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現代文閱讀輔導四:如何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現代文閱讀輔導四:如何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思路,就是按照壹定的條理由此及彼表達思想的路徑、脈絡。這個路徑和脈絡實際是壹個連貫的、有條理的思維過程,這個思維過程,要求圍繞壹個中心點,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從壹個方面到更多方面沿著壹個中心線索,把要表達的思想內容組成壹個嚴密的整體。 文章結構是指對材料的組織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現。作者對事物內部聯系的認識,思維的發展都要通過結構、層次和段落傳達出來,因此,文章的結構安排是由思路決定的,思路是結構安排的依據。可見,文章的結構體現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結構體現出來的。如果能夠正確地分析文章的結構,也就能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這裏所說的“文章”,可以是語段,也可以是整篇文章。 1、分析語段的結構,把握語段的思路 分析語段結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扣中心,以綱帶目。中心句是語段的“總綱”。分析語段結構,如果語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須找準中心句。 凡屬先擺觀點然後分析論證,或者先擺情況後解釋說明,或者先總說後分說之類的語段,第壹層都劃在始發句與後續句之間。與此相反,屬於先分析論證後得出結論,或先分述後總結之類的語段,第壹層則劃在終止句前面。如果是照應式語段,第壹層則劃在始發句後,第二層則劃在終止句前。 (2)理思路,弄清結構。語段的結構形式不外乎兩種:壹是縱向結構,壹是橫向結構。弄清結構形式,語段的層次便基本明晰了。 下面用上述兩種方法來分析壹道高考試題。 下面這段文字有九個句子,對段內層次有四種不同的理解,選出正確的壹種()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們這壹代人為民族振興付出代價。②這個代價就是艱苦奮鬥,要打算過壹段苦日子。③經濟學上講投入產出。④我們今天吃點苦,就是為子孫後代投入。⑤有人看改革只顧眼前利益,這是很淺薄的。⑥在世界歷史上,任何壹個轉折時期都是充滿動蕩和艱苦的。⑦現代人看歐洲的文藝復興以為是太平盛世,其實那時的人很苦,是在艱苦中開創新紀元的。⑧未來的人看我們今天的改革,也會跟當代人不同。⑨只有歷史地看我們所處的大變革時代,才能樹立民族的責任感和歷史的責任感。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細讀這個議論性語段,就能體會出它是講改革對我們的要求及其原因。作者的思路是先擺觀點後講理由。始發句(①②句)提出觀點,①句是中心句,②句是對①句的解說,闡明“代價”的具體內容。③至⑨句分析論證,說明道理。這樣就可以把這個語段切分為①②|③……⑨兩個部分,其間為解說關系。作者在闡述道理時,用了“經濟學上”和“在世界歷史上”兩個短語分別領起兩個層次,表明是從理論和事實兩個方面闡明道理的。這樣又可以將闡述理由部分切分為兩個部分,即③④⑤||⑥⑦⑧⑨。其間為並列關系。至此可以看出B項正確。 (3)抓標誌,分析結構。語段裏常運用壹些關聯詞語或關鍵詞語表示句與句間的邏輯關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輕重的順序或問題的幾個方面,是並列關系;“總之”、“由此可見”表示結論,壹般是分總關系;“所謂”表示有所解釋,是解說關系;此外,對應的詞語、相似的句式、語意的分合、方位的順序等,都是分析語段層次的突破口。例如:①他的面孔黃裏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壹點頹唐的樣子。②頭發約莫壹寸長,顯得好久沒剪了,卻壹根壹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③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壹”字。 這壹段三句話裏有對應的詞語:面孔、頭發、胡須。作者就是通過這三個方面來描寫魯迅的外貌的,這三個方面是並列的關系,可見這個語段的結構層次為:①|②|③ (4)抓句子語意間隙,分析結構。有些語段,既無關聯詞語,又無外在的形式標誌,分析結構時,就要認真研究各句內容,揣摩它與前後相鄰句子語意的疏密度。彼此語意關系最近,間隙最小,結合最緊的,便是最後壹個層次;彼此語意關系最遠,間隙最大,結合相對松散的,便是語段的第壹個層次。