化粟谷,炎帝開創了中華民族的農業文化,因而被後人尊稱為神農氏,當做農業神世代敬仰。 二、是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 據《左傳》、 《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相傳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為任姓。黃帝賜子為姓,謝氏出於黃帝子族任姓。由此,謝姓另壹部為黃帝後裔,得姓時間為夏王朝以後。 當今謝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黃帝為祖先,自稱是黃帝的裔孫。其實,這種說法由來已久。 宋王應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謝,任姓,黃帝之......>>
姓謝的歷史由來 謝姓主要有兩個來源:任姓和姜姓。傳說中任姓謝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歷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際幾乎湮滅。姜姓謝氏已有2800年的歷史了,發源於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金華東西謝營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為得姓始祖。
謝姓最早活躍於河南南部。楚人滅申並遷謝姓族人於淮河上遊,從此,謝姓族人開始了南遷的歷程,春秋時期,謝姓已經遷到山東、湖北、湖南等地。戰國時,擴展到四川和貴州並匯容到當地的少數民族。漢晉時謝姓已播遷到陜西、雲南、貴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國至南北朝時,謝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壹。唐朝時,謝姓始入福建。到明朝開始進入廣東,並且發展到臺灣,成為東南地區的名氏大姓。
歷史上謝氏的主要聚集地有唐河、南陽、永昌、會稽、下邳、九江、章陵、陳郡、陽夏、康樂、東山、梅縣、大埔等。
謝這個姓的起源在哪裏 壹 姓氏起源
1、謝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後裔申伯的後代。相傳炎帝居於姜水畔,便以姜為姓。至商代有後裔孤竹君的長子伯夷與叔齊壹起投奔到周。到周後反對武王伐商,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到首陽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們的後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繼位後封伯夷的後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字為宣王,宣王繼位後,封母舅申伯於謝國,後來這儀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國滅掉申國。其子孫按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姓,稱謝氏。望出陳留、會稽,史稱謝氏正宗。是為河南謝氏。 2 、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相傳黃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為12姓,其中第7姓為任姓。任姓有10個小車,其中第壹為謝國,因周宣王時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亡散,以國為姓。是為河南謝氏。
3、 為他姓改謝姓。據《舊唐書不文苑傳》,衛州人謝偃之本為鮮卑族人,姓直勒氏,後改為謝氏。亦為河南謝氏。
二、 遷徙分布
1、夏商時期謝國比較弱小,居於姜水流域(今陜西境內)。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為謝,以加強西周對南方的統治。任姓滅謝國後,國人有壹部分留在當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國為姓,即謝氏。
中國姓氏由來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壹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壹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壹氏族全體成員***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系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壹個特征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裏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傳說,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並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但是只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誌。至於貴族婦女,則無論怎麽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到戰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表明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
“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姓的產生,從史書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周語》記載“我姬民出自天黿”。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同血緣關系種族的稱號。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劇》)。古人很早就懂得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後代的道理,為辨別男女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嫁娶與否,在女子稱謂中標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見,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別種類”“別婚姻”。
