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瓷窯的概述

瓷窯的概述

窯壹般有以下三層含義:壹是指窯爐,即焙燒陶瓷器的重要設施,它的形式和結構直接影響著陶瓷產品的質量;二是指生產陶瓷器的窯口,比如邢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等。三是窯器,即陶瓷器,如哥窯制品、鈞窯制品等。

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經發明了“穴窯”用來燒造陶器。商周時期,又出現了升焰式的圓窯和方窯,但當時的瓷器與陶器同窯燒造,並無專門的瓷窯,像商周時期的原始瓷器與印紋硬陶即是同窯燒制。隨著制瓷業的不斷發展,瓷窯才逐漸從陶窯中分離出來,成為專門燒造瓷器的窯爐。

按形制來分,窯爐有饅頭窯(圓窯)、龍窯、階級窯、葫蘆形窯、蛋形窯等多種.其中的饅頭窯與龍窯是最為常見的,且沿用時間較長,北方的平原地區多使用饅頭窯,而南方的山區、半山區則多依山建造龍窯;下面就談壹下這幾種形制的窯爐。

饅頭窯又稱“圓窯”,火膛與窯室合為壹個饅頭形的空間,故而得名。饅頭窯大約出現於西周晚期,壹直沿用至今,它是北方地區流行的陶瓷窯爐形制,由窯門、火膛、窯室、煙囪等部分組成,多在生土層掏挖修制或以坯、磚砌築而成。饅頭窯的特點是容易控制升溫和降溫速度,保濕性較好,適用於焙燒胎體厚重、高溫下釉黏度較大的瓷器;但由於它升溫、降溫都比較慢,燒成時間相對較長,且窯內溫度前後、上下分布不夠均勻,所以容易出次品。

龍窯又稱長窯,多依山坡或土堆傾斜建築,窯長多在30—80米之間,形似長龍,故稱之龍窯。龍窯結構分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龍窯出現於商代,這個時期的龍窯既燒制印紋硬陶,又燒制原始青瓷,即通常所說的“陶瓷同窯合燒”,至東漢晚期結束了陶瓷同窯合燒的狀況,出現了專燒瓷器的龍窯。此後,龍窯逐漸增長,各朝的傾斜度和結構也不斷改進,使龍窯燒成效果不斷完善,宋、元時期的龍窯出現了壹種在窯室內砌築多道擋火墻,將其分成若幹小室,擋火墻下部設煙火孔,使室與室之間相通,即所謂的“分室龍窯”。直至當今,南方有的地區仍然在使用龍窯燒制陶瓷器。龍窯的特點是建築方便,裝燒量大,產量高,其升溫、降溫都很快,容易維持還原氣氛,適合於焙燒胎體較薄、高溫下釉黏度較小的石灰釉瓷器,所以有人說龍窯是青瓷的搖籃。

階級窯出現於福建德化窯,由宋元時期的分室龍窯發展而來。它是以磚等材料依傾斜的山坡建築,傾斜度在21度左右,由窯門、火膛、若幹個室和煙囪等組成,各室依次相連,自下至底形成層層階級,故稱之“階級窯”。它集龍窯裝燒量大、產量高與饅頭窯容易控制升、降溫速度的優點於壹身,同時具有節省燃料的長處,適合於燒制德化窯白釉瓷器等含氧化鉀成分較高、釉在高溫下黏度較大的瓷器。

葫蘆形窯是由龍窯發展而來的,對龍窯做了較大的改造,由窯門、火膛、前室、後室、煙囪等部分組成,適合燒制氧化鉀含量較高、釉在高溫下黏度較大的瓷器。

蛋形窯出現於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鎮,由元明時期的葫蘆窯發展演變而成,由窯門、火膛、窯室、護墻和煙囪等部分組成。其結構合理,所需材料造價低廉,施工方便,燒造量大,適合於多種坯釉,多類品種瓷器可壹次燒成;蛋形窯以柴做燃料,燒成時間短,產品質量好,它對於清景德鎮瓷器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火焰走向,窯爐又分為直焰窯、倒焰窯、半倒焰窯、平焰窯等。