例如: ①戰國時代的孟子,有幾句很好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②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③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為,表現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 ①句引用孟子的話,②句緊接著解釋,③句對①②句中所講的大丈夫的種種行為進行評價,可見①②句之間,間隙最小,是第二層,解說關系,③與①②句間關系疏遠,是第壹層,並列關系。 2、分析文章的意義段,把握文章的思路 理解壹篇文章,必須劃分出意義段。有了這壹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篇章的結構。怎樣劃分意義段呢? (1)辨明文體,選準角度。劃分層次,就是要以壹定的標準進行內容上的歸類合並。不同文體用以劃分歸類的標準不同,如記敘文體,可根據人或事的不同,根據時間、空間的變換來劃分;議論文體,可從總體上根據引論、本論來切分,理清行文思路,並分析其內在邏輯關系、材料性質、論證方法,進壹步按常見的論證結構(並列、對照、總分、層進)作切分;說明文體,緊扣說明對象,根據其特定的說明順序,或按時間、空間,或按事物自身的構成,或按事件發展順序,或按事理邏輯(輕到重、簡單到復雜)來劃分。 而科技文壹般屬消息壹類,其結構壹般為“倒金字塔式”:第壹段先引出話題,介紹新工藝、新技術、新見解、新成果,後邊若幹段落從不同角度具體介紹這個“新”,介紹它的構造、原理、發展、現狀、評價等等。 (2)辨明重要的文句。文意中的有些句子,如領起句、總起句、過渡句、前呼後應句(包括文中反復出現的文句),往往能體現文章思路,為我們劃分文章結構提供了重要參考。 (3)審辨標誌性詞語。有些文章,為了表達得清晰,往往用壹些標誌性的詞語來表明前後上下內容間的關系。找出這些詞語並仔細區別其代表的意思,有助於我們對文章結構的分析。可以作為標誌性詞語的有:A、順序詞,B、關聯詞,C、指代詞,D、範圍詞、E、類別詞、F、過渡詞。此外還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復出現的同義詞或近義詞語。 3、分析文章結構層次必須註意的問題 (1)、文章層次雖是形式方面的問題,但形式是內容的外在物化,因此必須以對內容的把握為前提。同時文章的具體結構是復雜多樣的,在分析時不能死搬硬套,削足適履。在劃分意義段時,常常遇到壹些位於結合部位的自然段,既可歸入前面,又可歸入後邊。這種段多是承前啟後的過渡段。在這種情況下,應看它的內容側重於哪壹個方面。側重於前,則歸附於前;側重於後,則歸附於後。例如《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有壹個承上啟下的段: 上面我說了三方面的情形:不註重研究現狀,不註重研究歷史,不註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應用,這些都是極壞的作風。這種作風傳播出去,害了我們的許多同誌。 顯然,這壹段重點是總結上文,只有最後壹句提示下文,所以應把它歸入前邊的意義段。 劃分意義段,要防止兩種不恰當的做法,壹種是不該劃開的地方,硬給切開;壹種是不論什麽樣的文章,壹律分成三大部分:開頭、中間、結尾。這樣劃分,對理解文章沒什麽益處。 (2)整理文中被打亂的語言材料,與語言基礎知識考查壹般的語言的銜接題有所不同。除了要註意這組語言的銜接以外,還要把它放在原文的語言環境中考查其思路與行文習慣是否壹致。特別要註意這組語言與上下文銜接的對接點,從而找到這組語言材料的支撐點。 (3)將從原文中抽出的句子還原時,先研究文中空缺處的上下文(講的什麽內容,語言形式有何特點),再看被抽出的句子,根據內在的語脈語流的連貫,或根據語言外部特點的接近來敲定答案。 現代文閱讀輔導五:如何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是指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在正確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作出恰當的評價。 考點中所說的“評價”與辨別篩選文中重要信息,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和表現形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等閱讀要求相比,最大的特點是對文章中“已有的東西”進行主觀性的評價。得出的結論,不是文章原來固有的,而是閱讀欣賞者加上去的主觀性較強的東西。而現代文閱讀的其他項要求則是對文章“已有的”東西進行理解、篩選、分析和綜合,得出的結論應該客觀,因此“評價”已突破了單是文字的意義和內容的理解,進入了閱讀能力最高層次的要求了,它比其他能力更加要求閱讀者的個體參與,更加具有主觀能動性,考生的思辨能力、創造能力在這裏也有了更為充分的展現天地。 “評價”是以深入閱讀為前提的,而其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通過理性思考和審美判斷,對作品的優劣得失、是非美醜有壹個深層次的感受和認識,從而增強自己的品評意識,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 評價評價思想內容準確(偏激)、深刻(膚淺)、全面(片面)、客觀(臆斷) 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 分析和理解是評價的前提與基礎,評價則是站在壹個更高的層次來進行評論。因此在評價時要註意: 具體的分析。 分析和評價都必須緊密結合文學作品實際,避免離開作品去進行漫無邊際的分析,或是把自己的壹些猜測和沒有證據的材料無限誇大。 客觀的評價。 對於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內容和作家的觀點態度,應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即以正確的思想為理論基礎,以辨證法為基本的分析法,並結合文學作品創作特有的藝術規律,對作品進行分析和評價,而不應依據個人的好惡去隨意評說。在具體評價時,社會時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創作實際,都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歷史的評價。 對古典文學作品和外國文學作品的分析和評價還要從社會歷史的實際出發,而不能用今天的觀點去強求古人和外國作家。 現代文閱讀輔導六:如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義? 現代文閱讀中,所謂“重要的句子”,壹般包括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觀點和情感的語句;在結構層次上有重要作用的語句;內涵豐富的語句;結構復雜的語句等。做題過程中應當註意的是,首先要對文章結構進行梳理,把語段或篇章的內容有條理地分列成若幹要點,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及結構,對“重要句子”的理解與文章的主旨結合起來,而後再做題。對於選擇性試題,要註意辨析對句子的不同解釋之間的細微差別,常見的幹擾法有:用已然偷換未然,用部分代替整體,用壹般偷換特殊,把相對說成絕對,把特稱說成全稱等,或者相反。就語言、內容和形式而言,要特別註意那些“形同神異”或“形異神同”的選項。對於主觀性試題,則要註意選用精練而準確的語言對句子進行概括:對於句子的比喻義、象征義、指代義、反語義等隱含意思,則必須結合具體的文章內容,從上下文的語言環境中去概括,切忌望文生義。具體做法如下: 1、從句子的語法結構來分析 [方法指點]對復雜的語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幹,明確陳述的對象,理解其修飾、限制的成分。要特別註意,定、狀、補這些修飾限制成分在壹定程度上起著揭示句子內涵的作用。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第9題:下列對“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自砘疃斐傻腦幟選閉餼浠暗睦斫猓徽返囊幌釷牽? ),其中,要理解的句子中“災難”的定語“人類自身活動所造成”就暗示了其原因在於人類的主觀性。同時,對於復句還要註意明確其句間的關系,要善於借助句群關系來理解句子所表達的中心或重點。 [方法示例](1999年高考全國卷第17題)本文第壹自然段提出壹種假說,對這種假說理解不正確的壹項是 [附第壹自然段原文]有這樣壹種假說:冬眠是壹種高度發達的機能。冬眠的哺乳動物雖然與人類壹樣都是溫血動物,但是它們在更寬範圍的調節性上獲得了進化,例如在體溫調節上,就要比非冬眠動物強。A、在物種進化的過程中,某些哺乳運動在調節性上獲得了進化,從而具備了冬眠的功能。B、比較起人類來,冬眠的哺乳動物在更寬的範圍裏發生了進化。C、冬眠的哺乳動物比起人類來具有更強的體溫調節機制D、冬眠的哺乳動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動物之間的區別並不在於體溫是否可以調節。 [解題指導]這壹自然段中,“假說”後面有兩句話,註意首句中“機能”的定語“高度發達”,而後面的長句也正是說明為什麽“高度發達”,由此來看,A項理解是正確的;後句中,註意作者所表達的重點應該在轉折連詞“但是”後面,“但是”後面強調了冬眠的哺乳動物體溫調節機制要比非冬眠動物強,人類當然屬於非冬眠動物,因此,C項理解也是正確的;D項的考查重點是變換角度,不過,明確句子的語法結構仍有助於對句子的理解,要註意“在體溫調節上,就要比非冬眠動物強”的主語在前面,即“冬眠的哺乳動物”,這樣分析,再來與D項內容對照,就容易看出此項說的是句子的前提意義,即不論冬眠的哺乳動物還是非冬眠的哺乳動物都能夠調節體溫,只不過有強有弱,因此,D項理解也是正確的。