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東晉時期壹大將軍,見到戰士們日夜血戰沙場,英勇殺敵,屢建戰功,甚為感動,隨即傳令烘制民間喜愛的美味糕餅,派人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點點心意”。自此以後,“點心”的名字便傳開了,並壹直延用至今。
考證“點心”
清顧張思的《土風錄》卷六,“點心”條下雲:小食曰點心,見《吳曾漫錄》。唐鄭傪為江淮留後,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謂其弟曰“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由文中可知點心古時亦指晨饌。
同書又引周輝《北轅錄》雲:“洗漱冠柿畢,點心已至。”後文說明點心為饅頭、餛飩、包子等,在唐朝已有此名了。
而茶食壹名,據《土風錄》雲:“幹點心曰茶食,見宇文懋《昭金誌》:‘婿先期拜門,以酒撰往,酒三行,進大軟脂小軟脂,如中國寒具,又進蜜糕,人各壹盤,曰茶食。’” 薩其瑪
從文獻上看來,點心與茶食兩者原有區別,性質也就不同,但是後來早已混同了。
南北“點心”
據我的考察,北方的點心歷史古,南方的歷史新,古者可能還有唐宋遺制,新的只是明朝中葉吧。點心鋪招牌上有常用的兩句話,我想借來用在這裏,似乎也還適當,北方可以稱為“官禮茶食”,南方則是“嘉湖細點”。———周作人《南北的點心》
以下是點心的由來
薩其瑪,這個大家從小吃到大的點心,是滿族人的壹種傳統糕點,老壹輩的人叫它滿洲餑餑,還有人給它起了漢語翻譯,稱為糖纏或金絲糕,不過大部分的人還是喜歡叫它薩其瑪!
廚師快語:殺那個騎馬的!
關於這道點心的由來,流傳壹個有趣的說法:據說清朝在廣州任職的壹位滿族將軍,姓薩,喜愛騎馬打獵,而且每次打獵後都壹定要吃點心,還不能重復!有壹次薩將軍出門打獵前,特別吩咐廚師要「來點新鮮的玩意兒」,若是不能令他滿意,就準備回家吃自己!
負責點心的廚師壹聽,自然萬分緊張,壹個失神就將沾上蛋液的點心炸碎了!偏偏這時將軍又催著要點心,廚師壹火大罵了壹句:「殺那個騎馬的!」才慌慌忙忙地端出點心來。
想不到,薩將軍吃了之後相當滿意,問起這道點心的名字,廚師驚魂未定,隨即回了句:「殺騎馬!」結果將軍聽成了「薩騎馬」,想說自己姓薩又愛騎馬,倒也挺妙的,還連聲稱贊,薩其瑪因而得名。
趁熱拌糖 才有松軟的口感!
為我們示範這道點心的米哥烘焙坊主廚劉哲男師傅表示,制作薩其瑪時,拌糖的動作是最關鍵的步驟,剛炸好的小面皮壹定要趁熱拌糖,要不然面皮冷了質地變脆,到時再拌糖容易脆裂,便嘗不到酥松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