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禮
祭祀神靈、祈求神靈保佑戰勝,是古代軍隊最重要的禮儀。這種莊重的禮儀同時也是用來堅定將士的必勝信念。
儒家經典稱西周時凡出動軍隊都要舉行大規模的祭祀儀式,屠宰牛羊獻祭祖先、社稷(土地與谷物神)。全體出征將士列隊,屠宰後的牛羊還要在隊列左右轉壹圈,號為“殉陣”,並宣布“不用命者斬之”。統帥親自將牲血淋在軍器上,號為“釁”,象征性的將作戰使用的旗號、戰鼓、金鐸、兵器等淋上壹點牲血。奇怪的是淋過牲血的戰車卻要放回庫中保存。祭祀結束後的牛羊煮熟了,即“胙肉”,分給將士們享用。
從《左傳》的記載來看,春秋時期仍然保留這樣的傳統。而且可以知道當時往往是將敵軍的俘虜當場殺了作為祭祀品,並將其鮮血淋在戰鼓上,號為“釁鼓”。
比如公元前627年崤山戰役中秦軍全軍覆沒,孟明視等3個將軍被俘,後來晉國因國君夫人的請求釋放了這3個將軍,但又反悔,派兵追擊未及。孟明視在船上高喊:“承蒙晉君恩惠,不以我們釁鼓,讓我們回國接受本國死刑。如果萬壹不死的話,3年後再來拜訪。”
公元前537年,吳國與楚國發生戰爭,吳王派了自己的弟弟蹶由去犒軍,半路上被楚軍俘虜。楚王要將蹶由“釁鼓”,還調侃地派人問他:“妳來的時候是不是蔔到了個吉卦?”蹶由回答說:“我是得了吉卦。我國國君得知大王可能要攻打我國,問卦說:‘要派人去犒軍,並偵查情況可以早做準備。’結果得了吉兆。現在大王要拿我釁鼓,我國就知道要提防了,這不是大吉嗎?”楚王聽了不是滋味,就沒有殺蹶由。
漢代每年立秋在祭祀上天的儀式“郊禮”結束後,皇帝坐紅鬃白馬拉的車,在東門外的大路上親自射殺壹只麋鹿,謁者用車將麋鹿送到太廟祭祀。皇帝以束帛賜武官,武官主持大規模會*,練習“孫吳兵法**陣”,皇帝率百官到場觀看。當委派大將出征時,由符節郎代表皇帝向大將授予“節”、“鉞”。西晉改為皇帝親自到場,由尚書授予大將節、鉞。出征時仍然要舉行上述的出征禮。
這些禮儀長期沿襲。北朝略有修改,北齊在出征禮上增加了祭祀的神靈,包括了後土、神州、嶽鎮、海瀆、源川之類的行軍將要經過的方位和山川神。並且專門舉行單獨的祭祀軍旗的禮儀,要蔔得吉日,以太牢(全牛、羊、豬)祭祀軍旗。到了戰場後要舉行祭祀當地土地神的禮儀,準備黑色的牲,排列隊伍,在辰位上設置祭壇,堆起柴堆,宰牲獻祭,樂隊奏《大護》曲。禮畢,撤牲後將柴堆點燃。戰前壹日,舉行祈禱祖先、土地儀式。如果得勝,就以太牢祭祀報答,胙肉賞用命戰士。並在社壇處死不用命者。
北齊的禮儀後來被唐宋等朝代沿襲。軍隊的前導大旗被稱為“牙旗”,師出必祭,祭祀的禮儀也被定名為“祃”(ma),有專門的“祃儀”。軍營駐紮地必須建立祭壇,繞以青繩,張有幕帳,置軍牙及軍旗的牌位。祭祀要用全套祭品,牲用太牢。如果沒有牛可以羊豬代。統帥以全副軍服獻祭,將校陪位。宰牲的血仍然要“釁鼓”。
明朝專門在京師以及各地衛所建立“旗纛廟”,進行日常祭祀。每年仲秋,皇帝祭祀山川之日,同時去祭京師的“旗纛廟”。祭祀的神也擴大到“旗頭大將”、“六纛大將”、“五方旗神”、“主宰戰船正神”、“金鼓角銃炮之神”、“弓弩飛槍飛石之神”、“陣前陣後神只五昌等眾”,***7位神祉,祭以太牢。各地衛所在公署後立廟,以指揮使為主祭官。出征前仍然舉行祃儀。明朝還恢復了遣將禮,皇帝服武弁服,禦奉天殿,大將軍入就丹墀,四拜,由西陛入殿,再拜跪。承制官宣制,以節、鉞授大將軍。大將軍出至午門外勒所部將士,建旗幟,鳴金鼓,正行列,擎節鉞。奏樂前導,百官以次送出。
相見禮
中國古代主要的禮節是跪拜禮。直到唐代,中國人還是習慣“席地而坐”,古人的“坐”,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的跪,兩膝著地,然後將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當要表示尊敬時,就伸直上半身,也就是所謂“引身而起”。進壹步的尊敬的禮節就是上半身向前傾斜、兩手伏地,這就是“拜”。正式場合的“正拜”有稽首、頓首、空首。稽首是拜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將頭叩首到地,稽留壹會,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最重的禮節,壹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或是子孫祭祀先祖的禮儀。頓首和稽首的基本動作相同,只是拜時叩頭動作較為迅速,額頭觸地即起。壹般用於下對上的敬禮。空首的基本動作是雙膝著地,兩手在胸前拱合,俯頭到手,頭與心平而不到地,又叫“拜手”。這種禮節以後成為習慣,即使在宋以後人們已廣泛使用椅子、凳子“垂足坐”,仍然保留了跪拜禮。
古代在同輩者、地位相同的人之間可以行拱手禮。註視對方、將雙手在胸前合攏,壹般稱“作揖”,同時發“諾”聲的為“唱諾”。西周及春秋時貴族出行駕車,見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要讓道下車,而對方應將手放在車前橫木上,稱為“式”。
根據儒家經典裏的記載,西周時在軍營裏不行這些普通的禮。比如凡已披掛甲胄的將士不行跪拜禮,對於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也僅行拱手禮而已,號為“介者不拜”;而受致敬者也僅需作揖還禮。兵車出行,即使有人向駕車者致敬,也無須行“式”還禮,號為“兵車不式”。軍營中授受有鋒刃的武器時要以木柄壹頭來遞交。出軍營的時候,武器的鋒刃要向前,而進入軍營時鋒刃要向後。
到了漢代以後這些軍營禮節仍然存在。比如著名的漢文帝“細柳勞軍”故事中,周亞夫就以“甲胄之士”為理由不行跪拜禮。不過沒有披甲的將士仍然要行跪拜禮。
以後的軍營相見禮結合了跪拜禮和作揖,比如戚繼光規定軍營中下級將士參見主將都必須“兩跪壹揖”,非直接下屬參見則“壹跪兩揖”。道路遇見直接上級必須下馬讓道,行拱手禮路迎。如果是非直接上級軍官,仍要下馬讓道立正候過。把總參見千總“兩揖壹跪”,以下各級均如此。上級下達軍令下級必須跪接。並宣稱“軍中立草為標”,必須向上級行禮。這些軍禮後來被清朝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