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石家莊的文化(景點、方言、飲食、手工藝、戲劇、特色建築等) 關於這些的資料,要最新的,謝謝

石家莊的文化(景點、方言、飲食、手工藝、戲劇、特色建築等) 關於這些的資料,要最新的,謝謝

我的主頁

帳號設置退出我的提問我的回答為我推薦的提問

窗體頂端

石家莊?文化?

石家莊市位於河北省的中南部,是河北省的省會,古時又稱為“石門”,總面積約為1.58萬平方公裏。石家莊市所在的地區,是人類文明開發較早,具有非常深厚文化底蘊的地區。1947年11月12日石家莊市成為了全國第壹個被***產黨所解放的大中型城市。在同年的12月26日,正式更名為石家莊市。現如今的石家莊已經發展成為壹個現代化的城市,在市區內隨處可見林立的高樓以及寬闊的街道,“民心河”更像玉帶壹樣環城繞市,沿河公園有20多個,像朵朵鮮花壹般把這座城市裝點的無比美麗。?

傳統戲劇

石家莊絲弦還曾有過弦腔、弦索腔、河西調、小鼓腔、羅羅腔、女兒腔等叫法,是河北省所獨有的古老劇種之壹,也是在全國罕見的地方戲曲聲腔劇種。石家莊絲弦主要流行於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晉中地區的東部等地,這種戲劇的起源目前無從考證,通常認為早期的絲弦戲是以元人小令以及明清俗曲為基礎發展演化而來。清朝初年的時候,絲弦戲已經普遍流行於河北大部地區,而且深受群眾的喜愛。石家莊絲弦作為燕趙文化的最突出代表,有著很強的創造性,在河北地方劇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素來就有“昆高絲亂不分家”和“壹昆二高三絲弦”之說。2006年5月20日,石家莊絲弦被列入了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音樂

常山戰鼓最早起源於石家莊正定,由於這裏是古時候常山郡的所在地而得名。?常山戰鼓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有雛型,發展到明朝時期最為盛行。正定隆興寺建於隋朝,其大佛石座上就刻有古人擊鼓的浮雕。在正定縣誌上有這樣的記載:“城市村墟,鑼鼓虛日”,“市井簫鼓喧鬧,鼓聲不絕、相塞於途”。由此可見,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也多雄壯戰鼓之聲”。常山戰鼓是由鼓、大鈸、中鈸、小鈸、小鑼等打擊樂器而組合演奏的壹種民間樂曲,其曲牌大多是由多個能單獨演奏的鑼鼓段子所串聯而成的壹種聯套曲體式的結構,並且主要用於廣場表演。常山戰鼓的套路多樣而且曲牌繁多,特別以東楊莊的戰鼓隊最有代表性。

傳統藝術

石家莊無極剪紙起源於清末民初時期,在無極當地很早的時候就有著每逢節日或是喜慶之日貼窗花的傳統風俗,其剪紙的藝術風格受到山西以及天津楊柳青年畫影響,逐漸發展形成了壹種獨特的剪紙藝術。無極剪紙主要用宣紙作材料,是壹種單色剪紙,主要工具為剪刀和刻刀,由於剪刀制作受工具和材料所限,因此多為刀刻而成。刀刻剪紙時需要特制的石蠟或者橡皮泥的底版,其制作工藝十分講究。後來由於時代的進步以及人們審美觀念的提高,無極剪紙不僅有黑白套色的,還有刻金彩襯的,十分鮮艷,再配以形態各異的藝術造型,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傳統文化

耿村民間文化是石家莊槁城市所獨有的壹種文化現象,這裏吸引了很多國內外專家學者考察訪問。這種傳統已經有很久的歷史,早在明朝朱元璋時代就曾有“北有京津,南有耿村”、“壹京二衛三耿村”的說法。由於耿村地處交通要道,南來北往的商人們把他們所知道的奇聞趣事講給這裏的村人,耿村人同樣會把自己的故事講給他們聽,就這樣逐漸形成了如今的耿村民間口頭文學。耿村由於故事數量繁多,講述人集中,因此被稱為“故事村”。這裏所傳承的故事內容涉及社會學、倫理學、歷史學、宗教學、哲學以及文學等多個方面,學術價值較高,並且已記錄和整理出耿村民間故事六千余萬字,編印成內部科研卷本《耿村民間故事集》5部,耿村民間故事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加以保護。

石家莊市所轄區域,是人類文明開發較早、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地區。市區白佛口文化遺址是目前全市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平原地區人類遺址,距今約6000—7000年;新樂古代遺址“伏羲臺”證明了60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曾活動於此地;戰國中山國文化,是石家莊歷史文化脈絡中的重要壹環,也是繼槁城臺西商文化之後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文化。?