姓氏相別的制度壹直沿用到戰國後期。秦朝時,舊貴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盡。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幹脆把姓氏混為壹談,“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壹,《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顧炎武《目知錄》)此後,中國的姓與氏合而為壹,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姓氏時簡單省事,也無貴賤之別,因而平民也......>>
謝來源和名人 謝姓
壹、姓氏源流
謝姓源出有三:
1謝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後裔申伯的後代。相傳炎帝居於姜水畔,便以姜為姓。至商代有後裔孤竹君的長子伯夷與叔齊壹起投奔到周。到周後反對武王伐商,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到首陽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們的後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繼位後封伯夷的後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字為宣王,宣王繼位後,封母舅申伯於謝國,後來這儀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國滅掉申國。其子孫按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姓,稱謝氏。望出陳留、會稽,史稱謝氏正宗。是為河南謝氏。
2 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相傳黃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為12姓,其中第7姓為任姓。任姓有10個小車,其中第壹為謝國,因周宣王時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亡散,以國為姓。是為河南謝氏。
3 為他姓改謝姓。據《舊唐書不文苑傳》,衛州人謝偃之本為鮮卑族人,姓直勒氏,後改為謝氏。亦為河南謝氏。
二、遷徙分布
1夏商時期謝國比較弱小,居於姜水流域(今陜西境內)。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為謝,以加強西周對南方的統治。任姓滅謝國後,國人有壹部分留在當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國為姓,即謝氏。
3西周末至春秋時期,謝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還有壹支遷往山東,壹支遷至湖北,還有壹支遷至湖南,遷至四川,後又分為三支:壹支於三國時遷至蜀郡,至晉代有部分遷至陜西;壹支遷至雲南永昌,後發展為當地大姓;還有壹支遷至四川彭水壹帶及貴州北部。隋唐時被稱為東謝蠻、西謝蠻、南謝蠻,後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漢代謝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會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處。其中會稽郡的謝氏人丁興旺,已相當有名望。
4晉代,成郡謝氏發展成為名門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陽夏謝氏,以及由此遷出的康樂謝氏。西晉末年,黃河流域戰亂頻繁,中原人大量遷往江南,陽夏人謝衡因避戰亂遷望會稽始寧東山,在此繁衍,成為謝氏最重要的壹支。謝衡極其後代在東晉至南朝時期多數都很著名。
5唐朝時,河南固始謝氏入福建泉州,同時入閩的還有壹支居於福建寧化縣,後有壹支自寧化遷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縣(廣東):還有壹支自寧化遷至廣東大埔,後移居梅縣。
6至清代,謝氏不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還發展到北部及東北的壹些省區。
7謝氏移居海外,始於明代,多數是自閩粵地區先遷至臺灣,進而遠播東南亞及世界各國。
三、歷史名人
1 謝清高;今廣東梅州市人,請代航海旅遊家,航海4年返國,後流寓澳門,今存
《海錄》壹書。
2 謝安: 東晉人,字安石。出生士族。年四十余歲出仕,孝武帝時位至宰相,在淝
水至戰中打敗苻堅,使晉朝轉危為安。
3 謝玄:東晉名獎。字幼度,陳郡陽夏人。謝安為宰相時哦任他為廣陵相,組織北府
兵。在淝水之戰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4 謝夷吾:漢代人,曾經極力推薦班固的才華。
5 謝莊:文學家,陳郡陽夏人、曾官至吏部尚書。
6 謝赫:南齊著名畫家,善於作風俗畫、人物畫、著有《古畫品錄》是我國最早的繪
畫理論書籍。
7 謝眺:陳郡夏陽人,南齊錠人,曾在朝廷任職,其詩多描寫自然景色,為為李白所
推許,是永明體作家中成就最高的詩人。
8謝靈運:陳郡陽夏人,南朝著名畫家文學家,後移居會稽,謝玄子孫,曾任永嘉太
守等職。博覽全書,文學稱“江左第壹”。其詩歌創作開創了新風。開創
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派,許多佳句為後人所傳誦。...>>
姓謝的資料 好像名字叫謝榭,以前名字叫謝學誌。在麗江開了壹個叫擺渡精致的客棧,他參加過我們約會吧和非誠勿擾,不知道是不是這位。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幫到妳,如果還有什麽問題可以在下面追問,如果對答案滿意的話別忘了選我為最佳答案哦!
姓氏“但”的來歷求告知,謝謝 但姓起源有四: ①、源自上古,周公旦後裔,以祖名為氏。相傳周公旦有孫名但,後世以祖名為姓,稱但氏。壹說黃帝次子含宏,出生時雙手分別有紋似“人”、“旦”,遂賜姓但。 ②、出自春秋齊桓公之後。春秋時齊桓公後人桓氏,有改亙氏或旦(但)氏者。 ③...
姓謝起源地在哪裏?宗族遷徙路線是怎樣的 謝是個大姓,有很多起源和支流,其中以謝安代表的江南謝氏歷史影響和地位最高,被後世評為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家族之壹,其起源地為河南太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