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的內容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民族主義,反對清朝封建專制和列強的侵略,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之軍閥,求得國內各民族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
民權主義,實行為壹般平民所***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現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權(政權)以管理政府。
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治權)以治理國家。其核心觀念強調直接民權與權能區分,亦即政府擁有治權,人民則擁有政權。
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有兩個,壹為平均地權,二為節制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民生計)。三民主義其實是孫中山壹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國近代化的思考與實踐經驗的總結和高度概括。
這種思考與經驗上升為理論以後,又對後來孫中山本人及其追隨者的革命行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三民主義是中國人民的精神遺產,是激勵中國人復興中華大力量。三民主義有其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性。
思想淵源:
三民主義的思想淵源與孫中山本人的成長經歷是分不開的。孫中山因革命需要,先後有30余年在海外度過。因此,孫中山的民主思想也不可避免的與中國儒家文化和西方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並深深根植於兩者之中。
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孫氏學說是有目的的對儒教文化、民生主義(社會主義)和西方民主這三個傳統的結合。孫氏相信壹個獨特和自豪的中國,只要以儒教文明為基礎,就會在文化上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