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宅第,又稱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位於南京市秦淮區。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是中國最大的私人民宅,與明孝陵、明城墻並稱為南京明清三大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遊價值,是南京現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甘熙故居並非徽派建築,也不是完全的蘇式建築,而是和南京高淳、六合等地壹樣,有著南京自己的建築風格,整個建築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紳階層的文化品位和倫理觀念。建築的布局嚴格按照封建社會的宗法觀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講究子孫滿堂、數代同堂,致使宅第的規模龐大、等級森嚴,各類用房的位置、裝修、面積、造型都具有統壹的等級規定。
甘熙宅第現已開辟為南京民俗博物館,200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 :甘熙宅第 外文名稱 :Ganxi Mansion 地理位置 :南京市秦淮區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 :21000余平方米 開放時間 :9:00-18:00 景點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價格 :20元/人 著名景點 :梨園雅韻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南京市 建議遊玩時間 :3小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區熱度指數,地理位置,歷史沿革,主要景觀,建築風格,詳細介紹,結構特點,歷史沿革,交通信息,文藝作品,實用信息,地址,票價, 地理位置 甘熙宅第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總占地21000余平方米,與明孝陵、明城墻並稱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遊價值,是南京現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在南京地區規模較大的多進穿堂式民居,都俗稱為“九十九間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陽數又是吉數,過九到十就到了頭,而到頭就意味著走下坡,所以中國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說法。 甘熙宅第 中國最大的宮廷建築是故宮,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最大的官府建築為孔府,號稱“九百九十九間半”,而民居則最多不過 “九十九間半”了,這半間既表示沒達百間的謙虛,又有僅半步就到目標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實總***有房間162間。 甘熙是甘福的次子,為晚清著名文人,曾經中過進士,生平著作甚豐。相傳甘氏為金陵望族,甘氏父子曾遍訪吳越,收集書籍十萬冊,建藏書樓,名津逮樓,並因此留名青史。於壹九九二年十壹月對外開放博物館,壹九九五年被訂為江蘇省及文物保護單位,二〇〇壹年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 *** 所管轄,二〇〇六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外側與熙南裏歷史老街組成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老街。 