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相撲是由哪個國家傳到日本的

相撲是由哪個國家傳到日本的

相撲起源說——蚩尤氏,上古相撲手

晚唐的時候,長安的六軍宿衛往往是買得軍籍的城市遊民,整天無事可做,有些錢的,就吃吃喝喝再做些生意;身材健壯的,就整日玩些角抵之類的遊戲。

相撲最早叫“角抵”,始於古冀州的“蚩尤戲”。“蚩尤戲”流行於我國古代北方農村,帶有紀念與黃帝逐鹿中原的蚩尤氏的意義。晉代伊始,角抵又出現了另壹名稱“相撲”。《太平禦覽》引《晉書》記載說:“襄城太守責功曹劉子篤日:‘卿郡人不如穎川人相撲。’篤曰:‘相撲下技,不足以別兩國優劣。’”

日本古代相撲

目前唐代文獻記載中的角抵,有壹些是屬於雜技藝人表演的範圍,另外壹些,則是上自宮廷,下至民間的習俗。唐代的皇帝們,除了觀看神策軍的角抵表演之外,還在宮內組織了“相撲朋”,征集擅長摔跤的“角抵之徒”,時時比賽。唐僖宗時候有個著名的摔跤手叫作蒙萬贏的,會蹴鞠,也會步打球,還會拿彈弓打鳥,當然最擅長的就是角抵,就因為這樣十四五歲就應詔進入了宮中的相撲朋,身手敏捷,成年後長勝不敗好多年,因此就有了“萬贏”這個名號。軍隊裏面的角抵能手自然也不少,左右神策軍由於是皇帝的禁軍,經常會有接觸皇帝的機會,人們總希望能夠依靠這種技藝來獲得賞識,因此角抵的風氣更加興盛。除了神策軍之外,地方軍鎮也常常推薦角抵出色的兵卒,再加上角抵的確能夠強健身體,因此成為了軍隊當中最常見的娛樂活動之壹。晚唐的時候,長安的六軍宿衛往往是買得軍籍的城市遊民。整天無事可做,有些錢的,就吃吃喝喝再做些生意;身材健壯的,就整日玩些角抵之類的遊戲。這就是極端的情形了。

而在民間,角抵就更加流行,無論南北,都要在節慶的時候聚集比試角抵。中南壹帶的百姓,喜歡在大街上摔跤,四川人則是要到神社前面的平地上去比試,家家戶戶都出來觀看,密集得仿佛墻壁壹般,等到勝負決出,神社就出壹份彩頭獎給勝者,人們再把他擁上馬去,送走才罷。而且這樣的熱鬧活動壹直要從正月持續到五月,足足有壹個聯賽那麽長。由於角抵活動融入了傳統節日風俗中,當時壹些身在異鄉的人們,於節日之際難忘家鄉習俗,就玩相撲以解思鄉之情,如《酉陽雜俎》記載:“荊州百姓郝惟諒,性粗率,勇於私鬥。武宗會昌二年寒食日,與其徒遊於郊外,蹴鞠、角力。”唐代民間俗好角力的風尚在傳世繪畫藝術中也時有體現。敦煌藏經洞裏,藏有唐代幡畫相撲圖。畫中人物赤身裸腿,形象逼真,是當時風行此項活動的真實寫照。

在衣著方面,唐代相撲手下身穿的遠比前代狹窄得多,已經很難用“短褲”來指稱,應該說更類似於今天日本相撲手穿的“褲”(FUNDOSHI)。莫高窟藏經洞的唐代幡畫上的相撲圖真實描繪了這壹點。在唐代,相撲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在皇帝祭祀天地之前,壹般都要先看看相撲。“文宗將有事於南郊,祀前,本司進相撲之人。上曰:方清齋,豈合觀此事?左右曰:舊例也,已在外侍候。”後來相撲給日本人學了去,日本天皇也設了“相撲司”管理相撲,每年七月都要觀看相撲活動。

