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現在我國都有什麽刀

現在我國都有什麽刀

漢族傳統刀類

 短刀:刀的壹種。短刀的刀身相對長於刀柄(刀把),刀柄只可壹手或兩手執之。單刃有單刀和雙刀之分。單刀有斬馬刀、柳葉刀、樸刀、雁翎刀、大環刀、虎牙刀等。單刀壹般為單使,也有與其他兵器壹起使用的。如單刀夾拐、單刀夾鞭、單刀碟、刀牌等。單刀壹般式樣較大,重量也大。雙刀為二刀並用,其式樣和重量都較刀單刀為小。雙刀有鴛鴦刀、蝴蝶刀等。

蝴蝶雙刀:雙刀的壹種,又名合掌刀。刀與前臂同長,可藏於袖中或靴中;刃寬厚利於格擋和反手刀。僅在刀尖前數寸開刃,利於垂直刺入人體。在洪拳、詠春拳等都有此刀的應用(壹說為詠春八斬刀用刀系有別於蝴蝶雙刀的獨立刀種,其用刀較之蝴蝶雙刀要小。尚待考證)。

九環刀:大環刀的壹種。為步戰所用。形狀與壹般刀相同,惟其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個鐵環,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細彎度較大,柄後有刀環。

大砍刀:為步戰所用。與壹般手刀相同,惟其刀背厚,刀刃鋒利,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直,柄後有刀環。在抗日戰爭時期此刀仍然廣泛應用於肉搏。

馬刀:為騎戰所用之短兵器。馬刀身狹,略帶彎曲,刀把也長。可兩手同時握把。馬刀壹般較輕,鋒利無比,威力較大。

樸刀

太極刀

子母刀:刀身很短,刀柄處有壹護手刀,稱為子刀;母刀刀背筆直,刀身寬。子刀細小繞柄半圈,且有壹刀尖。

雲頭刀:刀身近柄持處小,刀刃彎曲向前至頂端,繼續彎向刀背,刀頭呈圓形,形似雲頭,故得此名。

苗刀:又稱“長刀”,我國傳統兵器(註:“苗刀”並非“苗族尖刀”,更不是太刀壹類)。長五尺,刃長三尺八寸、刀柄壹尺二寸,因其刀身修長形似苗而得名,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在戚繼光抗倭的時候曾被廣泛應用。

斬馬刀:宋代有名的步戰用刀。從唐代陌刀演變而來。《玉梅》:“熙寧五年,作坊造斬馬刀,長三尺余,鐔長尺余,首為大環,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於操擊,戰陣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數萬口分賜邊臣。”

雙手單刀:刀身細長,刀尖鋒利,與苗刀相似,刀柄直面長,可雙手執柄。

片刀:古刀名。《大清會典圖·六十五·武備圖》載:“片刀,通長七尺壹寸二分,刃長二尺,闊壹寸三分。上銳而仰,銎厚二分,柄長四尺七寸,圍四寸。木質銅朱,末鐵鐏長四寸。”現在所說的“片刀”大多數指薄刃砍刀。

儀刀:唐刀的壹種(另壹種為陌刀)。《唐六典》:“武庫令刀之制有四:儀刀、鄣刀、橫刀、陌刀。”始為禁衛軍使用,晉時稱為禦刀,隋代定名為儀刀,以木或金銀制成,僅供帝王儀仗隊使用,故名。《制兵·刀》:“儀刀,古班劍之類。晉、宋以來謂之禦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隋為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

大橫刀:唐代短刀的壹種。多為帝王所賜,佩者以此為榮。《新唐書·五及善傳》:“爾佩大橫刀在朕側,亦知此官貴呼。”

