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狂人日記賞析

狂人日記賞析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的第壹篇白話小說,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第壹部白話小說,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小說都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價值。下面為大家帶來狂人日記賞析。快來看看吧。

狂人日記賞析 篇1

 《狂人日記》寫於壹九壹八年,那時的魯迅受新思想啟蒙,清楚的認識到了中華民族的劣根性。決心用文學的形式喚醒中華民族,於是,他創作了《狂人日記》,該小說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矛頭直指中國封建禮教和封建家族制度。《狂人日記》是壹部日記體小說,小說通過敘述壹個狂人身處“吃人”的社會隨處可見“吃人”事件的故事,塑造了壹個具有迫害癥的“狂人”形象,以批判吃人的封建禮教。

 就敘述內容而言,敘事就是講故事,是通過壹定的情節再現某幾個事件。而故事中最重要的便是情節和人物。《狂人日記》作者通過敘述壹個迫害妄想癥患者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揭露了從家族到社會的“吃人”現象抨擊了抨擊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現代人最初的覺醒意識。從作品表面來看,狂人確實是個瘋子,他具有瘋子的癥狀,如,混亂的思維邏輯,變態的心理,以及虛幻的幻覺。如“壹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兇的壹個人,張著嘴,對我笑了壹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將別人善意的“笑”理解為暗藏殺機的吃人的笑,這是完全背離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軌道。再比如,第二則中“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哪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趙家的狗是沒有情感的,況且跟狂人是沒有聯系的,而狂人卻硬要把狗的眼神看成是有特殊意義的。這是不符合邏輯的。狂人不僅僅是心理變態,邏輯混亂,他還經常出現幻覺,而這些幻覺又是不自然的。比如“陳老五送進飯來,壹碗菜,壹碗蒸魚;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長著嘴,同那夥想吃人的人壹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道是魚是人”當陳老五送飯來時,狂人看到的不是可口的飯菜,而是幻想成吃人的人的樣子,這是荒誕的。再比如“我想:我同趙貴翁有什麽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麽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壹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我翻開歷史壹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

 雖然小說的字裏行間都透漏出狂人的瘋子特征,但小說通過精細的敘述,使狂人還具備完全相反的特點,即先進性,啟蒙性。狂人是壹個思維敏感,行為舉止與現實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他知道了太多的吃人事件,狼子村的吃人事件,古代的易子而食,甚至自己的妹妹也可能被吃了。他每時每刻都不安,總想自己生活在壹個吃人的社會,“我也是人,他們也想吃我。”他“晚上總是睡不著。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他清楚的認識到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可見,狂人是壹個有文化,具有現代知識分子思想的先進的人。狂人不僅思想上具有先進性,而且他的行為具有反封建性,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是對於吃人社會的“經典”“戒律”的蔑視和鬥爭。通過“古久”和“陳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義,將矛頭直接指向了保守的傳統文化。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對未來社會的幻想和規劃。“我也未必沒有吃過妹子的肉”。這是對自我的估價和反思,也是對自己前途的絕望。充滿了自我懺悔的精神。可見狂人是壹個生活在自己幻想世界裏的既具有迫害癥癥狀又有先進的思想和獨立的思考能力的既瘋癲又清醒的人。

 《狂人日記》在中國文學上產生重要的影響不僅僅因為他塑造了生動的,有特定時代意義的狂人形象,還在於他的文學形式。

 就敘述視角而言,小說在敘事學上屬於內聚焦敘述,即敘述者只敘述某個人知道的事,也就是從某個人的單壹角度來講述故事。就小說而言,“狂人”在小說中,既擔任了敘述者的身份又成為了角色之壹,他既參加了講述“吃人”的社會這壹事件過程,又離開作品環境面向讀者進行描述和評價。“狂人”作為整篇小說的主人公實則是作者借主人公的眼睛,觀察了他周圍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為此感到不解和憤怒。小說還寫道:“我詛咒吃人的人,先從狂人的大哥起頭;要勸轉吃人的人,也先從他下手。”“妳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作用!妳們也會吃盡。”在作品的最後壹日記裏,作者深切地希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並具大聲疾呼:“救救孩子”狂人在文中是壹個象征意義,他象征著身處封建社會,坐看封建的吃人禮教卻又著壹顆反抗封建的心的進步青年。當然,這也有壹定的局限性。敘述者只是角色之壹,這就限制了敘述的主觀性,小說中的狂人便是這樣,《狂人日記》相當於狂人的自傳,敘述內容就只可以以狂人的角度來敘述。所以狂人看到趙貴翁的顏色才會覺得怪,看到壹夥小孩也覺得他們在議論自己。

