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政治上冊教案模板
壹、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識記生產與消費的關系、社會再生產四個環節、發展生產力的決定因素;理解我國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意義及如何發展生產力;運用生產與消費的關系,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相關經濟現象。
2、能力目標:通過對“生產與消費關系”的學習,培養學生從實例中分析認識生產的決定作用,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的觀察、分析問題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框學習,使學生衷心擁護中國***產黨,擁護初級階段基本路線,認識社會主義根本任務,自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二、教學重難點
生產與消費的關系;發展生產力的意義。
三、教學方法
遵照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運用“探究—交互”式教學,積極采用啟發式、談話法、案例分析法、情緒激勵法。
四、教具
電腦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
(壹)新課導入
同學們,我們前面學習了商品與消費的有關知識,我們知道了商品是生產出來的,有了商品的出現,我們才有消費,大家看看我們使用的課桌,還有風扇等,都是生產出來後由學校買來供我們使用的。由此可以得出:從生產可以推出商品,由商品可以推出消費,依據數學知識,我們可以從生產推出消費,但是,從我們生活常識和經濟學角度講,能否由生產推出消費呢,生產與消費到底是什麽關系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回答的問題。我們今天就來***同學習第x課第壹框——《發展生產滿足消費》。
(二)新課教學
學習導航:必須帶著問題學習: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是什麽,大力發展生產力(為什麽,怎麽樣),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是什麽?
(三)課堂總結、點評
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生產與消費的關系,以及大力發展生產力問題。讓學生明確生產決定消費,同時消費反作用於生產。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現實情況決定了,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2.高二政治上冊教案模板
壹、重點難點
1.重點
各類銀行的職能
2.難點
銀行的體系和職能
二、教學方法
本框介紹的是各類銀行的性質特點,學生較易發生職能上的混淆,因此,采用對比的方法,較能鮮明地區分它們之間的異同,便於掌握。同時可采集部分資料,給學生加以介紹,加深對有關知識的了解。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比較導入法
問學生見過“中國銀行”沒有;見過“中國人民銀行”沒有?二者是不是壹家銀行?如果不是,那它們有什麽區別?有關內容就是本框所講的。引出本框內容。
2.復習提問式
為了使導入新課做到承上啟下,可采取先復習再導入的方法。設問:銀行的含義是什麽?銀行是怎樣產生的?通過對其內容的回答,進壹步指出現實生活中,同學們會經常見到各種不同類型的銀行,那麽我國銀行是怎樣分類的?各自的職能怎麽樣?這便是第二框的主要內容。
3.直述導入式
本框題的基本內容是講銀行的主要職能,根據第壹框題的內容,已經大體介紹了銀行的基本業務。所以本框題就從銀行在國民經濟中做的具體工作入手,引出這些具體工作不是某壹家銀行所能承擔的,而且同是貸款,像三峽工程、工商企業或農村居民個人,情形也是不壹樣的,這就直接引出了了解銀行分類及其職能的必要性。
3.高二政治上冊教案模板
設計思想
通過汽車價格變動這個生活例子來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汽車價格漲跌的等經濟現象,來發現、總結、歸納經濟的常識。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將視頻、文字、圖片資料等信息有機整合,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做到教學直觀性、科學性與實效性的統壹。
教材分析
教材第二課是接著第壹課貨幣的相關內容的基礎上編寫的。用貨幣購買我們所需要的商品,毫無疑問會涉及到價格這壹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因素。經濟生活中價格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材由淺入深地介紹價格變化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影響。價格變化會影響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量,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化的反應程度不同。同時價格變化還會影響相關商品的需求量。價格變化對消費者產生的這些的影響是本節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價格變化還對商品生產者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壹系列的影響。本節知識也是新課標中新增內容,教師必須講得透徹,而且也要講得生動有趣。
學情分析
高中階段學生的形象思維已經得到壹定程度的完善,抽象思維能力正在發展。對生活中的現象也有壹定程度的關註和了解,但可能缺少對現象的本質的、深刻的分析。他們正需要在學習中加深對壹些現象的分析,培養和提高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的知識:替代品和互補品的含義
(2)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的知識:價格變動對消費需求的影響;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和高檔耐用品需求的影響;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
(3)通過教學,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聯系實際問題,針對經濟生活中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動,解釋導致價格變動的原因,並說明價格變動前後企業的供給量和消費者的需求量都發生了什麽變化。
2.能力目標
本課的教學,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有透過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復雜現象認清問題本質的能力,從而提高參與經濟生活的水平。在學習“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時,讓學生初步了解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決定和調整產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及開發新產品是根據什麽來考慮的。通過探究、分析這些問題,有助於提高學生對現實經濟生活的認識和參與日常經濟生活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在市場經濟生活中,在什麽時候,什麽地方,什麽情況下購買商品是比較經濟合算的,從而可以提高其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也有助於培養市場活動的自主性、競爭性和獨立精神。
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價格變動對生活、生產的影響。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旨在讓學生了解並掌握這壹內容。只有理解和懂得了這壹影響,才能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因價格杠桿而引起的壹系列經濟現象,深刻理解黨和國家的現行經濟制度政策,提高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因而是重點。
教學難點:需求彈性問題。由於不同的商品價格變動對生活的影響不同,在加上其他因素,如心理預期等的影響,價格變動顯得復雜,而且需求彈性問題是高等教育重點討論的問題,理論性很強,學生現時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和生活閱歷較淺,決定了理解這壹問題有不小難度。因此是本框題的難點。
4.高二政治上冊教案模板
(壹)知識目標
1、知道經濟往來結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匯票
2、知道外匯和匯率的含義
3、理解各種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範圍
4、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意義
5、運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識,聯系實際談談信用工具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標
通過演繹信用卡、支票、匯票等幾種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學生感受現代經濟生活中學會正確使用信用工具的好處,增強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框學習,使學生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教學重點:信用工具外匯
教學難點外匯匯率
教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學生收集、整理有關資料,並組織學生親自辦張借記卡、靈通卡,用借記卡和靈通卡消費,體驗信用消費;課上采取討論等學生主體參與的課堂教學活動。
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通過上節課學習,我們理解了貨幣的本質,知道了貨幣的職能,並且知道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紙幣代替了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等職能,給人們的商品交換帶來了便利。但信息技術的發展,又出現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嗎?
