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是中國獨創的美食之壹,也是壹種老少皆宜的食物。
其歷史悠久,據考證,戰國時期即有火鍋,史人以陶罐為鍋,到宋代,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已十分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壹帶,到了明清時期,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成了壹道著名的“宮廷菜”,用料是山雞等野味。
火鍋壹般是指以鍋為器具,以熱源燒鍋,以水或湯燒開來涮煮各類食物的烹調方式,同時亦可指這種烹調方式所用的鍋具。其特色為邊煮邊吃,或是鍋本身具有保溫效果,吃的時候食物仍熱氣騰騰,湯物合壹。世界各地均有類似的料理,但主要在東亞地方特別盛行。火鍋現吃現燙,辣鹹鮮,油而不膩,解郁除濕,適於山川之氣候,今發展為鴛鴦鍋,麻辣、清淡各別,各取所需,根據個人的喜歡加不同的湯料、食物,老少皆宜,至冬之佳品。
典型的火鍋食材包括各種肉類、海鮮類、蔬菜類、豆制品類、菌菇類、蛋類制品、主食等,將其放入煮開的清水或特制的高湯鍋底燙熟後食用。有些吃法還會蘸上調味料壹起食用。
關於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壹種說是在中國三國時期或魏文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壹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鬥”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
《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制的火鍋出現,人們使用火鍋煮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但當時並不流行,後來隨著烹調技術進壹步的發展,各式的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時代,火鍋從中國傳入日本是在壹三三八年。日本稱火鍋為“壽喜燒(すきやき)”又稱“鋤燒”。如今火鍋還傳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
中國的火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與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竈,可以很方便地移動,可以算是火鍋初級形式。北京延慶龍慶峽山戎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火鍋,有加熱過的痕跡。
奴隸社會後期,出現了壹種小銅鼎,高不超過20厘米,口徑15厘米左右。有的鼎與爐合二為壹,即在鼎中鑄有壹個隔層,將鼎腹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層壹個開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鏤空作通風的煙孔有的鼎腹較淺,鼎中間夾壹炭盤,人們稱這種類型的鼎為“溫鼎”,它小巧便利,說是壹種較好的火鍋了。
漢代出現壹種稱為“染爐”、“染杯”的小銅器,構造分為三部分:主體為炭爐;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積壹般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盤。可以推斷這就是古代單人使用的小火鍋。
唐宋時,火鍋開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設宴,多備火鍋。
在五代時,就出現過五格火鍋,就是將火鍋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時的火鍋又稱暖鍋,壹種是銅制的,壹種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
掐絲琺瑯花卉紋火鍋 清
到了清代,各種涮肉火鍋已成為宮廷冬令佳肴。火鍋是中國所特有的食用食品的方式,火鍋的圓形設計,使就餐者集成壹個圓圈,也在預示著中國人講究團圓的傳統習俗。嘉慶皇帝登基時,在盛大的宮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陸並陳外,特地用了1650只火鍋宴請嘉賓,成為我國歷史上最盛大的火鍋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