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炎帝陵的祭禮

炎帝陵的祭禮

炎帝陵祭典是千百年來後人為緬懷炎帝豐功偉德所形成的壹套祭祀活動。原始的炎帝陵祭祀活動包括祭天、祭祖、祭神,而封禪和蠟祭、儺舞又是原始祭祀文化中的主要表現形式。蠟祭是原始先民在臘月裏慶賀農業豐收的報酬之禮,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節慶。傳說,在蠟祭的前壹天,先民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舉行盛大的儺舞。儺舞源於驅疫除鬼儀式,是壹種裝扮成能能威懾病疫鬼域的面具舞蹈,常常由驃悍健美的青壯年男女戴著與氏族圖騰、族徽標誌有關的面具,隨著儺樂起舞,以表達期望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心願。

自炎帝“崩葬於長沙茶鄉之尾鹿原陂(在湖南炎陵縣境內)”起,人們就開始地運用多種祭祀方式祭奠炎帝,緬懷炎帝的豐功偉績。炎帝神農氏成為先民心目中最尊貴和崇敬的始祖。從那時起,先民對炎帝的祭祀儀式越來越隆重。各種祭祀典禮見諸於炎帝陵。除了蠟祭、藉田和祭祀先醫之外,祭祀炎帝陵成為重要的祭祀形式。炎帝陵祭祀,見諸史料始於唐代,《路史》曰:“有唐嘗奉祀焉”,而民間祭祀炎帝陵則歷史更為久遠。 官方祭祀稱之公祭或告祭。炎帝陵祭祀,見諸史料者始於唐代,據唐代舊史《路史》說:“有唐嘗奉祀焉”。最早有記載的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動在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詔命“建廟陵前,肖像而祀,隨之遣官詣致祭”,並“在三歲壹舉,率以為常”。此後,元、明、清各代對炎帝陵祭祀從未間斷。有史記載,明代15次,清代達38次。歷朝歷代炎帝陵祭祀的名目繁多,以告即位為主,此外還有告禳災除患、靖邊軍功、親政復儲、萬壽晉徽、先人後事等。據《陵縣誌》載,古代官方祭祀炎帝陵,其聲勢浩大,儀程復雜、講究。擇定祭期,告祭官前期致齋三日,地方官備鼓樂儀仗行壹跪三叩禮相迎。告祭官至,各官著朝服跪迎,地方官恭奉禦祭文、香、帛安置於龍亭內,迎至公所中堂,各官行三跪九叩。禦祭文、香、帛、龍亭由午門入至祭所,欽差官及陪祭各官著吉服由東門入,行壹跪三叩禮。祭期前壹日,由告祭官司與陪祭官監視宰牲,在陵內進行演禮。祭日四鼓,地方官率領由禮生、執事人、陳設、樂工等組成的禮儀隊伍齊集於陵外,五鼓時,告祭官、陪祭官著朝服田東門進入陵內,執事人擊鼓三聲後,告祭官、陪祭官就位,照部頒布禮,主要的頒布禮是上供燭、奏樂章、迎神、初獻、亞獻、終獻等,告祭宮、陪祭官頒禮完畢,退由西門出。每次官祭都會刻碑文昭於世人。

主祭官是由皇帝親自選定的,祭文由翰林院撰寫。祭品有祭絳香、沈速香、黃綾壽幣、龍亭、香帛、禦仗等,由戶部和工部置辦,禮部行文咨取。告祭官從京城啟程的日期由欽天監擇定。啟程前,皇帝齋戒壹日,並親閱儀式,親授祭文香帛。告祭官至州縣後。由地方官陪同前往炎帝陵,祭前齋戒三日,各種禮儀要進行現場演煉。每次祭祀之後,隨即鐫石銘碑,以示紀念。禦祭官將碑文拓片帶回,向皇上復命。十分有趣的是,受命祭陵的官員,無不留連這塊鐘靈毓秀的土地。祭祀之後,都要遊山賞水,撰文賦詩,盡興而歸。有的復命後,舉家遷移,在此購地置業,安家落戶。炎陵歐陽氏之祖歐陽林啟,為五代時後晉禮部尚書,祭陵復命之後就在硏水河畔建宅落戶。炎陵霍姓之祖霍卷嵩,為元代順天府通判,隨大學士阿沙不花謁祭炎帝陵,“見酃邑山水秀麗,人文爾雅,復命後致仕余幹,元至治三年攜子同遷酃邑康樂鄉裏二都”。民國時期,炎帝陵祭祀由省、縣政府舉辦。規模最大的壹次是1940年,由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嶽委派秘書長李楊敬致祭,告捍衛湘土、抵禦外侮的決心。這次祭祀對於鼓舞民氣,團結抗日,起到了積極作用。禦碑園即據此而建,占地面積6000余平方米。含碑廊、九鼎臺、《神農功績圖》照壁等。東西碑廊各長40米,廊壁刊歷代禦祭文碑51塊,刊宋、明、清及近、現代記事文碑5塊。

