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太倉資料

太倉資料

分類: 資源***享

問題描述:

快10!10!急用!!!

解析:

太倉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太倉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口南岸。地處北緯31°20′~31°45′、東經120°58′~121°20′。東瀕長江,與崇明島隔江相望,南臨上海寶山區、嘉定區,西連昆山市,北接常熟市。總面積為822.9平方公裏,水域面積285.9平方公裏,其中長江水域面積173.9平方公裏,陸地面積為537平方公裏。內陸土地面積為649平方公裏,耕地面積為3.66萬公傾。

地形地貌 太倉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全境地勢平坦,自東北向西南略呈傾斜。東部為沿江平原,西部為低窪圩區。地面高程:東部3.5米~5.8米(基準:吳淞零點),西部2.4米~3.8米。

水運口岸 太倉港地處長江入海口南側,太倉市東部。口岸位於長江白茆沙南水道,上至白茆河口,下至瀏黑屋,中心位置在七丫口,即北緯31°37′00"、東經121°14′00"。口岸線38.8公裏,其中深水岸線25公裏,距吳淞口僅13海裏,是距長江入海口最近的港口。港區範圍內岸線基本平直且邊灘穩定,終年不凍不淤,深水區開闊、穩定,能滿足5萬噸級船舶回轉水域的要求,是長江下遊地區最佳港址之壹。

氣候 太倉屬北亞熱帶南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冬季受北方冷高壓控制,以少雨寒冷天氣為主;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炎熱;春秋季是季風交替時期,天氣冷暖多變,幹濕相間。歷年年平均氣溫15.5℃,降水量1078.1毫米,日照1960.9小時,無霜期226天。2004年平均氣溫17.1℃,比常年高1.6℃。年降水量1148.9毫米,比常年多70.8毫米,全年雨日105天,6月14日入梅,7月15日出梅,計32天,梅雨量為411.5毫米。年日照時數2255.8小時,比常年偏多294.9小時。

區劃人口

區劃 太倉市隸屬江蘇省蘇州市管轄,市人民 *** 駐地城廂鎮。2004年末,全市轄7個鎮、126個行政村、2846個村民小組、65個居民委員會。境內有太倉港經濟開發區。

人口 年末,全市戶籍人口45.4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61‰,死亡率為8.02‰,自然增長率為-1.41‰;總人口中農業人口25.82萬人,非農業人口19.64萬人。暫住人口19.49萬人,比上年增長26.3%。

民族 太倉為漢族聚居地區,少量少數民族散居。至年末,全市有回、滿、蒙古、壯、佤、苗、侗、傣、彜、羌、布依、土家、納西、赫哲、哈尼等24個少數民族、347人(不含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其中以 *** 和滿族居多,主要分布在城廂、沙溪、瀏河等鎮。

國民經濟

主要經濟指標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全年實現生產總值(GDP)248.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5%。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4815元(折合約6623美元),比上年增加8172元。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14.57億元,比上年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150.17億元,增長13.9%;第三產業增加值83.48億元,增長14.4%。全市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6.6:58.5:34.9調整為5.9:60.5:33.6。

財政收入增勢強勁。全年完成財政收入31.76億元,比上年增長46.9%。其中,地方壹般預算收入12.13億元,比上年增長36.4%。地方壹般預算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2%上升到4.9%,提高了0.7個百分點。地方壹般預算支出13.97億元,比上年增長34.5%。

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8.63億元,比上年增長24.7%。其中完成工業投資104.82億元,增長23.2%;房地產投資增速明顯加快,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9.1億元,比上年增長214%。

農業 農業結構調整繼續加快推進,農業經濟穩中有升。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74億元,比上年增長5.5%。其中,農業產值12.27億元,比上年增長2.9%;畜牧業產值5.94億元,增長16.5%;漁業產值5.69億元,比上年增長2.2 %。全年糧、棉、油種植面積分別為2.98萬公頃、0.09萬公頃和0.47萬公頃,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比例為5.8:4.2。全年糧食總產量20.47萬噸,比上年增長7.0%;棉花總產量0.11萬噸,比上年增長3.6%;油料產量1.04萬噸,比上年增長51.6%。農副產品以市場為導向,努力擴大生產。全年水產品產量3.81萬噸,比上年略減;生豬出欄22.89萬頭,比上年增長7.8%。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提高。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0.66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724 臺,小型手扶拖拉機617臺,農用運輸車722輛。農村用電量19.04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70%。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取得新進展,農業綜合防汛抗災能力進壹步提高。水稻機械化播栽達到4000公頃,三麥、水稻機收割率分別達到了98%和80%以上。