學生活動:壹部分學生可能忙著翻書去找;壹部分學生可能互相討論;壹部分學生可能預習過教材,大聲回答。
學生回答:信用卡、借記卡、靈通卡等
教師提問:大家知道這些工具怎麽使用,有什麽好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麽嗎?
這就需要我們學習“信用工具和外匯”這壹框。
(二)進行新課
1、信用工具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同時提出問題:
在核算經濟往來時,通常使用什麽結算方式?
妳在生活中接觸或使用過什麽樣的信用工具?
對使用信用工具有什麽感受?
學生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閱讀,積極思考,然後展開討論,發表見解,回答問題
教師活動:總結學生回答的提問,繼續設問:什麽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學生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閱讀,積極思考,然後每四人壹組展開討論,每組選出代表,發表見解,回答問題
教師活動:聆聽學生回答,進行點評,並總結:兩種結算方式:現金結算和轉帳結算
信用卡是銀行對資信狀況良好的客戶發行的壹種信用憑證。使用信用卡消費更加簡便、使用、高效與安全。我們應該學會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師活動:出示壹張支票(復印單)——這是我們學校為了購置多媒體給三聯家電的壹張票據,請大家看看,知道是什麽?它有什麽作用?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得出結論
教師點撥:總結學生結論,引導學生知道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憑證,是出票人委托銀行等金融機構見票時無條件支付壹定金額給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支票分為轉帳支票和現金支票兩種,轉帳支票用於同城結算,付款單位開出支票後,收款單位憑此票到銀行把這筆錢轉入自己的帳戶。現金支票由付款單位開出,收款人憑票到銀行支取現金。
教師活動:現在我們學校從北京某公司購進壹批餐具,我們學校應該怎樣和這個公司結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結算?學生活動:看書並討論,請學生代表發言,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匯票支票壹般用於同城結算,外埠結算壹般使用匯票。匯票由出票人簽發,委托付款人在見票時或在指定日期,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持票人。匯票包括銀行匯票和商業匯票。銀行匯票又分為電匯和信匯。匯票的使用,避免了長途攜帶現金的不便和風險。
2、外匯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歐洲優美的風光,假期間我計劃去歐洲旅遊,在那裏我能使用人民幣消費、購物嗎?學生活動:學生就老師提出的問題去閱讀教材;然後展開討論,並回答
教師總結:
(1)含義:外匯是指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工具。外匯儲備是壹個國家國際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等。
在經濟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匯的特征(以外國貨幣表示;可自由兌換)以及外幣與外匯的關系: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匯不等於外幣。外匯中還包括其他內容:外幣有價證券、外幣支付憑證等,外匯的主要內容是外幣支付憑證。通常情況下,只有可以自由兌換的外幣才是外匯。
(2)匯率的含義: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
學生活動:思考P10“人民幣外匯牌價”兩個練習題,教師總結:
(3)人民幣外匯牌價:我國通常采用100單位外幣作為標準,折算為壹定數量的人民幣。如果用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更多的人民幣,說明外匯匯率升高;反之,則說明外匯匯率跌落。
教師活動:大家知道匯率是經常變動的,為什麽匯率經常變動?我國在美國、日本等國再三施加壓力的情況下,為什麽保持匯率穩定,人民幣不升值?
學生活動:學生就老師提出的問題去閱讀教材;然後展開討論,並回答
(4)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意義
教師點評: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主要有:外匯的供求關系、通貨膨脹(或緊縮)率的差異、經濟增長率、利率水平、國家貨幣_的幹預與管制、市場預期、外匯投機活動等。
外匯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匯率的升降調節進出口貿易;可以影響國際資本的流動方向和數量;可以影響國內物價水平;影響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等。
因為外匯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對實現擴大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課堂總結、點評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信用工具、外匯和匯率的有關知識。深刻理解這些概念,弄清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是進壹步學習經濟生活知識的基礎。也是大家參與經濟生活的重要基礎,有利於提高大家參與經濟生活能力。
5.高二政治上冊教案模板
壹、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識記貨幣的本質和基本職能,價格、紙幣、常用的信用工具、外匯和匯率的含義。
(2)理解物物交換的困難和貨幣產生的必然性。
(3)初步運用所學知識,聯系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貨幣的看法,說明應當如何正確對待金錢。
(4)運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識,聯系實際談談信用工具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梳理貨幣產生的歷史,剖析貨幣產生的必然性,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
(2)通過從具體生活現象分析貨幣的本質和職能,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過對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現象分析,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基本原理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理解貨幣的本質和作用,使學生逐步形成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的商品貨幣觀念,理性看待金錢的力量,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教學內容:第壹課神奇的貨幣
課時安排:3~4課時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貨幣的本質及其基本職能;紙幣。
教學難點:貨幣的本質;紙幣和貨幣的區別;外匯和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