歷史沿革 在南京南捕廳俗稱“九十九間半”的甘熙故居,經過壹年多的維修,終於恢復原貌,壹派古色古香。 這九十九間半的宏大建築是清朝道光初年江寧甘福修建的,其中包括收藏大量書籍的津逮樓。甘熙是甘福的次子,為晚清著名文人,平生著作甚豐。金陵甘氏是江南望族,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戰國的秦丞相甘茂,其後甘羅、甘寧、甘卓等都是著名人物,今世甘貢三和他的兒子甘南軒、甘濤、甘律之也是南京文藝界的名人。 遊覽地圖 解放初期,以甘氏為主的新生社聯合華社、中聯社,成立了“友藝集”。遂後,甘律之、喻誌清、徐新月、陳振杓等會同南京工學院撒應祿等在南京市政協和文聯的領導下成立“南京京劇藝術研究社”,使南京票界的京劇活動蓬勃開展起來,後來甘律之、徐新月等人在江蘇省京劇院的支持下***同舉辦了鐘山業余京劇培訓班,為南京票界培養了壹批新生力量。今甘南軒、汪劍耘、甘濤、甘律之等已相繼去世,所幸,汪劍耘的女兒汪小丹是甘氏京昆世家的第三代,她克紹箕裘,繼承了乃父的梅派青衣藝術。 甘熙故居從古到今有三大貢獻。首先,這九十九間半大規模的清代私人住宅,具有很高的古典建築藝術價值。第二,津逮樓藏有大量珍貴古籍,甘貢三於解放後悉數連同《白下瑣言》,《建康實錄》仿宋木刻版數百塊無償捐贈南京圖書館,這是民族傳統文化的壹部分。第三則是為宏揚京昆藝術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甘貢三自幼愛好戲曲,對道教音樂有深刻研究,對民樂精於笙、簫、笛、三弦、琵琶等的演奏,並精研昆曲,1935年曾於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寄子》、《掃松》等數折。1957年曾應江蘇廣播電臺邀請錄制笛子曲牌十首。正是這位老藝術家培養了第二代的京昆人才,並惠及第三代,繼續京昆事業。甘熙故居這三大貢獻是不朽的。 甘氏家庭自古以來或文或武都有功社稷,而甘貢三及其子女則以宏揚京昆藝術為壹生事業。今甘熙故居復原開放,同時也成立了京昆研習社,在甘貢三的外孫女汪小丹(汪劍耘之女)的主持下,團結南京票友,開展藝術活動。 主要景觀 小君子中華傳統文化體驗館 “小君子中華傳統文化體驗館”由江蘇定位未來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於2013年在南京打造的全國第壹家中華傳統文化體驗館。 以“守護傳承,守望夢想”為旨,圍繞“禮儀”開展“開筆禮“、”成童禮”等系列主題體驗活動,讓孩子從小開始觸摸自己民族文化之精髓,串插茶藝,琴樂等系列環節,增強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激發孩子內在的品性和喜好,繼而通過深入而系統的學習,塑造翩翩有禮小君子。 小君子傳統文化體驗館 2014年初,回響文化回歸的呼聲,我們又增添了甘熙宅第和十朝歷史文化園兩處分館,凝結各界文化人士的力量,融入茶藝、射箭等傳統技藝,舉辦幾十場開筆禮、成童禮等體驗活動,幾十所學校的學生、家長受益,同時也為文化傳承人提供了傳播平臺。 開筆禮 《易經·蒙卦·彖》:“蒙以養正,聖功也。” 人生四大禮之壹,對讀書人有著重大意義,又稱“破蒙”。學童開學由啟蒙老師講授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並教識字習禮,參拜先師孔子,然後入學讀書。 適合6歲至8歲的幼童在幼稚園畢業典禮、國小入學典禮、生日、紀念日等活動中行禮。 接受勤學苦讀、尊師孝親、崇德立誌、仁愛處世的傳統文化精髓,完成心靈的洗禮和智慧的啟迪。告誡孩子已進入學習階段,要虛心向學。 成長禮 《禮記·曲禮上》有雲:“人生十年曰幼,學。”十歲生日,是人生中的第壹個十年,是孩子告別懵懂無知、走向善思懂事的界碑。成長禮,是孩子成長的界碑,人生中壹個重要的階段。通過集體慶祝十歲生日的活動,體驗成長的快樂、體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和自己對未來的責任。 