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裏侗文化長廊又稱 “百裏侗文化長廊風情線”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長50公裏,在562平方公裏的範圍內保存著524處地上不可移動文物,集中展現出侗族的傳統文化。
以皇都侗文化村為中心,沿黃土、芋頭、坪坦、隴城、坪陽壹帶,構成了壹條保存完好、多姿多彩的百裏侗文化長廊,是我國侗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百裏侗文化長廊位於通道侗族自治縣蜿蜒的坪坦河邊,三五裏壹個大寨,馬田的鼓樓、陽爛的銀飾、坪坦的蘆笙、黃都的侗歌,特別是坪坦河上的普修橋、普濟橋、回龍橋、回福橋,座座都是文物,整整壹百裏豐富鮮活的侗文化。
其中的雙江鎮芋頭村,距縣城9公裏,其古建築群,保存了侗族古村寨的傳統風貌並表現了建設上精湛的技藝。寨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後遭大火,寨內現有建築大部分為清中期、末期的建築,占有11.6萬平方米,計有鼓樓4個、風雨橋3座、門樓1個、古井2口,薩歲臺2個、驛道1.6公裏,吊腳木樓78幢。200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這是其它侗寨都沒有的殊榮。
芋頭依山傍水,三面環山,壹條小溪蜿蜒,看似隨地形自由伸展,並無事先的總體布局與規劃,但細究,都大有深意。
溪邊的平地上,他們先建起鼓樓、戲臺、學堂等公***活動場所,意謂坐在龍嘴上,以鼓樓為龍頭,以小溪為中軸線向兩側沖岔布置民居,就是龍身,風雨橋就是龍尾,壹個寨子就是壹條龍。風雨橋接地,鼓樓通天,天人合壹。
近幾年,通道縣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建設“百裏侗文化長廊風情線”,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旅遊品牌,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通道縣委、縣政府出臺了《百裏侗文化長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方案》和《侗族原生態文化保護方法》,對全縣侗文化遺產進行了整合,並創造性地把獨具民族特色的風雨橋群、寨門群和鼓樓群進行“捆綁式申報”,為打造“侗族文化聖地”打下了堅實基礎,保護了大批具有旅遊價值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通道縣躋身於“全國民族文化大縣”之列。目前,通道縣已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大戊梁歌會、侗族琵琶歌、侗族蘆笙、侗戲、侗錦被公布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道縣生態環境良好,百裏侗鄉民族文化豐富燦爛,歷史悠久,民族風情濃郁,以馬田鼓樓、芋頭侗寨古建築群、回龍橋為主體,以百裏侗鄉風雨橋、侗族風情為主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具備了足夠的條件。
——侗族建築,藝術瑰寶。以、鼓樓、寨門、涼亭、風雨橋為代表的民族建築工藝精湛,堪稱世界建築藝術的瑰寶。這些建築,全用杉木穿榫構築,不用壹釘壹鉚,充分反映了侗族人民擅長於木結構建築的特點和相當高的工藝水平,其中以馬田鼓樓和芋頭古侗寨最具特色。馬田鼓樓建於清代順治年間,是侗族現存最早的鼓樓,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鼓樓上部為裝飾性樓層,飛閣重檐、層層而上、高聳寨中,每層各有飛檐,從上往下層層疊壓,自下而上又層層收縮,整座建築顯的既穩又巧,有著鮮明的民族特征,在韻律、節奏、對比、均衡、連續、穿插等方面,符合美學規律,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芋頭侗寨古建築群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洪武年間開始建寨,歷史悠久,保存完整,是我國民居古建築群的壹處實物博物館,保留了原有格局和大量清代中期以前的建築物。其中有鼓樓4座,風雨橋3座,有門樓、古井、薩歲壇、古驛道等,全寨182戶侗族居民,有侗族吊腳樓居室78幢,大多因地形而建,充分體現了侗族天人合壹的觀念,這些侗族村落不論是山下河岸型,還是平壩田園型,或是豐山溢口型,都能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
——侗族文化,民族精華。以侗族大歌、蘆笙舞、哆耶舞為代表的侗族民間音樂舞蹈,以侗錦、侗帕、銀器為代表的侗族服飾、刺繡,以腌肉、腌魚、苦酒、油茶為代表的侗族飲食文化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侗鄉壹向被譽為“歌舞之鄉”,流傳著數十種民族歌舞,以琵琶歌,侗戲、侗歌、哆耶、蘆笙舞最受人喜愛,尤其是侗族大歌,它屬支聲復調音樂,采用多聲部的交替來實現音樂表達,填補了中國多聲部演唱音樂的空白,是侗族傳統文化精粹。歌詞多為抒情詩和敘事詩,包含了廣泛的社會內容,在文學和音樂上都有很珍貴的價值。1986年侗族大歌在法國巴黎參加金秋藝術節引起轟動並受到高度評價:“在東方,壹個僅百萬人的少數民族,能夠創造和流傳這樣古老、純正、閃光的聲樂藝術,這在世界上實為少見”。侗族大歌,是世界音樂藝術的奇葩。