土地資源利用和農業生態保護受到廣泛重視。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實行有效控制。全年新增耕地面積39.07公頃,年末耕地面積3.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3.77%。

工業 工業經濟增勢強勁。全市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達到542.62億元,比上年增長24.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46.52億元,增長32.0%,占全部工業份額由上年的58.5%上升到63.9%,上升了5.4個百分點。工業產銷銜接良好。全年完成工業產品銷售收入506.94億元,比上年增長29.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341.18億元,比上年增長33.0%。產品銷售率達98.1%。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42.6%。全年實現利稅總額49.96億元和利潤總額27.0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2.6%和33.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和利潤總額分別為30.82億元和19.2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4%和15.3%。

金融保險業 金融保險業服務功能進壹步強化,市場規模進壹步擴大。至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227.66億元,比年初增加41.09億元,增長22.0%;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96.43億元,比年初增加49.22億元,增長32.5%。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737.46億元,比上年增長40.5%,現金支出758.47億元,比上年增長39%,收支相抵現金凈投放21.02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114.94億元,比年初增加17.5億元,增長18.0%。外匯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34億美元和0.94億美元,分別比上年減少1.4%和14.8%。保險業收入穩步增長。全年保費收入5.99億元,比上年增長13.7%,支付各類保險賠款及給付1.48億元,比上年增長22.3%。

國內商業 商業企業不斷加快布局結構和經營業態調整,商業企業的集聚、輻射能力不斷增強。消費品市場銷售平穩增長。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22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居民消費升級趨勢日趨明顯,轎車、家居類商品消費進壹步擴大。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城區零售額19.98億元,比上年增長14.4%;農村零售額21.24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各類商品銷售全面增長,其中,批發零售業33.85億元,比上年增長13.7%,餐飲業7.37億元,比上年增長16.3%。

交通運輸郵電業 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加快發展,綜合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交通運輸網絡進壹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進壹步加快。沿江高速公路、太蓬公路已建成通車,蘇昆太高速公路、錫太壹級公路、339省道復線工程按期推進。全市機動車輛猛增,社會運輸能力大幅提高。年末汽車2.57萬輛,其中,客車1.81萬輛,貨車0.76萬輛,分別比上年增長26.6%和16.0%。私牌汽車1.72萬輛,新增4603輛,比上年增長36.7%。

郵政業務穩步發展。全年實現郵政業務收入5096萬元。郵政服務門類增多,投遞速度加快。全年發送函件252萬件,特快專遞19.5萬件,報紙1550萬份,雜誌54萬份。通信行業快速發展。年末全市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22.8萬門。全市固定電話用戶和移動電話用戶分別達到25.81萬戶和38.58萬戶。

歷史文化

建置沿革 太倉古代為濱海村落,人煙稀少,戶不滿百。春秋時屬吳地,秦屬會稽郡,漢為吳郡婁縣惠安鄉。三國吳於此建倉屯糧,漸次發展。元代於劉家港開創漕糧海運後,遂日益繁盛,成為萬家之邑。元末築太倉城。吳元年建太倉衛,明初置鎮海衛,屯兵駐防。明弘治十年(1497),割昆山、常熟、嘉定三縣地建太倉州。清雍正二年(1724),升為江蘇直隸州,並析地置鎮洋縣。民國元年(1912),太倉州和鎮洋縣合並,定名太倉縣。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始屬蘇南人民行政公署,後隸屬江蘇省蘇州地區專員公署。1983年3月,改隸蘇州市。1993年3月,撤縣建太倉市。

文化與名人 太倉自古為文化之鄉,人文薈萃,自具特色,積澱厚實,底蘊豐富,形成了獨特風格的婁東文化,為今天留下悠久而優秀的文化財富。早在晉代,名士瞿硎等活動於境內傳布知識文化。在此前後,境內興建有多處古剎名塔,反映當時建築藝術和佛道文化水平。雙鳳民歌等已經流行,之後民間舞蹈、高蹺、龍燈、滾燈等在鄉間流傳不衰。牛郎織女降生黃姑(今南郊鄉境)的神話傳說很早流傳,唐宋時建專祠祭祀。元代,漕運開通,劉家港發展成為“天下第壹碼頭”。“漕運文化”的發展,推動與國內外文化交流,婁東文化進入快速發展期。元代的橋梁建築獨具風格,至今保存著國內少有的元橋群。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在劉家港啟航停泊,溝通太倉與東南亞各國文化交流,並留下碑文、實物、著作等歷史性重要文物。譽為“百戲之祖”的昆曲和優美動聽的江南絲竹源自太倉壹帶。明清園林之盛,有“太倉園林甲東南”之譽。太倉建州後學堂、書院盛極壹時,培養出眾多傑出人才。張溥興社、王世貞興文,吳偉業興詩,陸世儀興學,“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興畫,使太倉文化得到全面發展,民間讀書成風。現今,太倉的文化更具有開放性,多種特色文化豐富多彩,有全國橋牌之鄉、武術之鄉、龍獅之鄉、民樂之鄉等稱號,文學、舞蹈、戲曲、音樂、攝影、書法等文化藝術碩果累累。

