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畬族音樂文化
畬族是中國南方的遊耕民族,歌對於畬族人來說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之壹。不管是節日、嫁娶還是喝酒的時候,畬族人民都會情不自禁的唱上壹首山歌。就因為畬族人民喜歡唱歌,從而發展成現在的音樂文化。
畬族居住在中國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5省的部分山區,人口368832人(1982年統計)。畬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僅廣東東部極少數畬族使用苗瑤語族的布努語。民間音樂主要是民歌,其中又以山歌居多,通稱“果”,亦稱“霞果”(即畬歌)。每年有盛大的歌會。節期各地不盡相同,分有會親節、分龍節以及農歷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壹、七月七、八月十五、九月九。男婚女嫁時有壹系列的婚禮歌。
在畬族的傳統文化中,山歌作為畬民最主要的口頭文學占有重要位置。畬家人稱山歌為“歌”,“歌”自古以來就是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壹。
畬族歌曲的劃分,大致上,可將羅源畬族的山歌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普通山歌、哭嫁歌和酒歌。因哭嫁歌與酒歌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與民俗底蘊,已經從山歌中獨立出來形成具有畬族特色的民俗音樂文化,故不在此做相關論述。
畬族山歌根據不同題材可分為歷史歌、故事歌、情歌、勞動歌、謎語歌、雜歌、以及新中國成立以後的解放歌(也叫新歌或時政歌)等7大類,分別揭示了從古至今畬族人民社會生活的面貌,反映壹定歷史時期內人民的思想感情,弘揚贊善貶惡的道德品質,表達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對悠然情懷的向往。
羅源的畬族山歌在曲調上,是以本地為中心,與連江、晉安兩縣區和寧德市西南部地區的曲調融合、形成了閩浙畬族山歌三大曲調之壹的“羅連調”。
它的特點在於曲調與唱詞緊密結合,根據各段歌詞起字的讀音音調來確定各段曲調的起音,人們會在演唱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調整歌譜。
各段落在演唱過程中,常在同壹調式調性(含有遊移的角音的五聲音階宮調式)範圍內,做音域與旋律的變化,基本音列為“do、re、↑mi、sol、la”,旋律的基本進行為“sol、↑mi、re、do”,有較多二、三度級進和四度跳進以及壹些八度音的轉換,五度跳進較少,裝飾音多用前倚音。歌曲速度壹般較為平穩,風格多質樸清新、娓娓道來。
中國首部畬族音樂學術專著《畬族民間音樂》,已經在畬族聚居的福建寧德出版發行。該書的出版,對於中國畬族民間音樂的研究和保護、傳承與發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上出現的首部《畬族音樂史》,也是福建寧德文化藝術界的壹項重要成果。
《畬族民間音樂》由福建寧德音樂家協會主席、藝術館館長李晨創作,用了近二十年的心血,全面搜集了有關畬族音樂的資料並進行了歸納、梳理與闡述。《畬族民間音樂》全書***五十二萬字,由“研究”和“創作”兩部分組成。
“研究”部分由《閩東畬族傳統民俗音樂》、《福建寧德畬族民間二聲部山歌及其歌手采訪實錄》、《閩東畬族群眾音樂生活調查》、《畬族音樂史》等二十篇學術研究論文組成。
“創作”部分收錄了李晨創作的《源頭歌》、《攔路對歌》、《別親歌》等五首畬族民歌合唱和壹首器樂曲《畬鄉隨想曲》。
《畬族音樂史》曾獲得國家文化部“群星獎”文化科研成果銀獎;《畬族二聲部山歌“雙音”申報書》在二00六年就被列入了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