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咯嘣歷史上在我國北方地區春節期間較為流行,具有濃郁的漢民族地方色彩,早在明代已經流行,尤其是晉商分布密集的地方,幾乎處處都有。名稱也有很多,晉中叫咯嘣嘣,北京人叫噗噗噔兒或不不登、響葫蘆、倒噎氣,在山東濟南稱為鼓子,在甘肅省蘭州則叫乒乒乓、哈哈笑等。 在幾百年的時間裏,琉璃咯嘣作為民眾喜聞樂見的音樂玩具,與對聯、年畫、剪紙等壹起成為中國北方漢族鄉土文化中壹個代表性的符號。 交城有句童謠:琉璃咯嘣嘣,打了歇心壹陣陣。琉璃咯嘣是玻璃做的,容易碎,吹吸的時候很有講究。用力小了出不了聲,用力過大壹不小心就吹破了。
如今,傳統的琉璃咯嘣工藝已經面臨失傳的危險。由於工藝獨特,琉璃咯嘣無法用機器制作,純手工的工藝局限了它的發展,使得這壹漢族傳統工藝更加地寶貴。在交城,掌握這種手藝的只有覃村的兩位上了年紀的老師傅。兩位老師傅壹天大概能生產700-800個琉璃咯嘣,但是因為市場蕭條,買的人少,靠做琉璃咯嘣連糊口都難。'琉璃咯嘣'的衰敗,開始於上世紀90年代。由於經濟市場的沖擊,覃村村民大多轉行做玻璃的其他產業。 為搶救這壹珍貴遺產,交城縣成立了傳統玻璃工藝研究會進行挖掘整理,並打算建設傳統玻璃工藝博物館和申請設立保護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