成長禮 適合年齡: 適合12歲至15歲的少年在國小畢業典禮、國中入學典禮、生日、紀念日等活動中行禮。 意義: ①十歲生日許願,樹立美好理想。 ②告別童年時代,漸成翩翩少年。 ③感恩父母養育,感恩師長教誨。④感恩同學幫助,珍惜幸福生活。 成童禮 《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禦。” 禮者,履也。成童之禮,即幼兒履入少年之禮,學習騎禦之術,以示保家衛國的本領。 適合12歲至15歲的少年在國小畢業典禮、國中入學典禮、生日、紀念日等活動中行禮。告別童年,感恩立誌,明心性,篤道德,以告四方,以孝父母,以行正道,以報家國。 成人禮 《禮記·冠義》:“已冠而誌之,成人之道也。” 《禮記·樂記》:“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 成人禮,分為男子冠禮和女子笄禮。《禮記》:“冠者禮之始也。”冠禮是華夏禮儀制度之首,是漢人禮教的開始。笄禮作為女性的成人禮,在舉禮程式大體和冠禮相同。適合18歲至20歲的青年在高中畢業典禮、大學入學典禮、生日、紀念日等活動中行禮。 行冠(笄)禮者可以正視自己肩上的責任,完成角色的轉變,宣告長大成人。告別了少年時代,任何言語行為都必須自己負責,面對生活時,已無所依賴或逃避,唯有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地邁向未來的人生。 傳統的地方材料及氣候條件使民居具有較統壹的色調,故居的主要組成部分門廳:在多進大院中第壹進,並列的房間還包括過廳、門房、賬房。在大門兩側我們可以看到墻面光滑平整,據稱,工匠們用刨子刨平磚塊的方法,使墻面異常平整,磚與磚之間幾乎沒有空隙,這些磚又稱刨磚,這種工藝我們稱之為磨磚對縫。 轎廳:在第二進,也有與門廳布置在壹起的(如南捕廳15號壹進),是供客人和主人上下轎的地方。 大廳:供接待賓客、婚喪大典之用,是住宅民居建築群體中的主體,為了加大進深,突出建築物的高度,大廳壹般都采用擡梁結構,以顯示主人的財富和地位,內部建築構造精巧,裝飾華貴。三開間,開間的寬度由中央向兩側遞減,即中間較寬,大廳入口各間為通長落地扇門,可全部開啟。大廳內壁設板壁(也稱屏門),以避免視線直通內院,板壁上懸掛字畫、對聯、匾額,與室內的家具***同組成了大廳內豐富多彩的空間。大廳前後左右都是走廊,走廊還可以與側面的備弄相連,這種布局使服務人員的往來行走不致幹擾大廳中的活動。 南捕廳19號大廳(也稱響廳):大廳建築物下端設臺階,室內原來在灰色的水磨地磚四角下都倒扣著壹只只蘭盆子或壇子,大廳地坪下排放著的上百個蘭盆子,能使室內產生較好的防潮、隔音效果,只有建房比較講究的大戶人家才用這種方式。同時建築整體上的墊高,也增加了大廳的雄偉和莊嚴感。 內廳:設在第四、五進中,供主人及內眷生活、起居之用,內廳下層是家眷日常生活和進行家務勞動的場所,上層為臥室。第五進住著家族中最小的女性,故又稱繡樓。廚房及其他服務性用房:布置在住宅的末端或邊落中,可通過後門或經過備弄通向街市。 長廊 備弄:各落建築間有壹條寬約1米到1.5 米的通道,又稱甬道。它起到了消防通道的用途,如遇火勢,人們可以從這條備弄穿行救火;另外,由於封建社會男尊女卑,長幼有序,主仆分明,不得越雷池半步。主人、貴賓走正廳大道,而備弄就是供女人、仆人行走的通道。從這兒可以看出封建社會對女姓、勞動人民的歧視。 庭院:民居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功能上的需要,使空間環境產生極為豐富的變化,多進穿堂式從空間的虛實變化來看,實的是民居中的建築物,虛的是向上開敞的庭院空間。庭院從功能上可以起到采光、通風、排水的作用。大多數庭院進深較淺,與建築物的高度相比約為1:1左右,結合建築物的圍廊、挑檐,使整個住宅內部的交通面積減小,節省了用地,也避免了夏季的直射陽光,冬季由於檐部的起挑又能保證室內充足的日照。庭院內綠化較園林簡潔典雅,不致形成空間的堵塞。南捕廳15號花廳前的院子,內部設假山、花石,用花墻隔斷起調節氣溫,通風的作用。庭院的綠化和明亮的天光所組成的歡快的色 調與建築物內部的調和與安寧的色調形成強烈的對比,使整個民居內部空間變化無窮。 