 小說是日記體形式,序言為文言文,正文為白話文。序言中的敘述主體為“余”,是講述“余”聽說其友昆仲的弟弟生病的故事。敘述者為“余”,故事主人翁則為昆仲之弟。而正文中,故事主人公為作者虛構的“我”,由“我”來為讀者講述壹個“吃人”的社會的故事。故事主人公為“狂人”,敘述者為作者。也就是說,這個故事不是“余”的故事,不是魯迅的故事,也不是狂人的故事,而是三者的交錯。這種選取三個角度來敘述的方式,可以使作者自由靈活出現在文本中。“余”作為敘述主體時,使故事更具真實性也將故事框定在某個特定的背景裏。在序言中,有具體的名字,身份,(“某君昆仲”)而正文中只以“我”狂人這個形象為代號,有了名字,身份,就說明了這個故事的壹定的社會真實性。這使得小說具有壹定的真實可靠性。另壹方面以第壹人稱“我”作為敘述主體,“我”既是狂人,主人公“狂人”以敘事者“我”的身份在文本中出現,用狂人的內心獨白表現敘事內容,面對讀者,向內了解自己,向外了解周圍人,在狂人眼中自己是正常的,受迫害的,而周圍人都“想要吃我了”,“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就是真實發生在狂人身上的事,便於生動的,形象的,有條理的敘述故事,但是狂人這壹形象是具有迫害狂病癥的人,是虛構的,因此他的壹些言語又不利於讀者理解。如:“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就文本而言,是講狂人發現他哥哥也是會吃人的,而且還是想吃自己的人。但是,狂人的迫害狂病癥決定了他的.言語是混亂的,不可信的。然而,“余”“我”這些對象又都是作者魯迅創造出來的,這就彌補了作為敘述主體的“余“我”的缺陷。使得故事既有壹定的真實感又不受文本環境限制。

 就敘事內容而言,《狂人日記》通過敘述狂人的所見所感,淋漓的刻畫了壹個既清醒又瘋癲的狂人形象。就敘述話語來講,作者運用內聚焦的視角生動再現了狂人的心理活動。又靈活運用多個敘述者,使整篇小說形式上新穎特別,內容思想上深切。

狂人日記賞析 篇2

 魯迅筆下的狂人可謂令人印象深刻。這樣的人如果放在現實中,絕對會是人們眼中的瘋子。然而,當我們仔細品讀時,卻是發現了壹些更深的東西。下面來說說我讀完以後的感受,也許並不準確,只是我壹家之言而已。

 《狂人日記》的“壹”中主人公(下文以狂人出現)在日記中寫到自己不見月亮三十多年,在現實中顯然不可能。而這些別人眼中的瘋言瘋語在這裏卻是狂人精神醒悟的象征,也是文中其狂之開始。而對於趙家的狗看他兩眼感到害怕,表明他生活在這種恐慌之中。

 在世人眼裏,看瘋子的眼光自然會有壹些異樣,無疑狂人正是眾人眼中的瘋子.主人公在癡狂狀態下,覺得周圍的人甚至趙家的狗看自己的眼神也是惡狠狠的,仿佛要把自己吃了。事實當然不會是其他人要把他吃了,別人要吃他只不過是他的壹種在顛狂狀態下的臆想而已。但若真的把這當作壹種臆想,那便是真的在看瘋子的日記了。在我看來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禮教制度的毒害下,人們心理扭曲,卻還要對下壹代灌輸封建理念,將下壹代埋葬在這吃人的封建禮教之中。而在這樣幾乎人人都被封建禮教“吃掉”的社會中,被封建禮教毒害得太深的人們又要把未被汙染的人們拉進“吃人”的圈子。民眾的愚昧更是在對孝子應割肉煮了請生病的爺娘吃上體現出來。可以說實際上主人公發狂的階段是他短暫的從封建禮教中醒悟過來的時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語,在當時只被人誤解為是發瘋是所說的瘋言瘋語。事實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時,他心裏正苦澀的吟著“世人笑我太癡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許是預料到自己在短暫的醒悟後,終於還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禮教所吞沒,於是他在自己被吞沒前的最後壹篇日記中發出了“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的呼喚。作者借狂人的日記,借其狂的狀態呼喚著被封建禮教所毒害的人們的人性的回歸。那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正是還未被封建禮教毒害的赤子。他們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在這樣現實與想象相交融的日記裏,魯迅先生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歷史的深刻理解和獨特發現。這樣的理解我或許達不到,我僅能借助先生的視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歷史。