兵器文化

兩漢時期,石家莊西部的太行山區壹直是制造兵器、鎧甲和生產工具的重要冶金基地之壹,“冶河”因此而得名;漢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道教復興並走向鼎盛的時期,恒、趙二州的宗教文化在中國宗教史上也留下了絢麗篇章。趙州柏林寺,相傳創建於東漢,是河北最古老的佛教寺院;石家莊隋唐文化中最為光輝的歷史成就是趙州安濟橋,它是世界公認的大型敞肩式石拱橋的鼻祖,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被聯合國確認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隋唐時期石家莊籍的文化名人有魏征和李吉甫;北宋時期,富弼、韓琦、歐陽修、沈括、蘇軾等名宦賢宦先後奉使河北,都在真定府(今正定)留下足跡,促進了這壹地區經濟、文化的繁榮。?

建築藝術

金元時期石家莊建築藝術成就的代表作是井陘蒼巖山福慶寺橋樓殿,橋與殿渾然壹體,淩空飛架於千丈深澗之間,狀如飛虹,設計形式奇巧,建築雄偉險峻,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技術和美學造詣。在藝術創作領域,著名的有上京毗盧寺壁畫。這些壁畫繼承並發展了中國古代壁畫的傳統技法,在構圖、線描、用色和人物造型等方面都達到很高的水平。此時的自然科學成果也非常豐碩。著名數學家、學者李冶在數學天元學術方面的研究,對中國的初等代數起到了奠基作用,標誌著13世紀世界數學的最高成就。?檢舉|

石家莊轄區內的民俗文化屬於中原文化類型,在世界上屬於黃河農耕文化為基礎的東方文化類型。它與荊楚、吳越文化相比較,在內涵上具有鮮明的中國北方特色: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兼有道家、佛家和北方農民中間自生的地方文化,幾者長期***生***存。當今風俗中,含有夏朝時就已經產生的民本主義,秦朝以來不斷強化的農本思想(重農輕商思想),忠孝節義觀念,善惡觀念,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崇文尚武精神;也有十九世紀以來,被逐漸強化的民族革命精神和建國以來的社會主義、***產主義新觀念。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以來,自然又多了壹些市場經濟觀念。作為壹種文化生態,其存在是客觀的,但有些已經與時代脫節了,比如重農輕商思想,封建忠君觀念等。

民間飲食文化

石家莊壹帶的飲食文化是豐富多彩的,但主要是面食文化和酒文化。

面食方面

東北有三大寶,保定有三大寶,石家莊也有三大寶。有的說,石家莊三大寶是修鞋、燒餅、烤山藥(紅薯),也有的說是燒餅、扒糕、烤山藥。燒餅主要是長方形鋼爐白面燒餅,在晉州、深澤壹帶也有圓形鍋烙燒餅。在趙縣有壹種歷史悠久的驢油小燒餅。這都是人民群眾很喜歡的烤烙面食。扒糕則是蕎麥面為主要原料做成的糕狀食品,切碎拌蒜可涼食。烤山藥,則是未經加工的烤制食品,在石家莊壹帶也已經歷史悠久。

白面饃饃是民間最普通的食品。它由巧婦做成小豬、小羊、小牛、小狗、小猴、小雞、小鴨以及小刺猬、蓮花等各種形狀,可以做為民間供品、觀賞品,也可食用。有的用木頭刻成饅頭模,用它做成的饃饃就會有各種圖案,也很受大人孩子喜愛。各種饃饃,還可以在結婚、喪葬禮儀中亮相。

槁城宮面已經很有影響。面條、烙餅、油條(炸麻糖)等食品也是民間極為常見的。其中,槁城耿村的麻糖、饸饹、油酥餅是很有影響的。每逢集日,它們是趕集人的主要食物。有的去耿村趕集,就是為了去解壹解饞。

酒文化

石家莊壹帶,在商代時就有了酒的釀造。平山縣三汲鄉中山國遺址出土的酒就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現在,石家莊市有自己的酒廠,槁城、無極、晉州、元氏等仍有燒酒的習俗,而且有宮酒、耿王酒、龍圖醉、魏征酒、宋曹大曲等較有特點和影響的品種。在無極,現在仍有200多個民間家庭經營燒鍋。魏征酒,是晉州人根據魏征傳說造成的白酒。宮酒和耿王酒,是槁城人和耿村人根據耿村關於清代乾隆的傳說、元末明初耿王試造的白酒新品種。宮酒已經打開市場,銷路尚好。欒城縣自古就有羊羔酒,現在仍在釀造銷售。

飲酒之風自古有之,今天在各縣市仍普遍存在,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比古時更盛。壹是企業界在業務往來中酒席不斷,二是民間婚喪嫁娶、歲時節令中擺酒很多,三是鄉鎮和村幹部之間吃飯飲酒也很多。在我市城鄉,幾乎家家戶戶都存有壹些白酒、啤酒和色酒。現在人們生活水平高了,各種招待服務設施也多了,酒品成為日常生活中送往迎來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在人們的心理上,稍有壹個場合,如果沒有酒則會顯得有些寒酸。

