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主要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畫集《子愷漫畫》等。師從弘壹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1926年9月30日,豐子愷漫畫結集面世。
豐先生對學校教育十分關註,多幅漫畫反映了鄉村教育的問題。
作為壹名教育工作者,我壹直思考——為什麽師生感情越來越淡漠。豐先生的漫畫給了我們答案。因為教育的發展決定了師生關系絕不是古代的“天地君親師”,現代的學校少了人情,多了機械的工業化的統壹。
上面兩幅漫畫諷刺了學校教育的千人壹面。忽視了兒童年齡、認知、經歷等方面的種種不同,用統壹的教案去要求學生。甚而嚴苛到試卷答案的整齊劃壹,忽略個性,強調標準。
傳統的私塾教育類似於近代的復式教學,壹對壹,或壹對幾名學生。塾師傳授的不僅是知識,還是禮儀道德的養成,與中國的傳統文化、道德和世界觀是壹致的,是壹種傳統世界之中的文化組織。
而現代的學校教育才出現了僅僅150年左右。在1949年之後才逐步成為主流的教育架構。學校教育剩下的僅是知識的傳承。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學生人數大幅攀升,老師不可能僅僅壹個人教幾個人,所以,壹對幾十,甚至上百人的教室出現了。壹名老師面對這麽多的學生,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困人施教,只能取其中,讓高個子低下來,低個子踮起腳。上面三幅漫畫形象的表現了這壹點。
現代教育提出,老師要蹲下來看孩子,這只是提倡,真正能做到的很少。面對壹桌子的美味佳肴,大人可以擡手舉著,揮灑自如。而孩子呢?須仰視才見。如果說這些美食是知識的話,做為老師的我們考慮到孩子們的接受程度了嗎?
這壹幅《寒假回家的哥哥》,不知道妳看懂了沒有?
傳統的私塾代表的是服從,現代意義的學校倡導的是改革。這種改革力圖造就壹種不同於以往的世界觀,不同於以往的儀表言行,文化上與中國的傳統是割裂的。寒假回家的哥哥是西化的裝束,家人呢?則是代表傳統的長袍大袿。
當然,這也許是壹種進步。但這種進步應該是溫和的,漸進的,而不是斷裂的,突然的。
有些東西,是現今的教育人無法改變的,如學校模式的教育;有些東西,則是教育人應該關註的,如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作為教育人應該思考的。
《某種教師》畫中壹個教師站在講臺上,手背在身後,腦袋被畫成留聲機的樣子,顯然是在諷刺某些因循守舊的教師;他反對那種死板的、照本宣科的、缺少創意的課堂教學,推崇自由活潑的、開放式的教育方式,並身體力行,在他當音樂老師期間,經常把學生帶到學校旁邊的白馬湖畔上音樂課,讓學生對著遠山近水唱歌,確實是壹種享受。
豐子愷曾說:“在某時代某地方,厲行刻板的教育。蔑視青年的個性,束縛人的自由,而用高壓力實行專制的教育法。於是畢業出來的人,個個壹樣,沒有個性,沒有趣味,呆板的,機械的,全不象壹個‘人’。我覺得這種教育法可惡,這般青年可憐。於是對這問題想下壹個批評。”
百年前豐先生提出的種種,到了現在讀起來依然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