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橋古鎮
?壹把銹蝕的鐵鎖,鎖住了歲月的塵埃,卻鎖不住鮮活的晨光。青磚灰瓦,飛檐鬥拱,不厭其煩地訴說著已經麻木的繁華鏤空木雕,書房畫室,在刻下歲月刀痕的同時,也刻下主人曾經的風雅。
在深深的庭院裏,雕梁畫棟的殘片停留在歲月深處,布滿包漿的拙樸和凝重,滿覆時光的履痕。置身於這壹隅古村之地,徜徉在幽暗並帶有壹點殘破的院落,品讀著這裏曾經發生過傳奇故事,或與壹棵古樹獨語,或與壹朵鮮花對話,壹如走進壹幅古老的水墨畫,攜著淡淡的古韻,看著石縫中頑生植物,嗅著潮濕的氣息,似有夢回江南的味道。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是古詩裏描繪的鄉村畫面,令人向往。而有“湖北小周莊”之稱的姜橋就有著這古詩描繪的意蘊。姜橋位於湖北大冶市城南的郊區,轄域四平方公裏。東和宋晚、港背壹脈相承;南與涼亭、胡庚翹首相望;西同大泉、巴塘壹衣帶水;北與平原、謝梓唇齒相依。壹座800年歷史的古驛道橫亙村莊,隨著歷史的進程,人們在驛道兩旁修屋建舍,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姜橋。
而在南宋晚期,此地並不叫“姜橋”,當時被稱為“安昌鄉、西陽裏、上中吳二堡”。直到元朝十三年,姜氏兄弟捐資修建“三孔石拱橋”。南來北往之客商受益匪淺,過往行人更是贊不絕口,後世為紀念姜氏兄弟,而將此橋取名為“姜橋”,而這三孔石拱橋也成為此地的標誌性建築。古人往往有著以地標建築命名地區的習慣,橋名逐漸變成地名,“姜橋”壹名也沿用至今。
中國傳統古村的建造理念,往往是遵循依山旁水的建村思想,而姜橋古鎮並非人為選址,是因古驛道的緣故,依路兩邊布局建成街市式的村落。盡管姜橋古鎮並非人為精巧的設計,但在整體格局上依舊是符合傳統的風水學理念,姜橋三面環山,壹面臨水,自古姜橋就有“玉帶纏腰、四水歸堂”的風水傳說,古時的姜橋水系發達,從姜橋行舟可直達大冶湖,姜橋古鎮為水陸交匯之地,故又有“水鄉”壹譽。
姜橋古鎮的建築風格以贛派建築為主,徽派建築為輔。遠遠望去,青磚黛瓦,簡單的色調,儼然壹副江南水墨畫。姜橋古鎮現存保存較為完整古建築有7處,怡泰信錢莊、左氏祠堂、硚邊屋祖堂、九儒堂、春草堂、鐵匠鋪、東嶽廟像七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姜橋古鎮。古鎮以姜橋古街為縱向,古港為橫向的中軸線,以三孔石拱橋為中心線,穿過古樸秀麗的姜橋,壹港清水蜿蜒流淌。站在小港岸邊,看人來船走,車往水流,是壹種享受。壹年四季,古港的水總會有變化,但不變的是小港亙古的韻味。長在小港旁邊的壹棵參天古樹,樹齡超過百余年,旁逸斜出成迎客的姿態,前來旅遊者經常與它合影,為千年古村增添了壹筆濃重的歷史色彩。
怡泰信錢莊是姜橋古鎮保存的極具特點的壹幢建築,他是農耕社會向工商型社會過渡的壹種特有建築,前店後宅。臨街的壹面為商鋪,後部為宅第。前後貫通,但是店面的大門和住宅的大門並不對稱,店面的大門對街而開,方面招攬顧客。住宅大門卻是嚴格按照中國傳統風水學朝向。壹般古建築的大門進門上方有顯示家風的家訓,怡泰信是大門進屋後的上方有顯示家風的家訓“雲輝寶樹”,怡泰信的主人左國輝又名左雲德,通過勤儉持家,誠信經營,使得家業昌盛,於是建了此宅。以《雲輝寶樹》作為家訓,怡泰信的家訓《雲輝寶樹》,來源於《幼學瓊林》田氏分財,忽瘁庭前之荊樹,隋朝的田真、田廣、田慶、兄弟分家時,連堂前壹株紫荊樹也要分成三份。紫荊樹便突然枯死了,於是他們感到人不如木,十分羞愧,於是決定不再分家,紫荊樹又繁茂起來。家主左國輝通過這個歷史典故家訓告誡子孫永不分家。
在古鎮之中有壹幢格外高大的建築,這就是左氏祠堂了。左氏目前是姜橋人數最多的姓氏。歷史上的姜橋古鎮的村民,大多數均由江西遷徙而來,姜橋本為雜姓群居之地,其結構復雜,本地原來已形成壹定的市場,南來的客商及過往之百姓,均由姜橋古碼頭,前往大冶方向,北來之商賈乘船至姜橋,改水路而換旱路,必有過客打尖歇腳,日漸繁榮。
