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壹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
第二、皮影戲文字記載源自於《漢書》中的壹個愛情故事,說的是西漢時期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
第三、到了唐朝之後,皮影戲得到進壹步發展。在唐朝,佛教盛行,皮影戲則被唐代人用於佛教傳播,在佛教的流行之下,皮影戲的傳播範圍也越來越廣。電視劇《大明宮詞》中,就有唐高宗李治和太平公主在宮中演皮影戲的情節。
第四、到了南宋時期,皮影戲的流行範圍覆蓋更廣,南北方都十分流行。宋代史料中多處可見有關皮影演出的記載,對演出的方式、方法、內容以及觀眾喜愛程度等都有詳細描述。那時已經出現了專業演出團體,在小劇場、街頭或者入戶演出。
第五、而在元朝,中國的皮影戲隨著對外交流的加深,傳入了波斯、阿拉伯、日本、英國、法國等多個亞歐國家,皮影戲也借著對外交流的東風在國外逐漸流行起來,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第六、皮影戲在中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
第七、各地皮影的音樂唱腔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形成了溢彩紛呈的眾多流派。
第八、皮影起源地是我國陜西,後遍及陜南、陜北和關中等地區。家家戶戶每逢有婚喪嫁娶之事,總是要請上壹個戲班子唱個幾天皮影戲。各地都不乏唱腔好的皮影戲演員,而制作皮影,中國皮影界唯壹壹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汪天穩當居首位。
綜上,皮影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來不得半點馬虎。先將獸皮處理,使皮革呈半透明,畫上所需人物,經過雕刻、上色,便制成了生旦凈醜等戲曲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