封火墻:高大的封火墻使建築外形美觀、雄偉,有效地防火防風,把建築空間隔開,使它的各部分的使用功能得以劃分。 傳統的石、木、磚雕細膩的裝修技巧,使民居的建築細部變化無窮,它們在建築裝飾藝術中獨具壹格,充分發揮了其在建築上的實用價值和獨特的審美作用。它們是古代勞動人民輝煌的勞動創造和勤勞的累積,為後人留下壹份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雕刻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有竹節高升、葡萄結子、五福捧壽、延年益壽等圖案,其中“福鹿十景”象征“榮祿”之意,“郭子儀拜壽”表示 “福壽”之意。在梁坊等處還雕有錢蝠(全福)、柏鹿(百祿),柏樹綬帶鳥(百壽),蝠磬(福慶)、蟠桃與鶴(鶴壽)以及玉堂富貴、吉慶有余、萬事如意、平升三級,平安富貴等各種吉祥圖案,這些木雕刻工精細,疏密有致,層次豐富,顯得典雅古樸,稱得上是木結構裝飾中不可多見的藝術品。室內還裝飾有落地罩、掛落等,代表琴棋書畫,梅蘭竹菊。 在大廳前的門樓上及其它壹些部位上有磚雕裝飾,如八仙過海、福祿壽喜,其形式和內容相當豐富,是建築、雕刻、繪畫、書法、戲曲各方面的綜合藝術。 建築風格 甘熙故居並非徽派建築,也不是完全的蘇式建築,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壹樣,有著南京自己的建築風格,如門樓裝飾較素,顯得簡樸大方,封火墻特別高大註重實用等,整個建築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紳階層的文化品位和倫理觀念。 甘熙故居建築 壹九八二年南京市文物部門在文物普查中發現擁有“九十九間半”房屋的甘熙故居,為有效利用並再現明清時期江南民居風貌,文物部門修復部分建築,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於壹九九二年十壹月對外開放。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位於秦淮區南捕廳的甘熙故居內,故居***有三百多間房屋,因皇家規定民間住宅不得超出百間,甘熙曾在朝為官,深知法規,故對外宣稱“九十九間半”。 博物館壹九九五年被訂為江蘇省及文物保護單位,二○○壹年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於甘熙故居不少房舍遭人侵占,整修恢復原貌的有南捕廳十五、十七、十九號,並以此分三大陳列主題。 十五號是南京傳統民居廳堂展示,遊客可參觀門廳、大廳、內廳、主人房、佛堂、洞房、閨房、書齋等,體會清末民居的居宅理念。 十七號展示南京地區民俗技藝,展示現場有老藝師表演皮影戲、泥人、魔術、九連環、剪紙等,遊客可當場學藝。 十九號的南京傳統民居圖片展,有秦淮河的河房河廳建築、多進穿堂建築及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等建築構件,是研究南京地區明清民居的寶庫。 甘熙生於1797年,1838年中進士,與歷史上有名的曾國藩,還有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是同榜進士。在北京雍和宮旁成賢街的孔廟內(國子監東側的大院),有元、明、清三朝陸續立下的進士碑林,計100余塊,道光38年的那塊進士碑刻有“甘熙,江寧縣”,可以作證。 詳細介紹 甘熙故居裏在2012年設立了很多電腦螢幕,供參觀者看,還有南京很多民間文化傳承人,都有小包間,供遊客參觀,期間藝術家們和他(她)們的藝術作品,給遊客以美的享受,也傳遞了精美、濃厚的南京文化。 園林風格 美國哲學家愛默生曾經講過:“城市是靠記憶而存在的”,洋為中用,南京在某種程度上是這樣壹個典型。只是關於她的記憶太多也太繁雜,以至於我們需要去尋找壹些線索來追憶,這線索,或者是隱沒在市井街道中的才藝高人,或者是壹段道聽途說的模糊故事,或者是壹串破碎支離的音樂符號,或者是掩映在梧桐樹下的古舊建築……南京升州路與中山南路交界的地段,鬧市之中,不起眼的在壹條巷子裏,白墻灰瓦,掛壹串紅色燈籠,標記著南捕廳十九號——甘家大院。