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具有啞劇之意,是壹個戴面具表演的舞劇。它受古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影響,演員的表演富於程式化的手勢和豐富的面部表情。早期的孔劇是只有皇室才可以欣賞的宮廷舞劇,是泰國傳統舞劇和舞蹈的巔峰代表。孔劇主要有四個特點:
第壹,劇本情節不變。孔劇只有壹個劇本《拉瑪堅》,是根據印度史詩改編的:十面魔王搶走了古代國王拉瑪美麗的妻子悉達,國王在白猴神哈努曼的幫助下,擊斃十面魔王,救出悉達,得勝回朝。
第二,以舞傳意。孔劇表演的全過程只有舞蹈動作,沒有臺詞。動作和表情是表演的主要部分,動作源於印度,經改編後更加緩慢,每壹個舞步都有特定的步法。由於用手勢表情達意,動作繁多,又稱啞劇。
第三,面具獨特。孔劇分男主角、女主角、羅剎(魔王)和猴王四種角色。除了男女主角,其他角色都戴假面具,所以也叫假面舞劇。孔劇面具分四類:人面具,神仙面具,魔鬼與夜叉、猴子面具,各種動物面具。每壹類又有若幹種面譜,各種面具五官、臉龐的形狀和色彩各不相同,冠飾也不壹樣。其造型怪異,猙獰恐怖,充滿了浪漫的藝術情趣。制作面具的工匠須有廣博的知識和精良的技藝,才能制作出與角色吻合的面具。工匠壹般都經過專門訓練,而且世代相傳。孔劇的面具色彩鮮艷,工藝精致,已成為深受泰國人民喜愛的工藝品。
第四,服裝華麗。孔劇的生、旦服裝華麗,衣服上點綴著燦爛奪目的金銀飾物,帽作寶塔狀,鑲滿珠寶,手腳皆戴金環。旦角著金色披肩,穿“紗籠”,生角穿半長褲,著緊身長袖衣。舞者的胸佩、手鐲、塔形帽往往都是由真金制作的,並鑲嵌有珠寶。以金黃色為服飾基調,但每壹角色又有固定色彩,使人壹眼便可辨認出角色身份,比如魔王的服飾為墨綠色,猴王的多為銀白色,生、旦的壹般為金黃色,無論是哪類舞服,皆用金銀線飾邊,以顯示皇族、宮廷的富麗堂煌。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孔劇和其他傳統藝術壹樣受到了挑戰,特別是在年輕人中,欣賞者越來越少,為此,泰國官方和民間齊心協力,***同呵護這壹傳統文化遺產。
與現代藝術形式結合,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有效手段。泰國王室和國家旅遊局合作,運用了現代燈光和舞臺設計重新排演孔劇,演員也以新人為主,加了英語解說。這出45分鐘的新式孔劇在不降低傳統藝術水準的同時,加快了劇情節奏,自從上演以來,廣受好評。影視也是推廣傳統文化的有效手段,泰國拍攝了電影《最後的木琴師》,講述南方鄉村木琴樂師索恩的故事,這部作品於2004年獲奧斯卡獎提名,使年輕壹代加深了對孔劇音樂的認識。泰國電視五臺近來開播了每周壹次的專題節目《孔劇人》,發起人帕勞說:“電視是最重要的媒體,可以讓全國的觀眾看到。播出的反響很好,它把真實的演出和藝術遺產聯系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