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產量輕質量
湖北省歷來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糧油、蔬菜、水果、茶葉等種植業產量在全國占有重要份額。據統計,湖北以占全國約4%的耕地種出約8%的稻米。主要依靠大量化學投人品消耗的粗放農業經營方式來維系產量,造成“大路貨”供給多,全國知名品牌數量較少。
湖北種植業綠色發展的當務之急就是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湖北糧、荊楚味”的整體區域品牌,追求高質量的“精致品”。另外,壹家壹戶的耕作方式和種植業的微利性,加上土地資源的稀缺,為提高農作物的單位產量,農民必然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塑料地膜。農民壹般認為多施肥產量就高、有產量才有經濟效益,形成對化肥農藥的高度依賴,維系了產量卻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負荷,以致走進了追求高產量高效益—高化學品投人—高汙染低效益的怪圈。
2.重傳統輕科學
傳統的小規模農戶經營模式,地塊零碎化,使農戶無法規模化地利用土地數量和不同土壤質量狀況進行針對性、精準性地使用化肥和農藥。加之從事農業生產者文化程度偏低,在生產中多憑經驗施肥打藥,其結果卻造成化肥和農藥的投人超量和土壤養分比例的失調。
因此,大部分農民在施用化肥時,多采用撒施、面施、偏施、重施等簡單傳統方法,很少采用深施等科學方法,加劇了肥料的流失。農藥使用上,部分農民缺乏噴灑農藥常識,對不同蟲害需要要有不同的噴藥方法以及最佳防治時期、哪些藥劑不能混配不清楚。由於噴灑後效果不明顯,農戶為了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人為加大農藥使用量,使用高毒農藥,甚至壹藥多用,或遺癥多藥,造成農藥殘留汙染。
3.重成本輕生態
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成本投人本來很高,盡量壓低成本成為必然選擇,農民往往優先選擇見效快、來源廣、施用方便、投人成本低的化肥農藥等化學產品。有機肥、生物農藥、可降解的澱粉薄膜等產品由於質量參差不齊、價格比較高,農戶往往不願去嘗試新產品。施用有機肥和科學噴藥是壹項勞動密集型技術,需要足夠的勞動力資源作保證,而農民做不到,這導致生態遭受巨大的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