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區元宵節的習俗
做丁桌
在潮汕鄉村,上年生過男孩的人家,元宵夜還要在祠堂設宴請客,以慶“出丁”,俗稱“做丁桌”。宴客時有兩種席式,壹種叫“龍船席”,即用好多只方桌連結起來。客人圍在兩旁吃飯,形同劃龍船;另壹種叫“走馬席”,即無論親朋厚疏,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進來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擺上菜色;招待另壹批客人的來臨,接連不斷。這後壹種席式壹般是較有錢且較慷慨的人家才會這麽做。
吊喜燈
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寓意添丁。元宵夜潮汕家家戶戶門口都點燈、吊燈。人們還要提燈籠、拿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接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裏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
插榕
以前的元宵節,潮汕家庭的門楣上都插有幾種吉祥物,如榕樹葉、竹筅、“筆車”、“杜必”等,寓意為“插榕健過龍”、“插竹筅養肥雞”、“插筆車飼大豬”、“插杜必谷倉相疊”。有的地方,婦女們把榕葉插在頭上,孩子們則取榕葉夾在耳朵上,以求吉祥。
行彩橋
在潮汕普寧有壹座四百年歷史的橋稱為“太平橋”,正月十五夜,男女老幼都會爭先恐後的“行頭橋”,祈求走過橋把厄運都消除掉。過橋時不可回頭,否則“回頭不吉利”。
摸石獅
如在揭陽,當天榕城的大小橋梁都用彩燈、彩旗裝扮壹新,男女老幼爭先過橋祈福,打銅街的石獅橋是最熱鬧的橋梁,人們以摸到橋頭的石獅為幸運。
敬糖獅
潮汕不少鄉村的元宵拜神,要向神祗敬獻糖獅,祈求新年大吉大利。人們用白糖糖漿灌入雕刻成獅子形狀的模具,鑄成後加上彩繪紋飾就是晶瑩鮮艷、造型優美的糖獅。糖獅拜祭時成雙配對,拜祭後可食用。敬糖獅也有競投蔔取習俗,投得者明年元宵要按競投承諾的大小規格如數奉還,稱為“賭糖獅”。
求喜物元宵此日,鄉村中多有設壇拜神活動。各神廟宗祠燈火齊明,善男信女爭先參拜,擁擠異常,熱鬧非凡。
擲喜童
元宵節鄉村多在祠堂大埕的開闊處,搭起壹個彩棚,裏面用泥土塑成壹尊巨型的彌勒佛,彌勒佛光禿禿的頭、肩、肚臍、大腿等部位都擺設有男女“泥喜童”。
燒塔
塔砌在廣場曠野地方,壹般用磚塊或瓦片臨時砌成,塔的中央置有柴薪,引火點燃時添施食鹽,發出劈劈啪啪響亮的聲音,極為壯觀,引人入勝。傳說“燒塔”的民俗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為反抗元朝的封建統治而興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