豐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舉不勝舉的文化名人,僅宋元明清考取進士者多至314人。其間最著稱者,文學有文學家王世貞,獨主文壇20年;文學家、史學家張溥,領導復社聲震朝野,撰有《五人墓碑記》流傳後世;大詩人吳偉業,開創婁東詩派,是“江左三大家”(錢謙益、龔鼎孽、吳偉業)之壹;理學家陸世儀,著書立說60余種,被尊為“江南大儒”。經史學家畢沅,繼司馬光《資治通鑒》後,撰修《續資治通鑒》巨著。書畫有大畫家仇英,被譽為“周肪復起,亦未能過”,為“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之壹;以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為代表的“婁東畫派”獨步清代畫壇,成為正統畫派;近現代著名壽星畫家朱屺瞻,畫風老辣,自成壹體,為“畫壇的壹代宗師”;著名山水畫家宋文治,師前人技法從中脫化而出,創新開拓中國現代山水畫。藝壇有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始創融南腔北腔為壹體的昆曲;音樂家張野塘創制的吳中新樂“弦索”,流傳江、浙壹帶,演變為江南絲竹;古琴大師徐上瀛,深究琴學理論,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享有壹席之地;電影藝術家朱石麟,編、攝、導電影百余部,成為“香港電影拓荒者”;舞蹈藝術家吳曉邦,探索舞蹈創作實踐60余年,被稱之為中國新舞蹈奠基者。教育界有教育家陸寶忠,主張改革科舉,設立學堂,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教育家唐文治,實踐教育救國40余載,桃李遍天下;成人教育先驅俞慶棠,推行民眾教育,指導創辦民眾教育機構百余家。新聞界有著名記者俞頌華,與瞿秋白等最早采訪“十月革命”後的蘇聯,主編國內和香港、新加坡等多家報刊,有“新聞界的釋迦牟尼”之稱。科技界有水利專家郟亶,著有《吳中水利書》,成為治理吳中水利的重要文獻;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壹生從事實驗物理研究,被世界各國譽為“中國的居裏夫人”、“物理女王”、“華人之光”、“核物理學首席女物理學家”等;著名物理學家朱棣文,從事激光冷卻捕捉原子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華人的又壹驕傲。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孝威、鄒世昌、黃勝年、吳建屏、楊勝利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科研碩果累累,在各自學科獨領 *** 。

著名人物

太倉籍著名科學家<按筆畫順序排列>

唐孝威 唐孝炎 黃勝年 鄒世昌 楊勝利 吳建屏 朱棣文 吳健雄

突出貢獻中青專家

劉金鴻

太倉優秀科技專家

蔡萌萌 謝文曉 曹全南 陳 平 張安巡 任鴻基 向 貴 馬以榮

丁育麒

古代人物

李梧江 白登明 陸世儀 吳偉業 徐上瀛 張 溥 魏良輔 王時敏

仇 英 陸子崗 朱 清 郟 亶

近現代人物

陸寶忠 倪 德 洪錫範 俞慶恩 項堯仁 蔣汝坊 俞 鍔 李田文

呂品生 周 斌 楊子清 朱屺瞻 宋文治 俞頌華 俞慶棠 錢抵千

錢旭滄 唐文治 朱增元 朱石麟 傅煥光 朱傳茗 浦太福 吳曉邦

名優特產

大致有: 中華絨螯蟹、興隆茄子、太倉芋艿、太倉“三豆”、美術奇葩麥稭(桿)畫 、工藝鞋、紅木雕刻、太倉香蔥、太倉全羊宴、太倉板橋西瓜、太倉糟油、太倉肉松、春凰牌燠雞、長江四鮮、太倉白蒜、太倉珍蔬紫葛葉等。

名勝古跡

大致有:玉皇閣、南廣寺、海天禪寺、州 橋、樂蔭園、吳曉邦藝術館、天妃宮、南 園、憩 園、張溥故居、王錫爵故居、高仁歧油畫館、吳健雄墓園、港區碼頭、梅花草堂、鄭和紀念館、太倉博物館等,宋文治藝術館。

  • 上一篇:火牛,大象,生化武器,古代另類的戰爭手段是什麽?
  • 下一篇:牛的比劃順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