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手裏拿樂器是:琵琶。
1、民間傳說,王昭君入宮數載,不得見皇帝壹面,聞匈奴單於請婚,於是自請嫁匈奴。臨別時,漢元帝方見楚楚動人的王昭君,但悔之晚矣。為表眷念之情,元帝特賜琵琶於昭君。據此自古以來,尤其是唐宋以後,無論是繪畫、小說、雕塑還是戲劇。
2、包括今天的各種“王昭君”戲劇,著胡帽,披鬥篷的王昭君都和琵琶形影不離,仿佛王昭君成了琵琶的形象代言人。王昭君也因此被人視為琵琶演奏家,甚至後代壹些善彈琵琶的伶人也被譽為“王昭君”。
3、琵琶的祖先是發源於西亞的烏特琴,後向東西兩個方向傳播,向東經印度和波斯傳入中國再傳入朝鮮、日本,就是琵琶。向西進入歐洲被發展成魯特琴,就是現代吉他的前身,所以在西方,中國的琵琶又被稱為“中國魯特”。
4、"身行不過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聽亦咨嗟。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漢宮爭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纖纖玉手坐洞房,學得琵琶不下堂。不識黃雲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
5、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有名的大文豪歐陽修。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歐陽修認為王昭君出塞時是帶著琵琶的,但此琵琶卻並非我們今天的曲頸琵琶,而是"推手為琵卻手琶"。
6、王昭君懷抱琵琶是世人的***識,而且懷抱琵琶的王昭君也被許多詩人所歌吟,如唐朝杜甫的“千載琵琶作胡語”、李商隱的“馬上琵琶行萬裏”,宋朝王安石的“傳與琵琶心自知”。在這些大詩人吟唱王昭君懷抱琵琶出塞的詩詞中,最有名的是宋朝歐陽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