——民族生態,天人合壹。百裏侗文化長廊自然生態協調,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民風民俗濃郁,侗族人民和大自然和諧地融為壹體。百裏侗文化長廊全年平均氣溫16.3攝氏度,氣候溫和,是著名的民族風情旅遊線,沿途轄雙江、黃土、坪坦、隴城、甘溪等4鄉2鎮的三十余個侗族大村寨,居住著近四萬勤勞勇敢、純樸善良的侗族人民。境內山連峰疊,溪清林翠,溝谷幽深,怪石嶙峋,碧綠的坪坦河把壹座座侗家村寨的侗族聚居密集區串聯在壹起,蜿蜒曲折的坪坦河在青翠的叢林中汩汩流淌,在河流的兩岸,綠水青山掩映著壹座座侗家村寨,寨內鼓樓高聳,裝飾華麗的廊橋橫臥於村邊小河,村頭寨尾郁郁蔥蔥的參天古樹下,建有供行人小憩的涼亭,村寨融入山水之中,宛如畫境。侗族人民聚族而居,從事農業,兼營林業,男耕女織,老有所養,幼有所育,團結互助,人際關系十分和諧,仍然保留著夜不蔽戶的傳統。
通道縣旅遊資源豐富,經普查,***有8個主類,27個亞類,86個基本類型,計236處景觀,種類齊,組合好,特別是原生態侗民族文化、自然生態風光、古樸人文景觀三大板塊交融相匯,獨具魅力,由此而形成的“濃郁異質文化差異感”對於尋找理想旅遊目的地的人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1、獨特的侗族文化。勤勞、智慧的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壹系列個性鮮明、民族差異感強的文化。民族建築方面,以鼓樓、涼亭、風雨橋最為出色,不用釘鐵,工藝精湛,堪稱侗族建築的“三件寶”。民族服飾方面,以侗錦、侗帕、侗帶最負盛名,其工藝之精細,色彩之艷麗,圖案花紋之美觀,民族特色之濃郁,可謂巧奪天工。民族文藝方面,侗鄉壹向被譽為“歌舞之鄉”,至今還傳承著“行歌坐夜”之古風,流傳著數十種民族歌舞,以琵琶歌、侗戲、侗歌、哆耶、蘆笙舞最受人喜愛。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聲部合韻,名揚世界。民族體育方面,通道又被稱為“民族體育之鄉”,傳統的搶花炮、射弩、高腳馬、多毽、蕩秋千妙趣橫生。民族飲食方面,甜醇的苦酒(侗王酒),香噴的油茶,陳年的腌肉腌魚風味別具。民俗方面,侗家的擡官人、薩歲、婚禮、喜慶、歲時等習俗古雅淳樸,奇異獨特。以皇都侗文化村為中心,沿黃土、芋頭、坪坦、隴城、坪陽壹帶,構成了壹條保存完好、多姿多彩的百裏侗文化長廊,是我國侗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為保護好,發展好民族文化遺產,我縣正在積極采取措施保護,申請將百裏侗文化長廊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神奇的自然風光。通道境內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年平均溫度16.3℃,無霜期為298天,冬無嚴寒(壹月平均氣溫5.2 ℃),夏無酷暑(七月平均氣溫26.2℃),是理想的避暑度假聖地。境內山清水秀,森林覆蓋率77.7%,北部、東北部是莽莽森林,生長著1202種木本植物,有珙桐、銀杏等44種珍貴樹種,憩息著白鶴、麝、大鯢等珍稀動物40余種,生態環境之好,物種之豐富,在全國首屈壹指,不僅是“天然的生態氧吧”,而且是豐富的“動植物博物館”。境內處處有景,移步換景。最為典型的有被地理學家譽為“綠色萬裏長城”,綿延168平方公裏的丹霞地貌­——萬佛山省級風景名勝區(於1997年獲得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地質公園稱號,現正申報國家級),區內分布著獨巖、鉤巖、鷂巖、七星山、神仙洞、將軍山、萬佛山、紫雲山等八個小景區,擁有 “獨巖挺秀”、“七星古庵”、“福地洞天”、“雄獅望月”、“擎天壹柱”、“美女望夫”、“神州海螺”、“金龜覓食”、“天生鵲橋”、“三十六彎森林迷宮”等十大絕景。萬佛山秀麗旖旎的風光,令遊客流連忘返,可與桂林山水、張家界風光媲美,電影《羅榮桓元帥》的部分場景就是拍攝於此。原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地理系教授黃進先生,到通道多次考察,揮毫寫下了:“通道東北萬佛山,萬座丹峰擁翠環;神州丹霞五百處,此山可列十名前”的詩篇;原國家旅遊局副局長、現全國旅遊協會會長何若泉先生到通道考察也留下了:“北立張家界,南臥萬佛山;兩山皆俊秀、欲比高低難”的詩篇。除此外,萬佛山景區的外圍還有宏門沖原始森林公園、龍底生態漂流、恩戈熱帶溝谷雨林風景區、曬口“高峽平湖”、九龍潭國家水利名勝區、黎子界、白水界、麒麟洞、桃子沖瀑布等多個景點。其中的龍底河漂流源於城步南山,高山流水,清澈透底,漂程10公裏,兩岸郁郁蔥蔥,古樹纏藤,青山綠水相映成趣,人漂其上,可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之古悠,偶落水中,喝口水也是天然的礦泉水,沁人心肺,其樂無窮,加之驚險刺激自助漂特色,堪稱“南國第壹漂”。
3、豐富的人文景觀。通道是湖南的文物大縣,人文景觀十分豐富。目前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3處(馬田鼓樓、坪坦河風雨橋群、芋頭古侗寨群),省級6處(坪坦回龍橋、橫嶺古樓群、陽爛寨門、播陽白衣觀、鍋沖兵書閣、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通道轉兵會議會址­——縣溪恭城書院),市級2處,已列入縣級的7處,暫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各類文物達900多處,還有下鄉新石器時代大荒遺址、紅軍小水戰鬥紀念碑、黎子界紅軍墓等等。特別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通道轉兵會議會址­——恭城書院,具有很高的革命歷史教育意義,現已修繕對外開放,是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列入“黔北黔西紅色旅遊區”,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壹的貴陽——凱裏——鎮遠——黎平——通道——桂林線途徑,並成為我省首批公布的30個紅色旅遊重點景區,被列入我省5條精品紅色旅遊線路。現在正在爭取進入國家紅色旅遊重點景區第二批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