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
遊學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中最為傳統的壹種學習教育方式。
聖經中記載的東方五學士祝賀耶穌基督誕生的故事和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的遊歷,都透露出古代東西方遊學交流中所蘊涵的豐富信息。
而中國民間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遊學對人格養成和知識形成的重要作用,遊學以其特有的魅力備受學者的青睞。從周遊列國的孔子,到行遍各地的司馬遷,從酈道元、李白到顧炎武,無不在遊學中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
可以說,遊學極大地開闊了學者的知識視野,豐富了學者的學術積澱,為他們成就夢想、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更是中國傳承至今家喻戶曉的教育古訓。
三體文明遊學
遊學出現和形成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後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兩宋、元明清,發展到現在,幾乎影響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和社會的各個階層,從而可以窺見遊學在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由於受到當時的社會環境、經濟、政治、學術文化氛圍等方面的影響,各個朝代的遊學表現出了不同的特色。
鑒於此,在解讀相關文獻並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筆者從遊學含義論析、古代遊學理論的建立、遊學的主體和價值,以及各個朝代遊學歷史的發展等幾個方面;
對中國古代的遊學進行考察與思考,旨在揭示遊學在中國文化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當今社會創造最優的遊學環境、提升人才的素質提供借鑒性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