在記事文碑中有壹塊十分特殊的碑,是以胡耀邦講話為內容的《為人民多做好事碑》。這是1962年12月上旬,時任***青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來到炎陵縣(時為酃縣)作社會調查,拜謁炎帝陵後第三天在炎陵縣機關黨員幹部會上發表的講話。東西碑廊之間的九鼎臺,有石鼎九只,每只重1.11噸,象征國家統壹、金甌無缺。碑園北面是《神農功績圖》弧形照壁。壁畫長40米,高1.5米,由228塊青石板鑲成。壁畫以炎帝功績為主題,以原始先民從漁獵到農耕,從穴處到定居這壹歷史性轉變時期的生產和生活為背景,采用線雕手法創作而成。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炎帝勇於開拓、敢於創新、樂於奉獻的偉大實踐和高尚情操。

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動演變至今,主要有公祭大典、告祭典禮,其中又分迎賓儀式、引導儀式、祭典儀程、瞻仰儀式、開午門儀式、謁陵儀式和祭文碑揭碑儀式、簽名儀式、捐贈儀式等等,祭祀儀程為序曲、敬香、敬花籃、敬供品、開午門、謁陵、揭碑、禮成等。在儀仗隊伍方面也有很大變化,炎帝陵祭典現有的祭祀儀仗有反映農耕文化的五谷耒表演隊,炎帝陵祭典現有的祭祀儀仗有反映農耕文化的五谷耒耜表演隊、三牲五谷時鮮供品隊《炎帝頌》大型歌舞表演隊、祭祀樂曲演奏隊、神農鑼鼓隊、祭祀鑼鼓隊、祭祀幡旗隊、民間嗩吶隊、龍獅朝聖隊、牛角吹奏隊、56個民族隊以及聖火采集手等等。官方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多在清明、重陽和重大節日舉行,特別是重陽節,株洲市都舉行“炎帝節”,以炎帝陵祭祀活動為重點,開展壹系列文化、商貿交流活動。 文祭

文祭有祭文、頌文、碑文等,從古至今,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動中文祭都是必不可少的。文祭即官方以祭文的形式告祭始祖。祭文格式規範,主要內容為歌頌炎帝功德,祈福明誌,由於多寫於帛上,故稱之為帛書,每次官方祭祀均先由主祭人在炎帝陵前恭讀祭文,讀後,由主祭人將帛書點燃焚燒,完成文祭儀程。

物祭

民間祭祀壹直以物祭為主,其祭品多為牲、畜、果品。官方祭祀中,物祭則種類繁多,特別是古代官方祭祀,祭品有牛、羊、豬、稻、黍、榛、幹魚、鹿脯、粟、白餅、黑餅等近30種,祭器也包括爵、俎、登等10余種。現代炎帝陵祭典保留了傳統的物祭程式,物祭雖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種類的儀式上卻簡單許多,敬獻的供品主要有三牲(牛、豬、羊)、五谷(稻、麥、梁、粟、豆等五谷雜糧)、時鮮(祭祀時節的新鮮水果)、中草藥,還有社會團體,個人在弘揚炎帝文化、繼承炎帝創造精神,生產、生活過程中制造的各種實物產品,如酒、茶、藥、農機產品等等。