而在身材上,雖然沒有今天日本人這麽誇張,但相撲手還是個個身材肥碩,如果業余相撲手方槍槍去參加唐代的相撲,壹定可以贏得滿堂喝彩。那時候有壹本書叫作《角力記》,記載了各處的角抵名家,有趣的是大多是南方人,不在浙江就在揚州,那麽說當時南方人種未必在這方面有什麽劣勢。

相撲用語

明荷

力士升級為十兩就可以攜帶的裝身邊衣物的小型竹箱子。

明荷的大小為長度80cm、深度45cm、高度30cm

力士等級表

表示力士和載判員等級的壹覽表。

力紙

力士用水擦凈身體之後。為擦嘴邊而用的紙。

力水

力水裝在東面的赤房下和西面的白房下的手桶裏。被傳喚的東西兩隊的力士在土表(相撲摔跤場)上行個禮,做完準備體操之後,為凈潔身體讓前場獲勝的力士用雕有花樣的勺子沾在身上的水。

入場儀式

在正式比賽中,由橫綱、幕內和十兩實施的三種向神祈禱的儀式。

土表祭

在正式比賽前日,在土傅上進行的鎮地祭祀儀式。在土表的中央隔開線中間,埋入榧子的果實、洗米、栗子、海帶、幹魷魚、鹽等等。祈禱15天的比賽成功以及力士的安全。

同體

在土表圈上糾纏在壹起,由於同時摔倒,產生不好決定勝負的狀態。

在土表屋頂的四角裝飾著四種顏色的飾穗,以表示四季和守護土表的四神。

軍配

裁判員用於裁判的團扇。

發氣揚揚

裁判員為力士加油時的呼喚聲。

花道

力士在比賽前從自己的休息室從東西兩側走向土表(相撲摔跤場)所經過的專用通道。

板番付

板番付是告知登場比賽的力士名的牌子。在比賽之前,裁判員用相撲特有的字壹字壹字記入。在板番付上部寫有“入”的字形,表示觀眾滿座的願望。

呼叫員從比賽儀式開始到告知比賽情況等作用的拍子木。

顏觸言上

幕內力士及橫綱表演完入場儀式之後,由裁判員在土表上向觀眾宣布第二天的幕內比賽的儀式。

金星

平幕力士在推倒橫綱時領取的取勝星(獎金)。

清凈鹽

撒鹽是表示驅除土表上邪氣的意思。

股割

即兩腳全開,上半身貼近地面的練習姿勢。柔軟的腿和腰可以應付所有的動作,也可以防止激烈的相撲比賽。

水入

在勢均力敵、勝負難分的長時間比賽中,力士明顯地感到疲勞時比賽就被中止。此間力士們稍作調整,或者重新勒緊圍布,然後重新繼續比賽。

物言

審判員對裁判員的決定提出異議。

(月女)

插在會場周邊的長旗子。旗上寫著力士、部屋、裁判員的名字。

四股

鍛煉腿和腰的基本動作。左右兩腳分開,交替舉高,不由膝,腳尖開始踏地。

蹲踞

相撲的基本姿勢。在下蹲的狀態下,踮腳並使上身與地面垂直。

擦足

比賽時的基本動作。腳底不離地面行走。

立會

比賽開始瞬間,兩力士先吐氣,然後吸入八分氣後站著。

在土表(相撲摔跤場)裏,有圓周形的勝負表(內表)16、東西南北的德表4、登上土表的臺階(腳踏表)10、略小點的水桶表4,***有六種表全計66表。

手刀

在有獎比賽獲勝的力士按左、右、中的順序,用手做刀狀下撇的動作以示感謝之意,並拿走放在團扇上的。

高度為16米的敲的地方。從敲鼓臺上伸出2根竹竿,上面插有麻布和護身符。以示天下太平和五谷豐登,祈禱比賽順利。

日本的國技——相撲

日本的相撲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話時代。在“古事記”中的“讓國記”的神話裏有“比力氣”的記載。在出雲(在島根縣)的伊那佐(大社町稻佐)的小河邊,建禦雷神和建禦名方神互相手抓住手,進行摔跤,最後用相撲的方式解決了問題。另外在“日本書紀”中,有野見宿彌和當麻蹶速在天皇面前進行相撲比賽,野見宿彌戰勝了當麻蹶速的記載。這些都被認為是相撲的起源,但是這些都是神話傳說。根據“日本書紀”記載,在公元642年為了招待來自百濟的使者,讓宮廷衛兵表演了相撲。這是最初的有關相撲的文獻記錄。另外和歌山縣出土的估計是6世紀初的文物中有相撲的泥人,可以想象當時已經有了相撲。

