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媒介即藝術“媒介”壹詞在很多場合下被頻繁使用,當人們在不同的環境下使用這個詞的時候,“媒介”會被賦予各種不同的含義。對“媒介”在各種情況下的含義做出統壹的定義是十分不明智的。著名學者麥克盧漢說“媒介即訊息”,他是站在媒介內容的使用者的角度說出這樣的定義的。如果我們換壹個角度,不是從受眾的角度,而是從傳播者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這樣定義媒介:“媒介即藝術。”藝術的定義和媒介的定義壹樣,是含義豐富而又充滿爭論的焦點,筆者曾經在論文中發表過如下觀點:“藝術是壹個符號化的信息傳遞過程。”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就在於它使用了壹套獨特的符號系統,美術有美術的符號系統,音樂有音樂的符號系統,影視有影視的符號系統。同時藝術又是壹個信息的傳播的過程,是藝術家對信息編碼,欣賞者對信息解碼的過程。從藝術的角度說“傳播是壹種藝術”,從傳播的角度說“藝術是壹種傳播”。中國傳媒大學胡智鋒教授也曾提出過“藝術傳播”的概念。媒介在藝術上不僅包括諸多門類的藝術樣式,比如報紙包括了文學的樣式,廣播包括了音樂的樣式,電視又包括了美術和音樂的樣式等。媒介而且本身就是壹種藝術樣式,是壹種具有獨特符號系統的獨立藝術。媒介的符號系統包括了意識形態,媒介經濟,社會效應,傳媒倫理等。意識形態在媒介的符號系統中不可避免,媒介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必然要受到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約束。媒介正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走向產業化,文化被用來經營,文化也開始直接對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媒體要生存就會考慮經濟的問題。社會效應也在某種程度上對媒介經濟起作用,比如收視率的高低,然而社會效應不僅僅指人們接受信息的行為,同時還包含了使用媒介後的心理效果和行動效果,媒介所十分關註的自身“美譽度”常常和此直接相關。傳媒倫理在壹定程度上被稱為“道德審判”,當新聞事件涉及到價值觀的問題,媒體常常善於給出自己的判斷。上述的四種符號被藝術化地隱含在媒介傳播的信息之中,當受眾接受信息本身的同時,它們也在對受眾發揮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媒介的符號系統是媒介成為藝術的本質所在,它們被新聞素材所承載,同時它們傳達著新聞文本之外的信息,這種信息通常是深層的,是具有“能指”的符號所蘊含的“所指”。受眾的媒介素養決定著受眾對信息的解碼過程,媒介素養越高,解出的媒介藝術符號也越多。就好比普通觀眾和美術評論家同時欣賞壹幅畫,美術評論家往往能解讀出更多的隱含信息。筆者認為媒介素養的提高首先要理解媒介的藝術符號系統,要對意識形態,媒介經濟,社會效應,傳媒倫理等如何在傳播過程中發揮作用有清楚的認識。其次要作積極的受眾,主動地使用媒介,有效地利用媒介延展我們的感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各種媒介信息的轟炸。在後現代的語境裏,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在新媒體技術花樣百出時,人們更難於找到自我的方向,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幹擾,提高媒介素養變得很有必要,對媒介的藝術化解讀能有效地提高對媒介的洞察力,成為積極的受眾能把我們的信息通過媒介反饋給傳播者,完成傳播學意義上的“雙向流動”。當然,媒介素養的提高還有賴於受眾個體的文化素質和所處的文化環境,文化研究在媒介理論中也具有獨特的地位。二、 媒介與文化媒介在以往的社會分類中可以被劃入文化的範疇中,文化與政治、經濟常常被人們並列使用。究竟什麽是文化,對文化的定義也是豐富多彩的。在我們對媒介的討論中,文化可以被定義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傳播特性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比如說中國有茶文化,在客人進門之後給客人上茶,主人表示禮貌,客人也這樣認為,那麽上茶這種方式就傳播了特定的信息。文化具有了傳播特性,不僅僅使文化本身可以在有相同文化的社會中傳遞,同時也促使符合此文化的信息的傳播。媒介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要想使傳播更有效,就要了解受眾群體的文化,因為文化在壹定程度上是精神層面上的,它影響人們的認知方式。信息刺激人們的感官,引發人們的知覺,參與人們的意識,這壹系列的心理學過程都投射出文化的影子。傳播者和受眾的交流如果建立在相同的文化基礎上,那麽交流就變得容易,認同感加強,話語方式高度壹致,情緒情感易於***鳴。從藝術符號學的角度說,文化是編碼和解碼的催化劑。文化對媒介來說是“水”,媒介對文化來說是“魚”。上文論述了文化的重要性,而媒介對文化的反作用也是十分顯著的,沒有魚的水缺少活力,媒介給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我們暫且不討論是先有文化還是先有媒介的問題,但就電子媒介對文化的作用談幾點看法。首先,電子媒介加快了文化的傳播和更替。比如通過各種影視作品,我們可以了解到偏遠地區少數民族的文化,這在傳統媒體的時代是很難做到的。