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湖北隨州出土的戰國編鐘用途是什麽?它的出土有哪些意義? 快!!

湖北隨州出土的戰國編鐘用途是什麽?它的出土有哪些意義? 快!!

壹.編鐘是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

隨州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目前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壹套編鐘,堪稱“編鐘王”。凡有機會耳聞目睹過的人,無不為此千古絕響驚嘆叫絕,贊譽它不愧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之瑰寶,世界音樂史之奇跡。 在曾侯乙編鐘上,刻有關於記事、標音、律名關系的錯金銘文2828字,加上鐘架筍梁(橫梁)、編懸配件上的銘文、磬銘文、磬盒銘文總字數3775字,其內容是先秦樂律的重要資料,被專家學者稱之為“壹部珍貴的音樂理論論著”,“壹部不朽的古代樂律學典籍”。 64件編鐘(楚惠王送給曾侯乙的 鐘除外),每件都能發出兩個樂音,每鐘雙音並呈和諧的大小三度關系,其音階相當於現代國際上通用的C大調。全套編鐘音質純正、音色優美、音域寬廣,達五個多少8度(C2——D7),12個半音齊全、且有變化音,能旋宮轉調,演奏各種 采用和聲、復調以及轉調手法的中個樂曲。實踐證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而不是此前有些專家認為是秦漢時代,更不是來自古希臘傳入的泊來品),我國音樂就已發展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在7聲音階、5個8度音、12個半音以及旋宮轉調的表現手法上,就已形成理論與實踐。因而,編鐘的出土,使用權傳統樂律學不得不重新估價,世界音樂史不得不重新改寫。著名音樂家賀綠汀說:“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某些方面需要重新研究。”

二.編鐘是古代鑄造史上的頂峰

隨州編鐘及其曾侯乙墓中的文物,不僅為考古學、天文學、古文字學、歷史學、古代科技史、音樂史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還對研究古代青銅鑄造史提供了大量實物。 墓中出土的4640余件青銅禮器、樂器、加上青銅質地兵器、車馬器在內,重達10噸之巨,消耗的銅、金、錫、鉛等金屬約12噸。這些青銅器物造型之復雜,紋飾裝璜之精美,都是世所罕見的。通過現代科學鑒定,在其制做工藝上,綜合使用了渾鑄、分鑄、錫焊、銅焊、雕刻、鑲嵌、鉚接及溶模鑄造技術。尤其是編鐘鑄造,為保證其樂鐘的音響效果及綜合性能,合金原料高純銅及鋁錫的科學配比以及鐘壁厚度的科學設計,都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這些都表明,當時我國金屬冶煉和鑄造的工藝水平,也達“世界之巔”。

三.編鐘是中華文明所創造的輝煌

“ 中國是鐘的王國”。 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鐘,並有過“鐘鳴鼎食”的燦爛文明。 我國的鑄鐘史從原始到戰國,經歷了壹千多年的發展時期。據考,鐘的前身是鈴,從原始的瓷甬鐘到早商的扁園形銅鈴,至殷商的鐃,西周中期三件壹組的穆王編鐘發展到八件壹組,歷經春秋時期的九件、十三件壹組,繼而發展到戰國時期的大型 編鐘。從單音鐘到按音階編列演奏的樂鐘,凝聚著古老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結晶。 史料表明,世界文明古國的埃及、巴比倫、印度也都有過鑄鐘的實踐,但他們的鐘口都是園形,而園形鐘無論怎樣敲,都是壹個基音,且延續(余音)長,很給形成音律。而隨州曾侯乙編鐘之所以能成為樂鐘,關鍵在於它洽當地運用合金材料在科學配比的基礎上,成功地采用了“復合陶範”鑄造技術、鋁錫為模料的熔模法,加上鐘壁厚度的合理設計、鼓部鐘腔內的音脊設置、爐火純清的熱處理技術,才能使鑄件形成“合瓦形”,產生“雙音區”,構成“***振腔”。才能達到編鐘的浮雕花飾,還在於對它所在的振動區起著負載作用,達到加速高頻的衰減,有助於編鐘進入穩態振動。所有這些,無不折射出那個遙遠時代中華文明所創造的輝煌。 華中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劉克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隨州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認為:“隨州曾侯乙編仲是科學技術史上壹項最早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具有完備的技術體系和豐富的工程技術語言,具有世界壹流的鑄造技術,在工程圖學上極有價值,是世界任何壹部科學技術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的寫照,同時,它也為科學技術技術的未來發展做出了楷模。堪與古埃及金字塔、中國的萬裏長城、巴比倫空中花園等世界奇跡相媲美。

  • 上一篇:清明節緬懷革命英烈手抄報 清明節手抄報
  • 下一篇:誰給我介紹《仙劍奇俠傳三》全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