姜橋左氏壹族,冶邑始祖左耀澄公,是眾家百姓來冶居於姜橋者之壹。明清時期,左姓外出經商、異地為官者較多,當時的左氏,不但人丁達到巔峰時期,其財力聚集也異常迅猛,據譜載,左氏為官者雖職位不高,但為官者眾多,諸如“京職壹員”,“九品軍工候補巡政廳”,像這樣的官宦之家,實在較多,在古代,官宦和商人之間有著天然的親密關系,為官、為商,只要有錢,便置辦田產、鋪面。左氏就這樣逐漸成為姜橋的大姓之家。然而成也官商,敗也官商。隨著封建王朝的衰落,姜橋左氏壹族的官商勢力也消逝而去。如今只留下壹幢左氏祠堂。左氏宗祠,坐西朝東,註重內采光,以木梁承重,青磚黛瓦,壹幢三進,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歲月的更叠,讓這些木雕上覆滿了灰塵,精美的壁畫也日漸斑駁,不過來往的旅人,依舊可以通過垂暮的老屋壹窺當時左氏的風華。
左氏除遺留下來的祠堂外,還有壹幢硚邊屋祖堂幸得保存,祖屋
為明代建築,坐北朝南,布局簡潔,樸實素雅。長方形的建築上是清壹色的青磚灰瓦,高聳的馬頭墻,還有半掩半露的雙披屋頂隱在重重疊疊的馬頭墻後面,造形豐富多樣,翹首長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風。其內部格局為三進二開間,壹堂壹廳,中間是天井,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臥室,左右對稱。木構穿鬥式梁架,臥室樓高壹層半,下層居住,上層放置什物,廳堂沒有分層,顯得高大寬敞,氣勢極為堂皇。祖堂門額上懸掛著牌匾,內部供奉著祖先牌位,每年節氣,都會有左氏族人前來祭拜。
左氏先祖正猷公為人忠厚,和睦鄉鄰,他的舞龍陣營,打破了姓氏之間的界限,吸收了不少外姓族人的參與,不怕技藝外傳,心胸坦蕩,人格高尚,故被清朝禦封——“欽賜鄉飲大賓”。州府在豐收之年,均要舉行大型慶典活動,正猷公每次來參加宴飲時,都要帶上姜橋街的龍燈隊,前去慶賀。這為舞龍燈這樣的傳統民俗得以保存至今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今“姜橋龍燈”也以及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的祖屋內,仍然放置著過節過年舞龍燈的器具,左氏先祖無私的精神也在壹次次舞龍燈中得到印證和傳承。
如今平靜的村莊,千百年前也成是豪門如雲,現存的“九儒堂”就是最好的見證。據民間傳說,當時的九儒堂先祖在姜橋是屬於豪門深宅的大戶人家,“九儒堂”壹名的由來是相傳有壹年,他們家同榜除了九位儒生,遠近聞名。
九儒堂始建於明萬歷年間,房屋前後三重、後置兩院、屬於贛派風格,每重中間天井溝旁石雕欄桿,堂木梁都為木雕,三房為兩層,後兩院,青磚石板,後院為花園。不過現在的九儒堂已經殘破不堪,只剩下些許遺跡矗立在姜橋古巷深處,任人憑吊。
姜橋古鎮兩旁的建築多為商鋪。但在這其中有壹家表面看似 稀疏平常 的建築,實則從前是壹家懸壺濟世的醫館---“春草堂”。春草堂坐落於姜橋下街中部位置,附近有東西兩個方向的十字街口,交通便利,南北是街的縱軸線,來往的行人更多,坐落於這樣壹個熱鬧的位置實則是為了方便人們看病抓藥。
春草堂的建築屬於贛派建築,打開鋪面進入醫館,便是壹個“七”字形的櫃臺,迎街壹方櫃臺及進深到大堂的過道也是櫃臺,整個櫃臺為全封閉式,若有看病問診者,便沿過道進入到大門,穿過天井,便進入大廳。有郎中坐診,開了處方,前面櫃臺抓藥。中間是天井,可透光通風。而就是現在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房子裏,曾走出過壹代名醫---劉福坤,劉福坤大冶市中心醫院的創始人之壹,大冶市中心醫院的主治專家醫師,他不光技藝精湛,妙手回春,醫風醫德也傳為佳話,而他少年時就在姜橋的“春草堂”當學徒,開啟了他的醫學生涯。