文化的傳承也因為媒介的長期存在而更加容易,但媒介的兼容性和多變性也加快了文化的更叠。第二,電子媒介在文化的塑造上毀譽參半,比如壹些影視劇作品用脫離生活的幻想來吸引觀眾的眼球,在潛意識中改變了觀眾的價值觀。第三,電子媒介在新媒體技術中變得更加深入文化。生活中的角落都開始被各種新媒體占據,手機、移動電視、樓宇電視、網絡電視、數字報紙、數字廣播等深入我們的文化,文化被媒介占據,好比水中的“魚”越來越多,看上去鮮活,卻沒有足夠的“水”來滋養,導致文化草根化,文化同質化,文化快餐化。第四,跨文化傳播在媒體的幫助下大行其道。各個不同的文化群落分享著對方的文化產品,好萊塢大片像壹把利劍橫掃全球,而中國電影在美國卻影響不大,這和媒體的實力是分不開的。第五,受眾在使用媒介的方式上影響文化的發展。受眾被動地使用媒介,則低俗內容對受眾的影響加大,受眾如主動地使用媒介則會強化原來具有的文化,受眾在指導下使用媒介則能發展文化。媒介工作者的文化素養對社會的影響正逐漸加大。隨著媒介產業化的進程,和媒介的廣泛使用,對內容的監管變得越來越困難。在媒介自律發揮重要作用的時代,對媒介工作者的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是人們社會生活的精神家園,作為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播者,媒介工作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將直接滲透到媒介的文化產品中,受眾對文化產品的理解很難達到傳播者的批判高度,在壹方面加強公民媒介素養教育的同時,對文化在傳播者中的依存也要進行考察。傳播者不僅要具有優秀的傳統文化素養,還要與時俱進地對文明進行傳承和發揚,站在時代的前列,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媒介工作者在媒介泛化的時代要註意發掘新的好的文化來充實媒體的內容,用新媒體的發展帶動文化的繁榮。傳播者對受眾的媒介使用盡量給予指導,可以做好內容的分類、分級和專業分發,引導大眾文化的發展,進而對媒介的文化需求進行反哺,促進文化高雅化,文化多樣化,文化深度化。在內容的制作上謹慎運用意識形態,媒介經濟,社會效應,傳媒倫理等媒介藝術符號,用合適國情的意識形態指導制作,保證良好的社會聲譽,堅持正確的倫理,引導大眾輿論,合理發展媒介經濟。媒介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也是文化素養的內容之壹,媒介是大眾文化傳播的主力,文化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社會責任感,終究是要被社會被大眾所拋棄的。文化不僅對大眾傳播影響深刻,同時也影響著人際傳播。人際傳播對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引起媒介工作者的重視,因為新媒體提供了傳播轉型的可能。三、 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傳播學經常被人們分為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兩類。大眾傳播被人們用來指對大範圍人群的傳播,人際傳播用來指小範圍的人們互相之間的傳播。然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大眾傳播正逐漸走向分眾傳播,“分眾”傳播正向人際傳播過渡。新媒體的出現促使了媒體內容的級數式增長,人們可以從互聯網等媒介中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在受眾中可以是不相同的,獲得個性化信息的受眾可以使用新媒體發布他們自己的信息,最終這些信息可能被若幹個人獲得,受眾同時也變成了傳播者,而信息的傳播呈現出人際傳播的小範圍和個性化的特點。大眾傳播很好地發展了宣傳理論,因為傳播者是信源中心,向外輻射信息,而人際傳播在宣傳實踐中常常會對信息造成誤傳,影響宣傳效果。但人們對重要信息,比如國家大事,還是有了解的願望,所以在人際傳播模式日益興盛的時候,更多的人選擇權威的媒體來獲得重要的信息。對媒體而言,保持信息的權威是主要的新媒體戰略,同時註意信息的個性化和及時性。對權威信息發布的媒體來說,發布此信息的高峰時刻是大眾傳播,其余時刻可能的是人際傳播的模式,媒體正處在壹個狀態多變的時代,在大眾傳播的模式和人際傳播的模式中***生。大眾傳播對媒體來說也許是壹個相對的概念,究竟有多少人在收看電視節目,不是電視臺成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固定標準。大眾傳播相對於人際傳播而言,受眾人數較多,但這時的大眾傳播和過去的大眾傳播時代是截然不同的,比如某壹財經新聞播放的時候,受眾人數較多,但大部分都是對這期財經新聞感興趣的觀眾,而不是像過去在很少的選擇余地中的被動收看。這時的大眾傳播可以稱為“分眾”傳播,它更多的帶有人際傳播的影子,人際傳播的理論也方便地進入了這種傳播模式的研究中。傳播的對話性質在新媒體中大大加強,這就讓媒體具有了更大的人際傳播的色彩。人們在技術的支持下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用任何方式和任何人進行交流。這種情況下,人們更快地成為了主動的信息接受者,對信息進行能動的控制,同時反饋信息。人們在人際狀態下會更關心信息的來源,對媒介的真實性要求同時加強。人際傳播對媒介來說曾經是以電話的應用作為典型例證的。人們通過電話這種技術可以進行遠距離的人際傳播。
上一篇:猶太人怎樣教育孩子?下一篇:琉璃是什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