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鼓明代在北京流傳。
太平鼓是老百姓自娛自樂、集體傳承、集體發展的民間舞蹈,自明代起在北京流傳。清初,京城內外太平鼓極為盛行。清代宮廷中舊歷除夕也要擊打太平鼓,取其太平之意,所以北京也稱太平鼓為迎年鼓。
1、太平鼓簡介
太平鼓也叫“單鼓”、“羊皮鼓”。曲藝曲種。流行北方各地。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壹。表演者均為男性。演員手執用鐵條做成的直徑約尺許、鼓面蒙以驢皮的圓形單鼓,以竹制鼓鍵擊鼓,載歌載舞。有對唱和群唱等形式。
唱詞有“內路鼓”和“外路鼓”之分:前者為必唱之詞,後者有可增減的輔助唱詞,內容多為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在舊社會,有時被用於祭祀、跳神等迷信活動。解放後,經過革新,用以表現人民歡快喜悅的情緒。
2、藝術特色
太平鼓是以鼓為道具的舞蹈,擊打太平鼓是主要的伴奏手段。太平鼓是壹種有柄,有環的單面鼓,圓形,鼓面是用羊皮或牛皮紙做的,鼓邊上配幾個紅色絨球,鼓柄下端拴幾個閃亮的小鐵環。耍鼓時,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邊打邊舞“咚咚”的鼓聲和“嘩嘩”的金屬聲清脆悅耳。
作為這壹舞蹈品種的標誌性舞具——太平鼓有著別具壹格的伴奏形式,伴奏樂器有:板胡、二胡、鼓、鑼、號等樂器,同時還有伴唱的歌詞,伴唱的歌曲有“四季歌”、“十二月歌”等曲目。
表演套路上有鬥雞、串花琵琶、大圓鼓等,繞八字、園鼓、兩頭忙、紮花籬笆,臥娃娃等幾十套動作、十分風趣,滑稽幽默;太平鼓表演可邊打邊舞,也可間打間舞,舞離不開鼓點,鼓點又隨舞而變化,達到鼓和舞的和諧統壹,形成清脆多變的影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