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展速度快,數量基本飽和: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農民不僅有富裕的糧食作為飼料,而且對生活質量要求進壹步提高,不再僅僅滿足於填飽肚子,使我國養雞業的發展有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到1991年中國的雞蛋產量就躍居世界第壹,人均禽蛋從不足6千克提高到人均20千克,發展速度驚人。目前大部分家禽在數量上已經處於飽和狀態,如果不采取科學的飼養管理,飼養家禽的效益就沒有保障。
(2)小規模大群體是我國目前養禽業的主體:在壹段時間內,我國養禽的主體是農區相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民個體飼養。通過多年的技術培訓、示範教育,農民掌握了基本的養殖技術,利用農村的資源優勢從事養禽事業,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也增加了農民收入。農村個體規模化雞場的飼養量從幾百只、上千只到幾萬只,由於雞場的數量較多,形成壹些存欄上千萬只的基地鄉、縣、市,使雞蛋和雞肉的產量迅速增加。農村小規模、大面積養雞,多采用簡易雞舍,設備條件和防疫條件較差,但是由於管理細致,仍然能夠達到較高的生產水平。
(3)規模化養禽場普遍飼養優良的雜交種:我國已經形成了良種繁育體系,尤其是雞的良種繁育體系已經很成熟。規模化養雞場所飼養的品種均為優良雜交商業品種。國際上最優秀的蛋雞、肉雞、肉鴨、蛋鴨以及其他家禽品種我國都曾引進,而且國內也培育了壹些生產性能優良、適應性強的商業配套系,這些品種對促進我國養禽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4)圍繞家禽生產,形成了門類齊全的服務體系:養禽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經濟的發展。很多地區通過養雞業帶動了相關產業,從種雞飼養、孵化、飼料、獸藥疫苗、設備、技術咨詢服務到禽蛋收購、運銷,形成壹條龍服務體系。很多地區的商品雞飼養戶打個電話就有公司把雛雞、飼料、疫苗等送上門。
(5)家禽生產逐漸由數量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家禽養殖的收入由產量和價格決定,在家禽產品數量基本飽和的情況下,決定價格的因素不僅是市場供求關系,而主要是產品的品質,因此給肉質細膩更符合國人消費的黃羽肉雞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2004年我國出欄黃羽肉雞約40億只,除了部分供應港澳等地區外,大部分為大陸消費;同樣,由於消費者對雞蛋風味和安全性的重視,籠養高產蛋雞雖然高產,但是雞蛋的售價和散養雞蛋差別極大,為了提高雞蛋的品質和口味,高產蛋雞放養技術在壹些地區尤其是壹些山區和林區得到重視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