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飲食習慣壹方面與漢族有相似之處,如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另壹方面仍有自己的特點,如喜吃甜食、過節時吃“艾吉格餑”(即餃子)等。還保留了餑餑、酸湯子、薩其瑪、火鍋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滿族喜愛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黃米幹飯、大黃米小豆幹飯、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灑糕、蘇子葉餑餑等。形成了春做豆面餑餑,夏做蘇葉餑餑,秋冬做粘糕餑餑的慣俗。
炒面和炒米也是滿族的傳統食品。多為春季兒童的零食或成人的間食;炒米,也稱作糊米,是將小米炒熟,再用其煮水飯。用這種方法做飯,米散水清,多為夏季冷食或產婦主食,另以糊米泡水還可以當茶飲用。最有民族特色的是薩其瑪和酸湯子。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幹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幹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粱米飯或玉米(米+查)子飯後用清水過壹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清涼可口。
擴展資料:
滿族食品也極富特色,歷來有“滿點漢菜”之說。最能代表滿、漢族飲食文化交融的莫過於“滿漢全席”。其菜肴選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著滿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頭菌、熊掌、人參、鹿茸等大都是來自東北地區。
它是滿點與漢菜融合的精品,在清乾隆時期就已成型,流傳了二百余年,乾隆間《揚州畫舫錄》所載,揚州地方的“滿漢席”,已有菜點100余道了。日常生活中,滿族民間還有許多風味小吃和種類繁多的點心。
喜歡吃小米、黃米幹飯與黃米餑餑(豆包),每逢過節時吃“哎吉格餑”(餃子)。每當陰歷除夕,晚飯吃滿族獨有的風味食品白煮豬肉,炙豬肉及糕點中至今猶存的“薩其瑪”等。今天中國北方的餃子、火鍋、酸菜、京味糕點等均與滿族飲食文化有著淵源關系。
百度百科——滿族
百度百科——滿族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