火祭

炎帝又稱火德王,因此火祭是現代炎帝陵祭典經常舉行的壹種生祭方式,主要有擊石取火(由聖火采集手用的擊火石在聖火臺擊石取火)、藥龍噴火(九條中草藥紮成的藥龍圍繞聖火臺巨石,向巨石噴出大火,點然炎帝聖火)等,聖火的點烯是對先祖的告祭,也象征著中華民族自強自立,追求光明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許多大型的體育比賽都會在大型炎帝陵祭典活動上采集聖火,進行聖火傳遞活動。

樂祭

樂祭多在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動中出現。祭祀樂曲代表性地古有《哭皇天》、《朝天子》,現有《炎帝頌》、《祭炎帝》。在應用上,主祭人進入祭祀廣場,鼓樂齊鳴,以嗩吶為主,奏《大開門》;向始祖敬獻三牲、五谷、時鮮,用絲竹樂奏《普安寧》;敬高香、花藍,小樂奏《快板令》;擊鼓九通,鳴金九響,大樂奏《哭皇天》;禮成,大樂奏《朝天子》。除演奏祭祀樂曲外,還有歌祭和舞祭。歌祭即祭祀儀程中在炎帝陵前大聲歌唱頌揚炎帝功德的歌曲;舞祭多為跳起展示歌頌炎帝功德的各種舞蹈。

龍祭

炎帝是中華始祖,自古以來華人以“龍的傳人”自謂,故龍祭在炎帝陵祭典中有著重要的位置。炎陵民間壹直流傳著炎帝下葬金龍迎柩的故事,所以,在炎陵的民間祭祖活動中,必少不了龍祭。傳說,炎帝教先民將稻草、蓼葉、花草等紮成龍形舞動,歡慶豐收,夜間則在龍身上插滿香火,燒死蚊蟲,驅趕邪害。炎帝死後,先民們便在豐收、節慶的日子用舞龍的方式祭拜炎帝,表達感激之情,由此,誕生和演變了炎陵當地獨有的“火星龍”、“三人布龍”。到今天,炎帝陵祭典龍祭的其種類和表現形式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既有獨具炎陵特色的三人布龍和草藥火龍、反映炎帝重八卦生太極的陽陰龍,又有代表56個民族的56節長龍、代表5大洲華僑的5色龍,還有蘊含時代感的現代竟技龍、人龍、飛龍等各種特色龍。龍祭時,結合24節氣的24節令鼓、神農鑼鼓和南北獅演繹龍獅朝聖,寓意中華民族團結向上、蓬勃發展的龍的圖騰。 歷史價值

炎帝崩葬炎陵鹿原陂後,世人對他的祭拜就壹直未間斷過,炎帝陵祭典從最初的蠟祭、儺舞等開始,經過不斷演變,距今也已有幾千年發展歷史。不同時期的炎帝陵祭典文化具有不同的特點,是與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生產力息息相關的,因此研究好各個時期的炎帝陵祭典文化,能從客觀上更好地認識中華五千年發展史,更好地繼續和發揚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

文化價值

炎帝首創農耕文化、中醫藥文化、工業文化,啟商貿文化,創民族音樂,開展了大量社會生產實踐。後人為緬懷炎帝先祖而進行的祭典活動,其中的儀式、音樂、舞蹈等方方面面均來自於人們對自然、社會的認知,形成了綜合性的文化載體,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正是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使炎帝陵祭典成為華人世界令人矚目的代表性祭典活動,極具開發潛力。

社會價值

炎黃子孫祭奠炎帝,表達的是華夏後裔對炎帝精神的崇敬之情。炎帝精神即堅忍不拔的開拓精神、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炎帝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到今天,這種精神已升華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因此,通過擴大炎帝陵祭典的社會影響力,能進壹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炎黃子孫的歸屬感,激發炎黃子孫同心協力,為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復興而努力奮鬥,有利於祖國統壹,社會和諧發展。

  • 上一篇:太倉法院對疑似詐騙有判刑案例嗎,會怎麽判
  • 下一篇:焚燒冥紙有哪些危害?如何說服老壹輩摒棄這樣的陋習?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