這就是著名的“九十九間半”——清代中國最大的平民住宅、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的甘熙宅第,在南京這樣壹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上,親歷了中國近現代幾乎所有戰亂和硝煙,目睹了人世間無數次的悲歡和離合,如今依舊靜靜得臥在這裏,安詳地如壹位飽經風霜的老人,緩緩地搖著蒲扇,娓娓道來過去的故事。 結構特點 故居的布局嚴謹對稱、主次分明、中高邊低、前低後高、循序漸進,步步推向 *** 。每落位於主軸線上的明間較兩側的開間略大,而整個住宅的入口位於正落中間。正落沿縱深軸線布置的各種用房按順序排列是:壹進門廳,二進轎廳,三進正廳,四、五進為內廳等。正落是封建大家庭中長輩和統治整個家族的人物居住與生活用房,正落中軸線貫通,左右邊落的處理有較大的差異。 相對正落而言,邊落沒有直接對外的主要街道入口,要進入這個大家庭,任何人都必須通過正落的入口,這種布局體現了封建家庭中不能另立門戶的觀念,基於這種原因,在邊落中不設正廳,保證了家庭中主要的禮儀接待活動都必須在正落中進行。布置在邊落中的建築無論在開間的面寬和總的間數等各方面都較正落為小,正落與邊落間有通長的備弄。壹般情況下,邊落中各進的平面與正落不完全相同。邊落中軸線是不完全貫通的,各進廳堂要經過備弄和天井才能進入。大宅布局上強調中央軸線的突出地位,是封建社會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的反映。 建築壹角 傳統的地方材料及氣候條件使民居具有較統壹的色調,即小青瓦屋面、白粉墻、棕紅色廣漆所形成的灰、白、棕三色的建築主調,這種主調與江南的青山綠樹***同組成淡雅、恬靜、安寧、平和的色調,由於色彩的統壹,結構的多變,使民居造型既有壹致性又有靈活性。 甘熙故居的布局,嚴格按照封建社會的宗法觀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講究子孫滿堂、數代同堂,這些意識反映在建築上致使大宅的規模龐大、等級森嚴,各類用房的位置、裝修、面積、造型都具有大致統壹的等級規定。 甘熙精研金石地學,擅長風水勘輿、星相之術。其故居朝向上坐南朝北,壹是因甘氏家族從小丹陽來寧以經商發家,而《論衡·詰術》中的“圖宅術”:商家門不宜南向,因商為金,南方為火,火克金為兇,而北方為水,金生水相生相吉,可見甘氏住宅朝向上的“悖異”原來是根據風水理論決定的。另外《百家姓》中甘姓後註 “渤海”,甘氏源出於此。 甘氏南遷後,家中懸“於湖世澤,渤海家聲”對聯,建築上坐南朝北,以感念先祖,不忘祖宗。故居內大小天井多達35個,據說有水井、窨井32個,被發現的10多個水井,有的在天井中、有的在房間裏、有的在檐口下、有的在門檻邊,很好地解決了房屋的通風、采光以及上下水等問題,屋面檐口下的水槽讓雨水從暗溝流向院內天井,起到“四水歸明堂,肥水不外流”的作用。 歷史沿革 太平天國——不幸中的大幸太平天國 這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運動選擇了南京作為首府,這意味著戰火不可避免的洗禮了甘宅。 沸沸揚揚的革命氣氛中,甘宅卻遭遇了其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摧殘。津逮樓毀於太平軍與清軍的兵火之中,十六萬的藏書損失大半以上。就在這過程當中,幾個書販子趁主人不在家之機,偷走了《金石錄》,後因為分贓不均,找到了黃裳。黃裳即刻將這本書交至壹位在上海的張姓編輯,這本宋版的《金石錄》終得以保存下來。 《金石錄》 是宋代李清照的夫君趙明誠所著, 是北宋以前傳世鐘鼎碑版等金石文字比較全面的集錄和研究專著,在中國金石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金石錄》雖然在南宋時已有刻本行世,但傳世宋刻本卻極為罕見。眾所周知只有北京圖書館藏龍舒郡齋本(30卷本)和上海圖書館藏趙不譾本(殘存10卷)兩種宋刊本。龍舒郡齋 本正是被書販子偷出來捐掉的藏品。 壹直到壹百四十四年後,津逮樓才根據之前的記載被後人重新建造,再次矗立在甘熙宅第中。 