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壹種多種經營模式的生產結構,
“農民不但生產自己需要
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
(
《毛澤東選集》第
2
卷,第
587
)
這是我國傳統農業實行以某種生產為主,兼顧其它生
產,如養殖業、園藝業、家庭手工業等的特點。這壹時期,種植
的大田作物主要有粟、稻、麥、菽、黍、糜等糧食作物。植桑養
蠶和種麻織布也已成為重要的農事活動和人們謀取衣被材料的手
段。此外,人們在園藝栽培、家畜飼養等領域也有壹定的發展,
當時人們種植的蔬菜有葵、茆、芹、韭、蔥、菁、芥等,栽培的
果樹有桃、李、杏、梅、棗、栗、梨、獼猴桃等。家畜飼養有雞
鴨魚牛馬羊等。畜牧科技在這壹時期主要表現在閹割術的出現。
從以上概況我們可以看到,在原始農業經濟階段,我國農業
科技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科技手段較為單壹,生產工具以石木
器為主,農產品種類龐雜而不精,社會經濟結構簡單,隨著農業
經濟的發展以及宗法制度的確立,
產生了分封制的土地分配制度,
從而影響著人們從事農業生產的規模和技術創新和傳播。西周時
期,經過周天子兩次大規模的分封,把周族較為先進的農業生產
技術帶入宗周東、南、北三方乃至中原荒蕪地區,使得各諸侯國
經濟實力大增,最終無法駕馭各諸侯,中國的歷史進入了諸侯紛
爭的新時代,原始農業經濟此時已無法滿足各諸侯國的需求,開
始迅速解體,傳統農業得以產生和快速發展。
二、傳統農業的發展及特點
西周末年及至戰國時期,
是我國傳統農業的形成時期。
其時,
王室衰微,周天子名存實亡,各國征戰連年,社會動蕩不安。隨
著宗法制度的極大消弱,靠宗族血脈建立的社會體系已經走到了
它的盡頭,而新的以政治關系建立起來的體系——封建體系正在
形成。土地分封制在這樣的局勢下土崩瓦解,再也無法滿足激烈
競爭下各諸侯國逐鹿中原的要求。由此土地逐漸被新興地主階級
所掌握,重農思想也隨著諸子百家思想的興起而逐漸傳播。受其
影響,人們開始重視農業發展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各種農
業經濟理論也隨之產生。正是這種重農思想的產生和推行,農業
科技的發展得到了極大地推動,鐵農具及灌溉農業的興起,壟作
制的完善,田間管理技術的精細化,以及農業資源的保護措施的
產生和發展?這些都是構成傳統農業的重要因素,他們在漫長
的歷史時期內受到以上等因素的影響而不斷發展和進步著。
我們知道秦並六國而壹統天下,封建制度最終戰勝了奴隸制
度,
從此長期存在與中國大地之上,
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由此開端。
由封建土地國有制、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農小土地所有
制所組成的我國農業經濟關系的基礎由此形成。這種社會和土地
所有制變化響著我國傳統農業的發展。從歷史時期來看,可以把
傳統農業的發展分為秦漢魏晉時期統旱作農業階段和隋唐至宋元
時期的傳統水田農業以及明清時期的傳統農業的深入發展階段。
1
、傳統旱作農業發展時期
我國傳統農業主要為旱作植物,水田耕作正處於發展時期,
我們可以從當時的主要農業區分布情況、作物主要種類、耕作技
術及農業知識著作等方面來看。秦漢時期的農業區由春秋戰國時
期的農業區演變而來,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遊地區,龍門、碣石
以北地區等北方旱作區。隨著品種選則技術的提高以及外來品種
的引進,這壹時期的農作物品種在數量上有很大提高,耕作技術
在前壹階段的基礎之上產生了土壤翻耕技術、耕後保墑技術、作
物品種選擇技術、分期施肥技術、適時播種技術、中耕除草和旱
地灌溉技術等諸多新的農業技術,同時,生產工具向著專業化、
配套化、地區化發展。最值得註意的是,這壹時期形成了以《齊
民要術》為代表的關於農業科普技術知識的著作。農業構成演變
為大田作物及畜牧園藝生產的多樣化模式。歷法及農業著作上產
生了
“太初歷”
完備了
24
節氣等農業知識,
出現了以
《齊民要術》
為代表的農業科普知識著作。
2
、傳統水田農業發展時期
由於歷史原因,自唐“安史之亂”之後,北方旱作農業區陷
入了困境,農業生產破壞嚴重,國家財政不得不愈來愈依靠南方
的水田農業,農業經濟中心開始向南轉移,由此促使南方水田農
業進壹步得到發展。跟以前的各時期壹樣,由於農業受到了君臣
