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甬江女子中學的歷史

甬江女子中學的歷史

寧波教育事業源遠流長,重教興學之風歷代相承。鴉片戰爭後西方傳教士紛至沓來,帶來歐美教育制度和教學內容,打破了單壹的封建教育模式。1844年,英國傳教士阿爾德賽小姐在寧波城內祝都橋竹絲墻門內大屋(今尚書街東端)開設了女塾,免費招收女學生並供給衣食起居各項用費,開設聖經、國文、算術等課程,並要學生在功課之外學習縫紉和刺繡。1934年,《東方雜誌》所刊褚季能“女學先聲”壹文指出:中土的第壹家女學校,便是由阿爾德賽小姐於道光二十四年在寧波創辦的。《中國教育大事典》記載:1844年設立的寧波女塾,是中國內地最早的教會學校,亦是中國最早之女學校。

1847年,美國北長老會傳教士柯夫人在槐樹路設立另壹所女校。1857年阿爾德賽離甬時,二校合並稱崇德女校,校址在槐樹路。曾任中***寧波地委書記的楊眉山烈士和中***寧波地區工作開辟者之壹、曾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寧波地委書記、爾後成為著名法學家的潘念之均在該校任過教。1860年美國浸禮會教士羅夫人在城北江濱開設了壹所浸會女校,後改名為聖模女校。私立甬江女子中學就是由崇德女校和聖模女校的中學部組成,正式定名於1923年,美籍徐美珍女士為校長,設舊制4年。1927年7月,甬江女子中學由國人自辦,聘請奉化籍沈貽薌女士為校長。沈貽薌校長為該校的發展付出許多心血,深受師生的愛戴和敬重。新中國成立後該校先後被改名為寧波女中、寧波六中。1994年7月該校被命名為甬江高級職業中學。建校160多年來,已培養了近3萬名高初中畢(肆)業生。甬江女子中學的畢業生中有不少考入金陵女子大學、滬江大學、之江大學等高校。其中壹部分學生曾去國外深造,如康美霞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雙重博士學位,曾任該大學教授;馬煥英獲哥倫比亞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國際旅行社經理;陳銀蓮在美國獲語言學碩士學位,擔任過紐約凡塞大學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在國內的有紫金山天文臺劉亞英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邱秀寶研究員、生物物理所鄔菊潭研究員、廣西大學外文系倪翰芳教授、參加過中央民族文化宮雲南館和人民大會堂雲南廳美術設計的藝術家黃寄萍等;還有為中國革命事業壯烈犧牲的李秀清、沈鞠如等烈士;部分畢業生在臺灣學術界頗有聲望,如徐秀英是臺灣金陵女子大學首任校長,1970年退休離職時,校內同仁感念校長為校奉獻精神特捐款設立徐秀英獎學基金;1994年她逝世時,該校歷屆校友為紀念校長對金陵的貢獻捐資設立了徐秀英校長紀念獎學基金。再如甬江女中畢業生林世芬先後獲上海滬江大學理學士學位和德國累斯頓技術學院工程師證書。曾任沈陽醫學院教授,在《化學》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後任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臺灣中原理工學院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執教20余年,桃李遍天下,學生均以“系媽媽”相稱。

《甬江聲》是私立甬江女子中學的校刊,創刊號於1924年5月出版,著名教育家經亨頤先生曾為該刊題“清風唱和”以示祝賀,刊物為16開本,中英文合刊,***130頁。該校國文教員楊守實先生在“發刊語”中寫道:“《甬江聲》是甬江青年女子的精神生活,換言之,就是甬江女子的呼聲,……希望熱心教育並主張尊重女權的同誌們,互相提攜,***同在這國民運動的康莊大道上做壹點青年所應做的事。”該刊以刊發學生習作為主,中文部分設有“言論”、“小說”、“隨筆”、“譯述”、“雜著”、“詩詞”、“紀事”七個欄目,載文40篇,英文部分載文41篇。該刊關註社會,提倡婦女解放。如李瑞仙所撰“什麽是奮鬥---奮鬥什麽?”就號召大家為真理而奮鬥。寧波第壹批***青團員之壹的徐誠美、張賽英均在該刊發表過文章。徐誠美在“怎樣才能算‘超人’?”壹文中提道:“超人”就是徹底了解人生的旨趣,只認得真理的光明,不受金錢富貴功名的牽制。她曾任甬江女中第壹任團支書,後改名鏡平,與畢業於寧波祟信書院、曾參與***青團和中***寧波地方組織創建、後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的張秋人結成革命伴侶。1927年,張秋人臨危受命,任第二任中***浙江省委書記。9月29日,他倆外出至西湖邊上,張被畢業於黃埔軍校的右派學生認出並跟蹤。當時他身上帶著黨員名單,客店的枕套中藏著機密文件。在西湖遊船上他用英語對夫人說:“我們遇著危險了,保持鎮定,不要慌張!速將枕套拿走!”隨即張秋人跳入西湖,將黨員名單用腳踩入湖底淤泥,在混亂中徐鏡平乘機脫身,趕往客店妥善處理了黨內文件,保住了黨的重要機密。

《甬江聲》創刊號圖文並茂,***有照片15幅,內有介紹校舍、實驗室、臥室、藏書室、授琴室的***5幅。載有校長、教師、學生的9幅,另有1幅是為平民學校招生遊行的照片。有圖畫8幅,均為學生習作。“紀事”欄有1923年6月22日至1924年5月9日的學校大事記。對研究甬江女中的校史乃至寧波近代教育史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1844年開設的寧波祝都橋女塾,打破了中國封建社會無女子進學校的傳統,使國民逐漸意識到女子教育不但可能而且必要。確實為清末中國教育輸入了新鮮血液,從壹定意義上可以說,在我國教育近代化歷程中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

  • 上一篇:甘肅民歌有哪些
  • 下一篇:太平軍在嶽州拿到吳三桂儲備的火藥。這事靠譜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