B項的錯誤則是把狀語“在更寬範圍的調節性上”偷換為“在更寬的範圍裏”,屬偷換概念,這也是辨析題中常用的幹擾法之壹。 2、從句子在語段中的地位來分析 [方法指點]重要的句子往往在文章中或語段中起著關鍵作用,在註意它本身的結構(特別是修飾、限制成分)的同時,必須考慮它在文章中所處的地位;如果說句子在文章、語段中起著總結的作用,那麽理解、解釋它時就必須從它所領起的那些內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過渡、承上啟下的作用,那就要註意審視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結的作用,那麽理解、解釋時就必須從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關的信息。總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轄”範圍,從句子的“管區”內尋找答案。 [方法示例](2002年高考全國卷第8題)下列對“沙塵也是決定全球生態平衡的因子”這句話的理解,錯誤的壹項是A、沙塵這種天氣現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態平衡中起著壹定的作用。B、沙塵逐漸積聚形成沙塵暴,在全球範圍內起了保持生態平衡的作用。C、沙塵含有堿性,能使大氣中的酸性物質得到平衡,從而減緩酸雨的發生。D、沙塵不僅在土壤的分布和補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環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解題指導]在梳理內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結構之時,應當註意,“沙塵也是決定全球生態平衡的因子”這句話,呼應了第壹自然段,總結了二、三自然段,所以首先必須註意四個選項是否出自要理解句子的“管轄”範圍之內。註意到這壹點,答案也就顯而易見了:其中,A、C、D三項基本出自原文,理解沒有錯誤,B項兩句都是以偏概全,所以應選B項。 3、從句子的鄰句及語言背景來分析 [方法指點]有些重要句子,要結合它所在的語段進行分析,重點是看與這個句子相鄰的上下句。有的還必須結合中心思想來理解句意,中心思想滲透在文章的各個部分,任何壹個關鍵句子都與這個中心思想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比如在分析含有修辭格的語句時,要準確理解其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關性、反語的譏刺性等,這就要與文章中心和內容相結合。有的還要結合社會背景來理解句意,社會背景與作品反映的內容、作者的寫作目的有著密切的關系。有的還要從表達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記敘文中的議論往往起著畫龍點睛、揭示記敘目的的作用。 [方法示例](2001年高考全國卷第23題)請分別說明以下三句話在文中的意思。(1)人不是在壹起牧放的馬群。(2)開門和關門是生命之嚴峻流動的壹部分。(3)壹扇門的關閉是無可挽回的。 [附答案](1)人是有思想的,人需要有自己獨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隱秘需求的。(2)人生包含著壹個重要階段的開始和結束。(3)當壹個過程終結之後,再想讓它重現是不可能的。 [解題指導]此題考查對句子在文中特定含義的理解與解釋。做題時首先應當註意本文是壹篇象征性散文,這樣就從大方向上把握了三句話在文中的含義,再者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確定,而不能僅從語句本身去理解。以第三句為例,本文賦予“開門”和“關門”以象征義,前面談到人生是由壹個個重要階段的開始和結束構成的,但就每壹個重要階段的結束——壹扇門的關閉而言,要想讓它在時間的長河中重現是不可能的。聯系本段最後壹句話“門壹關上,就永遠關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時間脈搏的另壹個入口是不存在的”,也能幫助理解這句話的含義。這樣分析,答案就準確無誤了。

  • 上一篇:湖州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哪些,湖州傳統文化特色
  • 下一篇:痔瘡手術後,多久能出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