除此之外,還有鍋貼餅子、大鍋菜和飲茶習俗等。過去曾經認為十分粗俗的飲食,現在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中高檔飯店的必備之品。作為壹種飲食傳統,粗糧細做,受到了現代人歡迎,可以讓人壹飽口福。南北大菜,現在已經在市區和各縣城屢見不鮮,但真正在人們心目中有根基的還是地方風俗飲食。

民間服飾文化

穿著打扮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區會有不同的服飾出現,有時會形成壹股社會風尚。我們這壹帶的服飾文化,主要是女性服飾和兒童服飾值得介紹。

女性服裝

早在清末民初,婦女穿扮主要是受滿族影響的旗袍、褲褂和三寸金蓮小鞋。但在農村,穿旗袍的壹直很少,因為生產勞動極不方便。後來演變為較為肥大的褲褂,多為大紅大綠和藍黑色,根據年齡不同而有所變化。皆有頭飾,多為簪、卡和纂網,未出嫁時和結婚時要戴絹花、絨花等。後漸漸略去,或被新的簡潔頭飾所取代。“文革”以來曾時興綠軍裝,青年女子也不愛紅裝愛武裝。八十年代以來,服裝市場化程度已經很高,各種面料、款式服裝每年都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男人在民國以後流行過中山服,現在整個中國普遍流行西服、夾克,而且長盛不衰,這是中國服裝的壹場革命。穿用西服或在西服基礎上進行款式改革已經是市場化的商業現象。九十年代以來,女性衣飾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是喜新厭舊、常換常新,追求個性,追求時尚,追求簡潔,不再本色化,穿牛仔裝已經很習慣,秋冬穿裙的也在增多。男人的服裝相對變化較慢,很多中老年人的穿扮仍然是三年壹貫制,甚至是十年壹貫制。

兒童服裝

大概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孩子的衣服、裝飾進行過絞盡腦汁的研究和探索,成為服飾文化的重要內容和過程。我們這壹帶的兒童服裝,在清末民初是滿族化的,主要是小袍子、小帽殼,同時也出現過很多具有地方特點的傳統樣式。壹是嬰兒過滿月或百日,親戚長輩要為孩子掛長命鎖。有的是銅制品,刻有龍鳳虎獅等吉祥圖案,大量的是用銅錢和彩線編成長串為長命鎖,現在有的用鎳幣編織而成。二是鳳頭虎尾帽,繡制極為精美,成為母親和奶奶針線手藝的壹大展示。三是頸上袼拉、胸前護巾,用以防止孩子吃飯弄臟衣裳,其繡制也比較精美,多有各種花鳥圖案。四是紅兜肚,壹般都要繡有蛇、蠍等“五毒”動物形象,相傳以此解除五毒,使孩子能夠健康成長。五是虎頭鞋,現在仍然可見。現在服裝商品化了,許多兒童服飾有了更多的款式,但部分農村和市民仍然用很傳統的服飾打扮自己的孩子,也很有文化味道。

歲時節令文化

春節(過大年),是最為隆重的敬神祭祖、闔家團圓之日。我市廣大農村仍然要寫春聯、貼神像、燒香上供,燃放鞭炮。要敬天地眾神,包括宅神(土地神?)、門神、路神、財神。連拖拉機、汽車上也要貼上紅帖,寫有“壹路平安”或“日行萬裏”,並且放上香爐,按時燒香發紙,以求平安、發財。祖宗祠堂、各個廟宇都要去上香、禱告。有的家庭設有祖宗牌位,有的要去上墳,為祖宗過年。

破五,也是壹種傳統習俗。正月初五這壹天,壹般不串門不飲酒,而是早起放鞭炮,還要象征性地下地幹活。民間稱之為恨窮日。在正定、鹿泉和市區內,普遍認為初五串門會給人家帶去窮氣,所以普遍在家呆著,或者上街逛商場。

在槁城、正定壹帶,過初十都要吃餃子,說是老鼠節。意在安慰老鼠,但不能串門,說是防止帶去老鼠。因為民間認為,連老鼠都沒有的地方,就是最貧窮的地方,再說老鼠也是生靈。在晉州、辛集壹帶則是過十二,也說是為老鼠娶媳婦。有的過初十說是為石頭過節,反映了壹種石頭崇拜。

正月十五元宵節,也是道家的上元節。這是過年的又壹個高潮。這天又要大放鞭炮,也要燒香化紙,祭送神靈上天回宮。在縣城或壹些村鎮,晚上則是燈會。

正月二十五日填倉節,這壹天正定人要吃小米幹飯,喝雜面湯,曾經有“填倉填倉,小米雜面湯”的說法。現在有的吃餃子,有的吃面條,但都放些鞭炮,表示“崩囤”,象征壹年大豐收。在市區,這壹天早晨的鞭炮也很多。

  • 上一篇:痔瘡手術後要多走動嗎
  • 下一篇:科技讓生活更美好優秀作文素材7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