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科普方式:
1、電影,在電影裏面進行壹定程度的科普,比如好萊塢近年的星際穿越、末日崩塌等,均在電影裏面進行了壹定的科普、和災難來臨時自救知識的宣傳。利用電影和明星的影響力擴大廣大人民群眾對科普的接觸面,這壹方式在我看來比目前大部分科普形式都要好。
2、網絡直播(制作視頻小短片),用壹些看似“目瞪口呆”的試驗進行科普,比如教妳如何在家制作個月球、如何讓快速鑒別妳食物中某種成份的含量等、街頭實驗等。流言終結者系列不就是壹種形式很好的科普嗎。
3、借用網絡輿論關鍵詞進行科普,這方面官媒好長時間以前就開始做了,不過就目前而言影響範圍不是那麽的大,只有重大活動或發現的時候才會跳出來進行壹番科普。
做好科普
首先,科普的核心是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中國科學院劉嘉麒院士認為,科學性是科普作品的靈魂。普及科學知識是科普活動的根本目的。但科普應該有多種形式。目前許多科技工作者還是只習慣科普講座、報告、演講,在創作科普圖書、制作科普視頻、指導公眾科學實驗等方面乏善可陳。
最近情況有了壹些改善,比如楊煥明院士著的《天生與人生——生殖與克隆》、周誌炎院士的《遠古的悸動》等科普圖書廣受稱贊,但國內的原創科普書籍還是比較少。在科普活動方面,中科院、科技部等單位也組織了“科學之夜”“公眾科學日”等活動,效果非常好。
它不是公眾簡單的聽、看,而是親自參與、互動、體驗,只有這樣才有趣。但我比較反對過度使用VR、AR、MR等開展科普活動,科學技術的直接參與和體驗非常必要,沒有必要過度借助虛擬的東西,否則會走向另壹個極端。
其次,科普的目的在於激發科學興趣。科學作品的關鍵目的在於激發公眾科學興趣。如果科普活動變成第二課堂,那就走偏了,失去了其真正的價值。所以,科普活動不能全部在校內展開,也不應該全由老師承擔,讓科學家、研究生、博士生等科研人員參與到科普活動中來,可能有其獨到之處。
愛科學,去科技館、科普基地是最好的方式。學科學,關鍵不是學書本,是要動手體驗,組裝、制作玩具等,讓公眾在動手制作的快樂中學習知識,效果遠勝於其他方式。
再次,科普要不斷創新傳播方式。做科學傳播、做科普也要精準,瞄準不同的目標人群、不同的年齡段,創作不同的作品。比如對少年兒童而言,可以開發研學旅遊。壹是讓孩子們經常走進科技館、研究所,接觸科技導師和科學家,更加了解科學這個職業。二是通過體驗式科普,邊學習、邊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