蜀刀:漢代軍的壹種。刀首有環。《漢書·文翁傳註》:“刀凡蜀刀,有環者也”。

少林魚頭刀:全長三尺,形似魚頭樣,是歷代武士和僧徒煉武防身之器。

連環刀:刀身寬大,刀背帶環,環的數量不壹,刀尖突出,鋒利異常。護手圓盤形,緊裹刀身,刀柄稍彎,並系刀彩。其刀可砍可劈,可撩可紮,使用起來虎虎生風,鈴鈴有聲。

護手狼牙刀:其刀背形如狼牙且刀背直而不曲。刀柄處有壹月牙彎刀護手。其主要用法有劈、紮、撩、絞、格、攔、推、架等。

戒刀:僧人佩刀。只供中國古代僧人出行時割切三衣(袈裟)用,不得用以殺生,故稱戒刀。

拍髀:因佩帶時拍髀旁,故名。《釋名·釋兵》:“短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

直背刀:其刀背筆直,刀刃彎向刀背,刀尖突出,刀刃鋒利,刀柄略彎。其用法與壹般短刀相似。

服刀:多隨身佩帶。《漢書·九六上·西域傳·婼羌》:“山有鐵,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劍、甲。”

佩刀:多佩帶於腰間。《釋名·釋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

柳葉刀:明清時期作為士兵佩刀。其刀身形似柳葉,故名。

削:屬於書刀,指壹種長刃有柄的小刀,為青銅或鐵制成,用來修削木簡或竹簡上的文字。漢行於東周和秦漢時。《考工記·築氏》:“築氏為刂,長尺,博寸。”

鬼頭刀:刀身寬,刀背略彎,刀尖突出,刀柄彎曲。

鉤刀:其式樣與壹般刀同。惟其尖上而成倒鉤狀。《齊東野語》:“令二壯士執鉤刀,夜伏田中。”

破風刀:刀身小,刀尖突出,刀刃鋒利,刀背薄,刀柄彎曲。

麻劄刀:砍刀的壹種,主要用來克制騎兵。平頭厚刃,專砍馬腿。《宋史·嶽飛傳》:“飛戒步卒,以麻劄刀入陳,斫馬足,遂大敗之。”

掇刀:《唐書·南蠻傳》:“以千人為軍,十軍為部,強弩二首,槍斧鋪之,勁馬二百,越糧刀鋪之。長戈二百,掇刀鋪之。”

割刀:《禮記》:“割刀之用,鸞也之貴,貴其義也。”《正義》曰:“割刀今之刀,鸞刀,古之刀也。今刀便利,可以為割物之用。古刀遲緩,用之為難,宗廟不用今之刀,而用古刀修古也。”

猨刀:古代刀的壹種。“猨”通“猿”。《隋書·禮儀誌》:“行各二人,執金花師於楯,猨刀。”

雁翅刀:古代兵器。步戰用刀。又名金背大環刀。其刀背厚,刀頭寬大,刀體重。刀背上有五至九個小孔,孔內有空穿銅環壹枚。揮動時,環擊刀背,連連作響,聲似雁鳴。《玉海》:“乾道元道十壹月二日,命軍器所造雁翎刀,以三千柄為壹料。”

腰刀:刀長約三飛,刀身狹,柄短。明·茅元儀《武備誌·軍資乘·器械》:“腰刀造法,鐵要多練,用純鋼自背起用平鏟平削至刃,刃芒平磨無肩,乃利秒尤在尖。”腰刀多與藤片並用,故***稱“腰也藤牌。”

二人奪:刀鞘形似手枚,中藏利刀,合之為杖,二人分奪時,則刀離鞘可作防身之用。

少林龍鱗寶刀:全長三尺五寸,為歷代武林名士防身之刀。普凈僧尼備此刀,明四海雲遊除反徒用此刀。

少林滾珠寶刀:全長三尺三寸峭右代名士防身之用。明代廣會高僧備此刀,精此術也。

白楊刀:短刀的壹種。左延年《秦女休行》:“休年十四五,為宋行報仇,左執白楊刀,右據宛魯矛。”

