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之旅 我在 伊拉克·巴格達
伊拉克的建築風格和伊朗有壹部分很接近。特別是什葉派清真寺,風格幾乎壹模壹樣。巴紮內的穹頂,和伊朗伊斯法罕的內部風格也十分接近。
相反,從建築風格、文化上、我感覺伊拉克和沙特的差別大於伊拉克和伊朗的差別。
即使伊拉克人也說阿拉伯語。我也認為阿拉伯世界應該分成兩部分。
第壹部分
海灣的阿拉伯國家:沙特、巴林、阿曼、卡塔爾、科威特、阿聯酋,這六國的文化屬於阿拉伯國家中最保守的,女性完全被隔離,本國人嚴禁飲酒。
風俗制度上屬於原教旨派的阿拉伯。
由於這些國家資源豐富,所以這種原始的生活方式沒有被外部力量撼動。
海灣國家是我至今見過最歧視女性的地區,比如沙特,縱使法律上已經廢除女性獨自外出的禁令,但是文化傳承上,大部分依然維持無法獨自外出的文化慣性,女性無法獨自外出這種壓力不僅出現在家庭內部,而且整個主流 社會 都對女性自主權產生壓制。
總而言之,就是最保守的地區——海灣國家
第二部分
除海灣外的阿拉伯國家:伊拉克,敘利亞、約旦、埃及、突尼斯、比利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埃及……
這部分非海灣的阿拉伯國家,總體而言,世俗化程度遠遠高於海灣國家。
甚至我的黎巴嫩朋友小英曾經說,我感覺黎巴嫩人和土耳其人的差異遠小於黎巴嫩人和沙特人的差異。
其實我們如果看這些世俗派國家第壹夫人的打扮,就可以看出,比較有名的是約旦國王的夫人、敘利亞巴沙爾夫人,摩洛哥國王的夫人,基本上和西方女性差異不大,即使他們平民穿著保守,但是至少公眾對世俗方式的接受度遠高於海灣國家。
總而言之,稍微開放壹些的阿拉伯國家——黎凡特+馬格裏布阿拉伯國家(非海灣阿拉伯國家)。
在巴格達老城區壹家書店,樓梯兩旁墻上掛滿了伊拉克的老照片。
我本身就對老照片很感興趣,因為老照片能夠回看 歷史 ,讓妳對這個國家的認識更加多維立體。
我們可以看到墻上掛著伊拉克最有名的壹個名人,英國籍伊拉克裔的女性設計師,她在世界各地設計了大量的優秀的建築作品,在國內我記得北京的soho大樓就是她設計的。
在照片墻上可以看到50年前的伊拉克,這個時代女性的風貌,打扮很開放,和現在在巴格達街頭的女性的打扮差異很大。其實我去了好多msl 國家,包括埃及、伊朗、黎巴嫩、土耳其這些國家,都曾經擁有過壹段極高世俗化的時期。但是神棍可以非常快速的控制權力,然後宗教化就迅速的重新開始。
伊拉克也是如此,曾經在薩達姆時期,教派沖突極少,什葉派和遜尼派時常有通婚的家庭。
但是到了伊戰後, 伊拉克的權力真空,讓這個“二選元制”的國家權力發生反方向傾斜,什葉派迅速掌權,並且把所有遜尼派力量全部踢除出去……
這種教派的對立,放之整個伊拉克陷入無休無止的教派沖突中。
總而言之,伊拉克兩個教派的矛盾在目前看來,是無法調和的。
而在教派沖突的過程中,伊朗和沙特又彼此在背後支持著自己那壹教派的勢力,這導致雙方教派的群體越發偏執地強調自身的教派屬性。這導致了無論什葉派也好,遜尼派也好都越來越宗教化(庫爾德人除外),關於與庫爾德人的問題我以後會詳細聊,這個民族很有意思。
在巴格達老城區看到很多餐館裏有各種老照片。於是我找了兩家不同的餐館。
第壹家商店可以看到從奧斯曼時期到二戰後,到薩達姆時期到現在……的照片。其中,還有壹張瑞士領導人訪問這家店的照片。
第二家店,也是有大量的奧斯曼時期到後來的照片。老板指著這壹排照片說,這些人的照片都是伊拉克按照年份排序下來的“皇帝”,其中還看到了薩達姆。
很多讀者問我,伊拉克人到底喜歡現在的政府還是薩達姆……讓我訪問壹下當地人的看法。
我肯定會秉持求真的精神,采訪不同派別的伊拉克人,我認為教派不同,觀點差異巨大。
我現在還沒開始跟當地人聊,但是我自己預想的看法是,伊拉克人對薩達姆的看法,有極大程度受教派影響,遜尼派普遍來說肯定是懷念薩達姆的。
但是什葉派在薩達姆時期受到極大的壓制,所以我認為什葉派對薩達姆和美國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不過,我還沒開始和真正的伊拉克人聊,這都是我預想的刻板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