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架林區位於湖北西部邊陲,是湖北長江和漢江的分水嶺。東與湖北保康縣接壤,西與重慶市巫山縣毗鄰,南依興山、巴東而瀕三峽,北倚房縣、竹山且近武當,總面積3253平方千米。
神農架因華夏始祖之壹神農氏在此架木為梯,采嘗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穡,故名。
遠古時期,神農架林區還是壹片汪洋大海,經燕山和喜馬拉雅運動逐漸提升成為多級陸地,並形成了神農架群和馬槽園群等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地層。
神農架區內山體高大,由西南向東北逐漸降低。神農架平均海拔1700米。山峰多在1500米以上,其中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最高峰神農頂海拔3105.米,成為華中第壹峰,神農架因此有“華中屋脊”之稱。
山腳盛夏山頂春,山麓艷秋山頂冰,
赤橙黃綠看不夠,春夏秋冬最難分。
這是神農架林區氣候的真實寫照。這裏蒼勁挺拔的冷杉、古樸郁香的巖柏、雍容華貴的桫欏、風度翩翩的珙桐、獨占壹方的鐵堅杉,枝繁葉茂,遮天蔽日;金絲猴、白熊、蘇門羚、大鯢以及白鸛、白鶴、金雕等走獸飛禽出沒草叢,翔天林間。壹切是那樣地和諧寧靜,自在安詳。
在神農架古老的謎壹樣的山林裏,積澱著古老的謎壹樣的文化。獨具魅力的神農架文化像壹樽陳年老酒,香飄萬裏,沁人心脾,令人心往神馳。
神農架文化具有區別於其他地區文化的顯著特點:這就是古老的山林特色。既保留了明顯的原始古老文化的痕跡,又具有濃厚的山林地域風貌。其區域文化特色被視為亞洲少見的山地文化圈——高山原生態文化群落帶。
神農架人文歷史久遠,早在20多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活動。神農架據傳是華夏始祖、神農炎帝在此搭架采藥、療民疾病的地方。他在此“架木為梯,以助攀援”,“架木為屋,以避風雨”,最後“架木為壇,跨鶴升天”。
神農炎帝是華夏文明開創者之壹,後人將其豐功偉績列陳有:馴牛以耕,焦尾五弦,積麻衣革,陶石木具,首創農耕,搭架采藥,日中為市,穿井灌溉。
秦漢時期以來,神農架地區分屬歷朝歷代鄰近州郡縣管轄,僅三國至隋代初期設綏陽縣,清代隸屬湖北鄖陽府房縣及宜昌府興山縣。由於這裏谷深林密,交通不便,歷來為兵家屯守之地。
唐中宗被貶為廬陵王後,命神農架山脈為“皇界”。清代順治、康熙及嘉慶年間,義軍劉體純部及白蓮教軍先後在此屯守11年之久。
神農架文化遺存眾似繁星,民俗鄉風淳厚質樸。陽日古剎凈蓮寺、九沖佛影天觀廟傳承佛教衣缽;川鄂古鹽道依稀再現南方絲綢之路的繁榮;民間習俗多保持著固有的淳樸和濃厚的鄉土氣息;獨具特色的刺繡便是神農架的壹朵充滿活力的藝術之花。
神農架民歌的演唱形式、音樂色彩和語言藝術十分古老和豐富。許多民歌珍品歷傳不衰,成為神農架人文化生活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閃耀著古楚文化的燦爛光輝。
薅草歌聲情並茂,明快悠揚;婚禮歌膾炙人口,趣味盎然;喪禮歌音色古樸,粗獷蒼涼;民間小調抒情狀物,盛情真摯。
在神農架地區發現的《黑暗傳》,被稱為“漢族首部創世史詩”,長達3000行的《黑暗傳》手抄本,以七字壹句的民歌形式敘述了史前至明代的重大歷史事件。
分為四大部分:天地起源,盤古開天,洪水泡天和再造人類,三皇五帝出現。
這部史詩從明清時期開始流傳。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世界形成、人類起源的歷程,融匯了混沌、浪蕩子、盤古、女媧、伏羲、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等許多歷史神話人物事件,並且與我國現存史書記載的有關內容不盡相同,顯得十分珍貴;它作為遠古文化的“活化石”,對於研究我國古代神話、歷史、考古、文藝、宗教、民俗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神農架民風古樸,民俗奇特。在壹些農家的大門上,常掛著壹幅青面獠牙、面目兇惡的木雕臉譜,謂之“吞口”。在南部山鄉,熱情的主人往往以酒待客,謂之“喝冷酒”;北部山鄉則有壹整套待客的酒規。
神農架的“野人”傳說,透著神秘的文化色彩,對此史書有記載,《山海經·海內南經》、屈原的《山鬼》、明代《本草綱目》、清代神農架周邊的房縣、興山等縣縣誌都有關於“野人”的記載。
《本草綱目》上記載:“南康有神曰‘山都’,形如人,長丈余,黑色,赤目黃發,深山樹中做窠……”描述的就是“野人”。
在民間也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在秦始皇下令修萬裏長城時,有幾個不堪苦役的民夫逃到神農架的深山老林最終變成了“野人”。
神農架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背景***同構成了神農架絢麗多彩的畫卷,雋秀如屏的群峰,茫茫蒼蒼的林海,完好的原始生態系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宜人的氣候。神農架的文化生態與其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態壹樣包含著巨大的價值,具有長期恒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