百姓壹致的重視,很快以水田區耕作為主的傳統農業又得到了發
展,農業水利技術也在社會的重視之下迅速發展。農具在沿用以
前的基礎上產生了曲轅犁這壹標誌性的農具,而水輪的發明對灌
溉排水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同時地理、測量、和制圖學的豐富
為水利工程的修建提供了極大地幫助。其他的如農作物種類、栽
培耕作技術、畜牧技術等都在前壹時期的基礎上得到了良好的發
展。值得註意的是,農業經濟思想發展到這壹時期,產生較為具
體的谷價理論、救荒理論等。可以說這壹時期的農業發展模式仍
然是繼承前代以創新,只是耕作中心由於歷史的原因向著南方轉
移了。
3
、
傳統農業的深入發展階段
明朝至清朝前中期即公元
1368--
公元
1840
年,
這壹時期我國
“傳統農業生產在高度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其本身不可能逾越
的障礙。伴隨著農民的日趨貧困化、佃農化,農業生產商品化成
程度的加深,農業與商業、手工業之間關系的復雜化,社會各階
層代表人物對農業經濟問題的研究更加深入,農業經濟思想的時
代特色濃化了”
在這樣壹種大的社會形態下,
隨著人口數量的急
劇增加,迫使人們為提高糧食總產量而積極努力。因此,這壹時
期,在封建社會矛盾凸顯的情形下,無論農田水利,耕作技術,
還是農作物種植構成方面均取得了壹些成就,多種經營和多熟種
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農業科技知識在徐光啟
《農政全書》
和清朝官方編制的《授時通考》中得到了較為全面的總結,形成
了完備的傳統農業生產技術體系。
三、推動和影響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
縱觀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農業從無到
有,從原始到傳統的漫長發展歷史過程中,並不是某壹個社會或
自然因素能夠左右的,而是所有社會和自然因素的綜合作用。同
時,影響各農業發展階段的主要因素又有所不同。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的社會活動能力較弱,攝取生活物資
主要靠采集直接自然資源,對自然環境的依賴程度巨大。因此這
壹時期影響人們生活勞作的主要因素在自然。人為因素或者社會
因素對其影響並不突出,而自然環境的改變則很容易對人們的生
存產生重要的影響。也正是因為這壹矛盾的不斷發展和突出,人
們不斷向自然學習和挑戰以滿足生存需要。從氏族社會的形成開
始,
在接下來的漫長歷史時期中人們進入了集體思考和創造階段。
集體勞作的出現使得勞動工具和方法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傳播,
農業從氏族社會開始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社會因素對農業的發
展從此不斷加深。至西周末年,社會開始動蕩,各諸侯國征戰連
年,農業的發展受個國政策制度影響巨大,原始農業在並不能滿
足社會的需求的情況下,得到了社會的集體重視,由此開始進入
傳統農業發展階段。在傳統農業發展階段,農業的發展對社會的
依賴程度進壹步加深,我們可以看到各社會時期的政策和對農業
的重視,直接影響著農業的發展,在人與自然的“戰爭”中人們
竭力減小自然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而使人們自身能掌控的部
分多壹點。這壹時期人們對農業不再只停留在生存需要上,而是
對其進壹步改造和創新以滿足生活富足舒適的需要。因此可以說
在傳統農業階段,社會因素對農業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
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對立又
統壹的關系。中國農業的發展正是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矛盾運動發
展和結果。人們由低級需求向高級需求邁進的過程,體現在農業
上,正是農業發展和進步的過程,是人們尋求生存發展與自然產
生矛盾及其矛盾發展、變化的過程,這也是我國古代農業發生發
展的根本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