抗日戰爭——京劇挽留了甘宅的性命 甘家自古是戲曲世家,上世紀三十年代,有 “ 江南笛王 ” 之稱的甘貢三與清末皇帝的三兄弟把甘家大院作為 “ 南京新生音樂戲曲研究社 ”的活動場所 ,戲曲大師梅蘭芳經常光顧此地。 抗戰爆發後,甘家在家長甘貢三的帶領下離開南京,前往重慶避難。只留甘家三子甘律之獨自留守南京看護家宅。甘律之的妻子是著名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夫妻倆都對戲曲情有獨鐘。據說,正是甘律之對戲曲的熱愛改變了這個宅子被摧毀的命運。 抗戰時,有壹天,獨自留守的甘律之突然接到通知,讓他去壹個日本官員的辦公處,惴惴不安的他以為日本人要霸占房子,正為自己守不住家宅而懊惱。沒想到房子不但沒有霸占或者損毀,反而得到壹個保護的條例。只因為這個日本人非常喜歡中國京劇,為了欣賞甘律之表演京劇,興致勃勃去他住地拜訪,結果,發現了這所風格獨特,建築典雅的宅子,便下發了禁止破壞的命令。 如此,甘熙宅第得以在抗日戰爭的熊熊戰火僥幸的保留下來,幸運的等到了壹九四六年甘家重返南京。 十年文革 —— 軍隊成了護身符,好人得好報 解放後,甘家的房產被賣出,接著, 在甘熙宅第的歷史上又壹件具有轉折意義的事情發生了,就是土地被部隊征用了,這就意味著此處成為軍事重地,輕易不會被破壞,這無形中給了宅第壹枚護身符。 文革期間,曾經擁有過這麽多房產的甘家,命運令人關註。好在甘貢三老先生德高望重,又為人善良,解放前不少貧民住在他家房子裏的都是無償的。每至夏天,甘老先生又經常吩咐家人做十滴水救助百姓,因此在民眾中良好的口碑使得甘家被定名為開明地主,因此沒有在文革中遭遇不測。 後來,部隊官兵離開宅地,其家屬繼續留住,這個部隊大院始終淹沒在普通民房中,以低調的姿態存在著。直到壹九九二年,在此地成立了南京民俗博物館,院中的壹百多家住戶陸續搬走。這壹段軍管的歷史又給與了甘熙宅第壹段平安的歲月。 今日留影——模糊的昔日記憶 甘熙宅第已為 *** 所管轄,又名南京民俗博物館,二〇〇六年,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甘家幾代人修繕完畢的宅第,又經歷了重新修整和擴充,2010年六月十九日才又壹次對遊人開放。開放後的宅第面積從六千平方米擴大到九千五百平方米,重現了當年的結構和體量 ,整個甘熙宅第劃分為梨園雅韻、津逮書香、往日庭院 、夢回童年 、城南舊影和金陵工巧六個主題片區。這次重新放後 ,這裏把重現老南京的民俗民 情做為了重點,突出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巨大魅力。剪紙、拉洋片、抖嗡、魔術、竹刻、繩結、絨花、微雕……二十五個老藝人都搬進了甘熙宅第。而南京的四時節令、風俗習慣、老地名老行當等也都會在展覽中得到體現。 準備從宅第出來的時候,發現大廳左側有個名叫“梨園雅韻”的小舞臺,這裏每天上演京劇、昆曲及南京地方戲。此時已過了演出時間,舞臺上空空如也,只有幕布上“出將”、“入相”的字跡,擡頭透過裝飾著花傘的玻璃天花板,看到外面夕陽漸落。日出日落,將出相入,偌大的城市裏 , 有幾處地方能有如這掩映在梧桐樹下的百年古宅般幸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歸宿,留存住關於這個城市隨時光的流逝逐漸模糊的記憶。 交通信息 遊2線、遊4線、2、4、7、16、26、33、37、40、47、49、62、101、102路,捷運1號線三山街站 文藝作品 獨具的自然和人文景致吸引無數文人墨客紛至沓來,賦文潑墨,反映甘熙故居的文藝作品眾多,以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國家壹級美術師、全國“畫中華名人故居第壹人”、“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第壹人”、著名畫家拇指先生的《中華名人故居系列:甘熙、嚴鳳英故居》最為有名。 拇指先生的《甘熙、嚴鳳英故居》 實用信息 地址 南京市秦淮區中山南路南捕廳 票價 成人:20元/人,中小學生、離休幹部免費 甘熙宅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