燒制瓷器的窯口,各省各地可謂數不勝數,歷代名窯也是星羅棋布。北宋時期,出現了由官方營建、主持燒造瓷器的窯場,稱為“官窯”。其實早在五代十國吳越錢氏宮廷壟斷越窯的部分生產,已經具有了官窯的性質,但尚未形成具體的概念。史上著名的官窯如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設置的北宋官窯,南宋的修內司窯,明代的宣德窯、萬歷窯、成化窯,清代的康熙窯、雍正窯、乾隆窯等等。歷代的官窯瓷器主要有三個用途,壹是官廷禦用瓷,包括賜賫給功臣國戚的賞瓷;二是對外交往的禮品瓷;三是用於海外貿易的商品瓷。由於官窯工匠的工藝水平較高,還有專門的監督官員來監督生產,並且會將產生的次品嚴格銷毀,所以官窯瓷器壹般比較精致,且存世量較少。

相對宮廷興辦的官窯而言,民間的瓷窯即稱民窯,歷代絕大多數的瓷窯皆數此類,民間的眾多瓷窯中,以壹個窯口為代表,產品的胎釉成分、工藝、造型、釉色、裝飾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壹批瓷窯,往往被劃分為壹個窯系。窯系形成於民間制瓷業空前繁榮的宋代,元代繼續發展。重要的如宋代八大窯系。各窯系產品多以壹個品種為主,如定窯的白瓷、磁州窯系的白地黑花瓷、耀州窯系的刻花青瓷、龍泉窯系的青瓷等,但有時也有壹些其他種類的產品。相對於官窯產品必須代表皇家意願,反映統治階級心理需求的限制,民窯產品的造型、紋飾題材更加自由、豐富。

宋代是我國瓷業發展史上的壹個繁榮時期,瓷窯遍布全國各地。這時出現了史上有名的五大名窯八大窯系。宋代五大名窯是指官窯、哥窯、汝窯、定窯和鈞窯。八大窯系是指定窯系、磁州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龍泉窯系、景德鎮窯系、建窯系和越窯系。宋代瓷窯眾多,各具特色,是我國陶瓷史上名窯蜂起、名瓷叠出的壹個重要的歷史時期。

我國的瓷窯在元代以前南北方分布較為均衡,窯址遍及全國,名窯星羅棋布,如上面提到的宋代八大窯系,就是南北方各有四大窯系,而宋以後制瓷業的發展則出現了傾斜,由於戰爭的原因北方地區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制瓷業隨之衰落,瓷業的重心南移,許多窯工南遷。元代以後,江西景德鎮借助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在原有的雄厚制瓷技術上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明清時期,終於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制瓷中心,名揚天下的“瓷都”。

中國陶瓷文化歷史悠久,制瓷產區分布廣泛,由於各窯分布的區域不同,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各有差異,

不同的制瓷原料制約著各窯的生產手段、工藝技術、裝飾技法,使各窯產品各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為準確鑒別古瓷產地及其真偽提供了重要依據。

根據《中國陶瓷史》記載,瓷器出現於東漢時期,距今已壹千八百余午的歷史,把瓷器出現的時間定在東漢,是有大量考古資料作為依據的。在浙江上虞、寧波,慈溪,永嘉等市縣先後發現了漢代瓷窯遺址,在河南洛陽、河北安平、安徽毫縣,湖南益陽,湖北當陽等東漢晚期墓葬和江蘇高郵邵家溝漢代遺址中,都曾發現過瓷制品,而尤以江西,特別是浙江發現的更多。其中有東漢“延熹七年’(公元164年)紀年墓中所出的麻布紋器系青瓷罐,“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墓內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聯罐,水井,熏爐和鬼竈,“嘉平五年”紀年墓中發現的青瓷罐,還有與朱書“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紋器系青瓷罐。這些有確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發現,使我們確信,我國瓷器的發明不會遲於漢末,把它定為東漢晚期,應該是比較確切的。

根據田野考古所得的資料,我國發現最早的瓷窯遺址在今浙江上虞,寧波地區,年代屬東漢,浙江地區在古代有長期燒造原始瓷的傳統, 已發現的燒造原始瓷的瓷窯,其年代可以追溯到戰國。

  • 上一篇:現在還存在三妻四妾嗎?
  • 下一篇:用橡皮泥制作美食小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