少數民族用刀

大食刀:古代阿拉伯所造之刀。杜甫《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曰:“籲嗟光祿英雄弭,大食寶刀聊可比。”

大理刀:少數民族兵器。有謂:“蠻刀以大理所出理佳……今世所謂吹毛透風乃大理刀之類。”大理刀有鐸銷,柄部飾金,極名貴。

雲貴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壹種。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雲南刀,即大理所作,鐵青黑沈沈不錎,南大最貴之,以象皮為鞘,朱之上,亦書犀毗花紋,壹鞘兩室,各函壹刀,靶以皮條纏束,貴人以金銀絲。”

壯族尖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壹種。刀身長壹尺二寸,刃向外曲凸,刀身最寬處為壹寸二分。刀背壹面有鋒,鋒與刃尖之間有三個凹形齒口,刃較為鋒利,鐵護手呈“S”形。柄以木制,長四寸半。銅制柄首呈棱形狀。

阿昌刀:少數民族兵器。平時可彎曲而系於腰間。取用時則自然挺直。質地精良,尤以刀鞘與刀把制作考究,有木制、皮制、銅制、銀制之不同,飾以精美的傳統民族圖案。

苗族尖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壹種。刀長壹尺二,向外曲凸。刀背隨刃而曲,兩側有兩條血槽及兩條紋波形指甲印花紋,刃異常犀利,柄長三寸至四寸,用兩片木料,牛角或獸骨夾制而成,以銷釘固定。苗家演練時常以筍笙伴奏。

環刀:元代蒙古騎戰用刀,其刀刃身略彎,柄小而稍扁,較犀利。

峒刀:少數民族兵器。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峒刀,西刀州峒及諸外蠻,無不帶刀者,壹鞘二刀,與雲南刀同,但以黑漆雜皮為鞘。”

铦刀:古代婆羅門國用的短刀。《唐書·禮樂誌》:“睿宋時,婆羅門國獻人倒行以足舞,仰植铦刀,府身就鋒。”

傣族刀:少數民族兵器。在生產工具短砍刀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長刀。這種刀極為鋒利,既是勞動工具,也是練功和自衛的武器。

景頗尖刀:少數民族兵器。景頗刀歷來精細別致,種類亦多,長短不壹。刀形有直、曲兩種,均有血槽。刃尖呈斜形,斜度各異。柄有木制、骨制、角制幾種。刀鞘為木質,工藝精美,有龍及其他花紋凹雕,鞘上系有三道銅或銀箍。也有細竹篾編制的箍,鞘上系有皮帶作背挎之用。

僳僳族彎尖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壹種。這種刀大小不等,也刃近似直形,刃尖向背曲凹,刀鋒銳利。刀柄稍向背曲凸,以木制或角制而成。

黎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壹種。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黎刀,海南黎山所制,刀長不過壹二尺,靶長乃三四寸。織細藤纏束之。靶端插白角片尺許,如鴟鶚尾,以為飾。”

藏刀:少數民族兵器。又稱“西番刀”。短刀的壹種。是我國藏族人民隨身攜帶且須臾不離的防身器械。藏刀刀身短,刀尖銳利。刀鞘及刀把上多裝飾精美。技法上常利用寬大藏袍作掩護,或突擊闖刺,轉腕變鋒,或逼身擒舉,使人防不勝防。常用招式有“牦牛闖陣”“雄鷹啄蹄”“騙馬蓋頂”“喇嘛祭刀”“舉羊勢”等,演練時,刀風嗖嗖,喊嚎慘人。

彜族短體插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壹種。多為彜族男性所用,平時將刀將於腰帶中。刀為曲刃短刀,有刀柄及鉛花銀制刀鞘。刃背向外曲凸,刃鋒居於內面,而刃尖稍向外再度曲凸,柄與刃均同壹曲度。刀形精美優質,極為犀利尖銳。

  • 上一篇:牛街小吃壹條街攻略?
  • 下一篇:用英文介紹杭州東坡肉的做法和由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