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其象
征意義。
最典型的是玉飾的使用,
它早已和倫理道德宗法聯系在壹起,
為統治階
級服務。
除了祭祀中玉的神聖象征外,
同樣也有表示權力等級的作用。
由於儒家
文化對玉的道德化、人性化理論,
“
君子比德於玉
”
(
《禮記
·
玉藻》
)
,玉成了品行
道德的象征,
玉飾則是君子必配的修身之物,
同時形成了修身的配玉理論。
盡
管在階級社會中,
服飾的形制和色彩都不能為勞動人民所左右,
但是在長期的勞
動和生活中,
心靈手巧的人們也能夠在不違反服飾制度的情況下創造自己的服飾
形制符號,
這就是民間的吉祥服飾,
它們成了庶民階層渴望吉祥平安生活的象征,
寄托了人們在統治階級壓迫下的美好希望和理想。
民間的虎頭鞋、
長命鎖等都代
表了勞動人民對旺盛生命力和家人平安幸福的祈盼。
雖然從古至今,
人的體形並
沒有太大的差異,
但服飾的演變卻豐富多彩。
中國古代的服飾中包含著各種各樣
的形制符號,
其中以皇帝的服飾最為詳盡繁復,
每壹種形制的出現都有特定的象
征意義,
不同的時代也賦予同樣的形制符號以不同的象征意義。
中國古代為了限
制諸侯僭越、
以下犯上,
更為了確立皇室獨尊的威嚴地位,
從周代開始就制定了
詳盡的禮制。
服飾制度作為禮制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
成為從表象上來區分統治
階級及其內部等級和被統治階級的符號。
某些形制符號因為其特定的象征意義成
為某些階層的專有,
任何其他階層的人不可侵犯。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龍袍,
在歷
史的演變過程中,逐漸成為皇權的象征,任何人越權使用都會被視為大逆不道。
“
冠
”
在我國古代是關於等級地位的尤其重要和特殊的形制符號標記,
它有著非常
嚴格的定制,
它是貴族階級身份地位的象征,
平民百姓沒有帶冠的可能。
《禮記
·
冠
義》中詳細地規定著冠作為成人和貴族象征的各種等級分類制度,
“
君臣正,父
子親,
長幼和,
而後禮義立。
故冠而後服備,
服備而後容體正。
顏色齊,
辭令順。
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聖王重冠。
”
這說明此時冠的等級已經與人的
尊嚴禮儀聯系起來了。
中國古代社會中,
貴族階層的人物交往都需衣冠齊備端莊,
方可以示人,
否則被視為對對方的大不敬。
皇帝冕服上的冕冠,
包含著許多具有
各種復雜象征意義的形制符號。冕冠,帽桶為圓,冕蓋為方,象征天圓地方,以
示皇帝是奉天旨意來管理天下的。
冕板後面比前面高出壹寸,
向前傾斜,
象征皇
帝應該關心黎民百姓。
天子冕板上的旒是為了提醒君主要正氣,
行為舉止要端莊。
另外帽卷兩端各有壹個孔,用來插玉笄,從玉笄兩端垂玉,也稱做充耳,象征和
警示著天子不能輕信讒言,
要對其充耳不聞。
冠飾的形制符號,
可以看作是中國
古代服飾文化的壹個縮影,
表明服飾形制符號與象征的關系源遠流長中國古代服
飾文化中象征符號的出現、確立和發展並不是壹蹴而就的,它是社會、歷史、政
治、
文化等各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
中國文化初始階段,
服飾就作為壹種特別的
符號與象征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原始氏族公社裏,
圖騰符號不斷地出現在氏族成
員萌芽階段的各種衣飾上,
它作為祖先的象征,
保護著整個氏族,
同時也是防止
同壹氏族成員通婚的標記。從
“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
(
《易經
·
系辭下》
)開
始,
服飾就不僅僅是作為取暖的衣物和美化的飾品,
除了實用功能之外,
它本身
就已經承載了政治和倫理因素,
已經成為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
漢代儒家文化獨
尊地位的確立和發展對中國古代服飾符號象征意義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
用。
《後漢書
·
輿服誌》中的
“
非其人不得服其服
”
和《新書
·
服疑》中的
“
天下見其
服而知貴賤
”
都清楚地表明,在階級社會中,服飾作為壹種符號,成為等級貴賤
的象征。
中國古代社會對於禮制的重視也更加促進了服飾符號象征性的普及和發
展。此外,高度集權的封建統治在制度上自上而下地使服飾成為集禮制、政治、
倫理、教化、等級、地位、宗教、民族等為壹體的符號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