狂人日記賞析 篇3

 《狂人日記》是魯迅1918年發表的第壹篇白話短篇小說,當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夜。由於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廢,特別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使社會各種矛盾更加復雜尖銳。魯迅以他銳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筆觸,對封建制度及其上層建築表現了徹底的反抗。

 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是現代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作品,內容豐富,深刻。其中的奧妙也不是我現在可以完全解讀,所以既然是讀後感那麽我也就記記自己的感觸而不必去像寫論文似的官方地,整體地概括,只是擷取壹些有感觸的片段,真實地反映出這壹階段的認知水平,以後再步步改進吧。

 文章中的第九節給我很深的印象,“自己想吃人,又害怕被別人吃了,都……”這段話生動地刻畫了當時(包括現在)的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敵意,大家都覺得社會復雜,人心難測,覺得要進入社會就要留十二個心,事事算計,害怕被人吃了,大概指的就是對社會的恐懼和對人心的提防。自己想吃人表明了雖然很多人,抱怨社會的不公,人心的冷漠,但他自己未必是善良的,未必會不制造這種不公,未必不會對他人冷漠,抱怨只是因為他現在處於弱勢的壹方。這壹心理反映出的是個人的自私冷漠造成社會的自私冷漠,然後社會的自私冷漠又進壹步給社會中的人施加壓力而造成的惡性循環。“去了這等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飯睡覺,何等舒服。”大部分人是厭惡那種生活的,如果拿掉這種防人之心和害人之心,那生活該是多麽溫暖而精彩啊,人與人互相關愛,理解,而不必人人自危,互相攙扶,***同進步,而不是互相傾軋,但從歷史上看,只有出現大災難的時候尤其是天災的時候,人們才會同心同德地去應對這些災難,壹旦外部的災難消失,人們又免不了要內鬥了,希望有壹天,這個規律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打破吧。

 “這只是壹條檻……互相牽掣,死也不肯跨過這壹步。”表明了人們深陷那種害人害己的處世原則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反而也拉住別人,希望能把社會對他的冷酷轉嫁,舊社會封建秩序帶來的壓抑與傷痛,他也要讓後人嘗試而且死也不肯悔改,說明人性的扭曲,自私已經到了極點,以前我總奇怪,人人都說社會復雜黑暗,但為什麽沒有人說要去改變,現在我才明白,改變不是壹件那麽簡單的事,舊勢力積重難返,不是壹時能夠破除,個人力量微小,結果只能是被這個社會的殘酷而傷得體無完膚,必須有大無畏和勇敢的犧牲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的人才敢於去挑明壹切黑暗,去直面社會的殘酷,在壹片冰冷中勇敢地站立,為真理吶喊,那樣的勇士很少,而魯迅先生就是這種人,這種人勢必要走在社會的痛苦中,生活充滿了鬥爭,有時甚至要壹生潦倒困苦,更可怕的是世人的不理解冰冷的目光,而且可能失去很多個人的幸福變得十分孤獨,但真正的勇士不會被打倒,就像主席同誌,為了中國的革命,妻子,孩子,弟弟,妹妹,壹家多人因此喪命,代價是巨大的,但為了心中的信仰,在人生的壹個又壹個關頭,他熬過去了,並最終迎來了壹個獨立的新中國。

 另壹個讓我受益匪淺的地方是,它的語言精練,雖然都是以極平常的文字組合成的文章,但其表意豐富,語言精妙,思想的高超,讀起來竟有壹種驚心動魄的美感,有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留與後人細細咂味。

 文章中狂人荒誕的想法,多疑的個性,卻更加逼真地展現出了封建社會對人的迫害,看似荒誕卻是在寫實。

狂人日記賞析 篇4

 魯迅的文章博大精深,不細細品味,無以悟出其中深刻的內涵。《狂人日記》是魯迅發表的第壹篇白話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壹篇白話小說。文學界對其的解讀更是數不勝數,而我在此也將發表壹些對此小說的看法。

