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由於可開發的水力發電資源有限,火力發電會加重空氣汙染,使地球溫室效應惡化;而核能電發電又因部份反核人士的阻撓,使其推展益加困難;因此若幹人士大力鼓吹發展太陽能、風力等安全、無汙染的再生能源,以期經濟發展與保護地球環境得以兼顧並容。為了讓大家對再生能源略有認識,謹簡述目前稍有可行性之相關發電方式如下:
太陽能 風力 海水溫差 地熱
☆太陽能發電
利用太陽能發電的方法有三種:
其壹為利用光電池,直接將日光轉換為電流。
其二利用集熱板將水加熱,產生蒸汽以推動汽輪機及發電機。
其三則利用日光將水分解成氫與氧兩種氣體,再用氫作為發電的燃料。
上述三種方法均須有穩定的日照及廣大的土地,例如要建壹座發電量與核四廠相當的太陽能電廠,則約需6750公頃的土地,約為核四廠現址面積的十四倍,而且還須保證這塊土地有充足而穩定的日照。
☆風力發電
風力發電是直接利用風力推動發電機中的導線線圈來發電,其最大特色即為荷蘭的標記~風車。臺灣澎湖的七美也有座風力發電廠,其發電量約比核四核廠小了壹百萬倍,可知欲發展這種電廠也需有大量的土地,而穩定且強勁的風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海水溫差發電
在海上陽光只照到海的表層而照不到深處,因此有些海面與深海的溫差可達200℃,目前研究顯示可利用某些特殊氣體(如氨氣),在流經海面時吸熱成為氣態推動氣輪機發電,用過的氣體再送入深海冷卻成液體而繼續下壹次循環。就技術而言,其最大的挑戰是深海管路的鋪設,也正因此壹挑戰尚無法有效克服,故迄今世界上還沒有壹個商業性海水溫差電廠。
☆地熱發電
地球為半徑六千公裏的球體,其表面巖石層的地殼約為三十公裏,而因地球中心溫度高達攝氏六千度左右,故壹般地區每深入地層壹百公尺,溫度上升約30℃。在火山溫泉地區,其溫度上升則可達100℃,此為巖漿從地殼裂縫慢慢湧出的結果,而地下水流經這些地區後會變成高溫高壓的蒸汽,如以適當的工程方法引出這些蒸汽,即可送入汽輪機作功而發電。臺灣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帶,具有很多地熱區,但卻因酸性太高或蒸汽含量太少,大都無法用來發電。1980年國科會曾於宜蘭清水地區興建壹座地熱示範電廠,但後因地熱產量衰減,已於1993年底停止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