時過境遷,九八年時“春草堂”的鋪面被整修稱臥室,以前的風光早已不復存在。
穿過姜橋的老街老巷,不禁讓人生出感嘆,當年輝煌壹時的古驛道,如今卻是門可羅雀,幾乎所有的商鋪櫃臺都已關門,失去了往日的繁華。但在這裏,唯獨還有壹家鋪子至今還在運轉,老遠就能聽見巷子裏叮叮當當的響動,這就是姜橋鐵匠鋪。昔日姜橋鐵匠鋪,最先是由李、曾兩姓人家在姜橋經營,後來通過授徒,就增加了“徐”、“梁”、“左“”等姓弟子,解放後生意壹直很紅火,有幾十臺爐子打鐵。現代的科技發達,工業也發達,很多鐵制品被橡膠或塑料代替有的被工業壹成型,工業化生產代替,有的鐵制品幾乎很少人用而即將被淘汰傳承的局面笈笈可危,有消失的可能目前僅有左姓壹家,但傳承人不再從事打鐵,只有壹位師傅偶爾給人做點產品,師傅努力的想把打鐵這項古老的記憶傳承下去。
當然,古老的姜橋驛道當然不僅僅都是商鋪,古代商人流行信奉關公或是其他神明,姜橋的東嶽廟就是扮演這樣壹個角色,姜橋東嶽廟,始建於南宋時期。姜橋街為古驛道,群雄爭霸或朝代更替,戰火
時有發生。故東嶽廟屢遭損毀,最後壹次修繕時間為鹹豐年間,目前東嶽廟,是在老廟基礎上建的民宅捐贈而來,廟內至今還保存著壹塊鹹豐年間民眾捐資修繕東嶽廟的石碑,每到年歲節日,人們還會來此上香祈福。
姜橋古鎮上最亮眼的建築當屬鎮上的三孔石橋---姜橋,史載“始建於元初十三年,裏人姜二傭工鑿石甃砌”。當年此地居民苦於渡河過港等諸多不便,故有義士姜氏兄弟二人出資建橋,眾人響應,終修成功。從此鄉鄰為歌頌兄弟二人之義舉,以姜氏兄弟之“姓”命名——“姜橋”。石拱橋,橋長 20 米,寬 5 米,高 3 米,全為條石築砌成三孔石拱橋,每孔跨徑 5.8 米,拱圈為 0.35 米。橋面有涼亭——即閣樓。兩旁均有石凳,橋兩頭都有圓門。圓門上書“南迎”與“北拱”二字,橋中央還供奉兩尊雕塑石像——“水將軍”和“嶽元帥”。橋上閣樓於 1954 年發洪災損毀,目前的姜橋是後來集資重建的。人來人往,這座三孔石橋經過歲月的更叠,雖然變了外觀,但不變的是姜橋人民所賦予它的靈魂,遊人行徑此處,總會嘖嘖稱奇,都在憑欄觀望,細品“南迎”“北拱”所傳達的意蘊。
穿過古街的巷子,來到巷子深處,壹座形制特別的門樓立於巷子盡頭,這就是著名的“行建樓”,古時稱“轅門”,南宋年間,嶽飛曾在此屯兵采礦,他以壹個軍事家的戰略眼光在姜橋建城,上街口南城門曰“轅門”下街口北門曰“艮門”。如今的轅門是幾經損毀後又重新修建的,而“艮門”則由現在的江橋街門樓取代。
傍水而居是中國傳統村落的習慣,圍繞古驛道建立的姜橋也壹樣,壹條小河穿城而過,河水發源於龍角山脈,經姜橋水庫至姜橋。而姜橋的水可不止壹條河這麽簡單,龍泉井和龜泉井在河邊遙相呼應,河水在兩旁的古樟樹樹掩映下熠熠生輝。
?姜橋距今有800多年歷史,曾是大冶縣城前往劉仁八、殷祖乃至江西的必經之路。鼎盛時期的姜橋老街上人流如織,商賈雲集,店鋪林立,是大冶南區的壹方重鎮。因路而興,也因路而衰,姜橋街的興衰都與道路息息相關。50年代末,隨著大冶南部的主幹道路重新改道修建,熱鬧的老街逐漸失去了昔日的繁華景象,殘留在人們的記憶深處。
走在姜橋老街上,剝離的青磚、變形的飛檐、古老的贛派民居,無不承載著往日的記憶,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資源,蘊涵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如今的姜橋古鎮與時代接軌,下壹步將以打造老街為重心,並與周邊的旅遊景點配套開發,將這裏建設成為集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於壹體的旅遊觀光景區。
古樸的石橋,潺潺的流水,幽深的老街,沈澱著繁華的往事,彌漫著濃濃的鄉愁。而今,千年古鎮姜橋正煥發出昔日的風采,帶著江南水鄉的妖嬈風姿向我們緩緩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