 《狂人日記》中魯迅運用了日記和精神病人內心的獨白方式把他所想表達的內容發揮的淋漓盡致。它主要描寫壹個迫害狂癥患者的心理活動,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覺融合壹體,用人物自敘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除了《阿q正傳》,《狂人日記》就是魯迅最出名的小說了。這篇短短的小說在今天被定為向舊社會、舊禮教挑戰的“戰書”。與此同時,也成為了我們每壹個中國人的必修課、必讀物。《狂人日記》“吃人普遍”這個“事實”在後邊屢屢出現,構成這篇文章的主題。趙貴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兩個醫生、狼子村的佃戶,甚至自己的親哥哥、親娘也都吃人。最後,連“我”也未必沒有吃過人。整篇文章連接緊密、層層深入是壹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狂人”的第壹則日記就吸引了我。雖然,語言沒有太多的修飾,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話。但這平凡與普通卻又與別處不壹樣,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勝。簡單的“我怕得有理”這句話,就讓我的心開始猜測:下面會寫些什麽?

 “狂人”出生於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造成對社會的恐怖心理。他認定現在是個“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會。他半夜察看歷史,看見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他對吃人社會發出勇敢的挑戰,相信將來的社會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小說揭露了封建禮教在仁義道德掩蓋下“吃人”的本質,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壹聲春雷”。

 《狂人日記》中所謂狂人,就是壹個精神錯亂的人物,語無倫次,意識好象也有些不清,魯迅用了非常顛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敘述了中國從前的本真:人吃人。雖說文章是虛構的,可也微微泛出點點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讀上去會感到壓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調子,可妳只要細細“品嘗”如此深奧的小說,興許也會感到憂愁:高遠的夜空,朦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魯迅以神壹般的描寫,敘述了舊中國兒女的淒楚和絕望,又以神奇的筆觸,有道出幾千年無人敢道出的詠嘆。是啊,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又是誰是能足以相信的呢?當然了,除了自己,還有誰呢?在那位“狂人”眼裏,他不僅想保護自己,又想保護那些千千萬萬人當中又要被“吃”的孩子。

 狂人實際上是壹個敢於向傳統挑戰的已經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壹個敢於向現實的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征形象。將狂人這個具有恐懼、多疑、知覺障礙和邏輯思維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寫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卻並不是要表現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壹篇精神病人的紀實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從整片的文章來看,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他對別人充滿了猜疑和害怕,總認為別人會害他。在他被治愈後看到了世界的真相並且醒悟到“傳統”殺人,人們無法容納他的清醒而對他再壹次的加以迫害,致使他重新屈服在惡勢力權下,與他們同流合汙。當時的社會對人的迫害是如此的深,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意識到了封建制度的可怕,不但使人發狂,也可以把人吃掉,已經沒有了真正的仁義道德。人與人之間只是猜疑,提防,殘殺,成為壹種難以扼制的惡性循環。因此魯迅在絕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吶喊,呻吟,“救救孩子”的絕望之音,讓人去關註社會。那麽在今日的社會中存在怎樣的問題呢?現在是科學發達的社會,受全球化的影響,人們越來越傾向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人與人之間缺乏溝通與理解。特別在中國,由於壹胎化,使孩子成為家裏的皇帝和皇後,同時他們也受社會的暴力現象影響,讓他們在社會環境中感到壓抑的心理,心態扭曲,缺乏道德意識,自控力差,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以暴力傷人,甚至以殘忍的手段殺人。可怕的是他們沒有認識到這後果的嚴重性,不知道他們所作的是犯罪的行為。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也要像魯迅那樣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

 在這篇白話文小說中,親情、友情全都變成了泡沫,血淋淋的社會裏,人性與人權化蝶而飛,籠罩著人們的只有、冷漠無情。魯迅把日記與精神病病人的內心獨白結合在壹起,表達出了封建社會的腐朽,表現出鮮明的啟蒙思想特征。魯迅看透了社會的黑暗,對埋藏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封建思想感到悲憤,不滿缺少道德與仁義的社會風氣,把社會中打著仁義道德招牌、實質是壹副虛偽的面具、是喪失理智的限制通過壹個狂人的日記展現在人們眼前,痛斥了現實社會,體現出魯迅對社會的憤怒、不滿、焦慮以及希望,字裏行間透露的林林種種都是魯迅先生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使人深思。魯迅用文字去喚醒當時昏庸的人們,反省自身,《狂人日記》這篇富含深刻哲理的短篇小說值得我們去回味,值得我們去深思。

  • 上一篇:父系社會是怎樣壹個社會?
  • 下一篇:王者榮耀戲曲系列皮膚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