口語“相撲”壹詞起源於日本古代的大和語言。當漢字由中國傳入日本以後,曾用上了“相撲”、“角力”、“角抵”等用來表示比力氣的漢字。“角抵”壹詞用到了明治中期,“角力”壹詞用到大正末期。此後統壹使用“相撲”壹詞,但是現在作為相撲界的俗稱,“角界”壹詞仍在被使用。

相撲還和農耕文化儀式緊密相連,到了724-749年左右,作為祈禱五谷豐收、風調雨順的農耕儀式,出現了祭神的相撲。後來發展為在皇宮中舉行的國家規模的年景預測占蔔的獨立儀式--相撲節。在階段確立了現在相撲的基礎。壹般平民對相撲產生了興趣,由此相撲成日本的傳統也是在這個時期。

1176年以後開始了武家政治時代。相撲作為武士們鍛練身心的武術也被大力推崇。而後結束了戰亂的幕府遷移到了江戶之後,相撲也變得大眾化。曾經為了建造和修建神社、佛閣而籌集資金的“勸進相撲”轉變為與寺院、神社捐款無關的娛樂活動而在民間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到了明治時期,隨著文明開化,政府實施了斷發廢刀令。但是相撲界卻例外,允許留發結。到了大正時期,壹直未能解決的東京、大阪兩個相撲協會的合並問題得到了解決。1926年7月兩個相撲協會解散,新成立了“財團法人——大日本相撲協會”(1957年去掉“大”字,改名為“日本相撲協會”),以後歷經多重變遷直到現在。

裁判員的服裝

裁判員穿用根據裁判規定的衣服、黑帽子等傳統的裁判員服裝。指揮用的團扇的種類、裝飾帶的顏色以及鞋的種類則由級別不同而異。

大銀杏

相撲傳統的造型美之壹是叫作“大銀杏”的力士的發結,十兩以上的力士有此資格梳留這種發結。由於打成發結的頭發的前面部分的形狀象銀杏的葉子而得此名。大銀杏既體現了傳統美,也能夠防止頭部受傷。

粗繩

橫綱登上土表時腰間所穿帶的白色的粗繩,是用柔軟的麻和木棉加上銅絲編織而成的。其長度約為4-5米,重為8公斤左右。編織粗繩的儀式叫“打粗繩”,由相同的練習場所的力士們壹起編織。編織粗繩的方法有:只有壹個圈的“雲龍型”和有兩個圈的“不知火型”兩種。

和服

在練習之後以及巡回演出地,不脫下圍布就套上浴衣,由於不在乎身上滿是汗水和泥砂,故將浴衣稱為“臟衣服”。

呼叫員的和服

呼叫員穿的印有贊助企業名的下擺收攏的和服裙褲,腳上穿厚底襪子。

呼叫員在呼叫時手裏拿著白色絲綢團扇。

土表(相撲摔跤場)

土表的直為4.55米、高度為0.54米的正方形。在土表(相樸摔跤場)裏,有圓周形有勝負表(內表)16、東西南北的德表4、圍在周圍的角表28、四角的上登表(外表)4、登上土表的臺階(腳踏表)10、略小點的水桶表4,***有六種表合計66表。建造土表(相撲摔跤場)是呼叫員的工作,由全員壹起出動建造。

  • 上一篇:玻璃的制造工藝是什麽
  • 下一篇:端午節海報psd格式-怎麽制作端午節的海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