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神木縣的文化

神木縣的文化

鑼鼓

鑼、鼓、鐃鈸、小釵、銅鉸、鑼等打擊器樂的合奏。分開場鑼鼓、過場鑼鼓、秧歌鑼鼓三類。

嗩吶

嗩吶亦稱“喇叭”,是神木縣流傳很廣的吹奏樂器,分東西兩個流派。黃河以西至窟野河川壹帶由晉西北傳入的嗩吶為東派,音色圓潤、娓婉,能演奏晉劇戲曲。禿尾河以東山區流行的則是正宗陜北嗩吶,稱為西派吶較大而長(桿長約40多公分)。音調高亢宏亮,宜吹奏陜北民歌及牌曲。 擡燈官

又稱獨龍杠,是由明朝初期流傳下來的壹種舞蹈兼燈彩藝術,每年元霄節晚上都有燈官爺查看燈火的表演。相傳燈官爺是皇封的七十二品半煙熏侯,扮演者需穿官服騎在兩米高的獨龍木架上,由數名扮為差役者擡著,在鑼鼓開道彩燈簇擁下,隨鼓點顫悠前進。後來木架化減為壹根5~7米長的獨杠,燈官騎在上面口中念念有詞(多為彩燈名目和吉慶的順口溜),做著許多滑稽驚險的動作。

霸王鞭

壹種手執響鞭在樂器伴奏下舞蹈的技藝。有單人、雙人、4人、多人舞等形式;動作有立打、坐打、滾身打等套數。道具響鞭乃用壹長竹竿或木棍,每隔約20公分處挖孔,釘人銅錢2~3枚、可上下活動而發出聲響。表渲者舞蹈時手執雙鞭或單鞭在本人身上和地下旋擊旋舞,發出沙沙響聲,所以又叫“渾身響”。霸王鞭舞姿矯健優美,給人以輕快活潑之感,主要流行於中雞、孫家岔等北部鄉鎮。其中劉虎子、張金奎等藝人的表演很受群眾的喜愛。

秧歌舞

壹種集體舞蹈,由鑼鼓、嗩吶伴奏。壹般由30~40人組成,以扭、擺、甩、唱及變換隊形引人入勝。建國前演員皆由男人充任,裝扮成群眾熟悉的戲劇人物和神話人物,在傘頭的帶領下扭擺演唱。隊形有《雙葫蘆》、《九曲圖》、《回旋陣》、《麻花辮》、《遍地星》等名稱。每至春節、元宵,城鄉各地大都鬧秧歌(亦稱“鬧紅火”),排門子拜年。建國後男女都扭秧歌(秧歌隊男女各半)。多扮工農兵學商形象。春節、元霄、國慶、新年及大型歡迎、歡送場面,常用秧歌助興。 繪畫

民間繪畫多見於廟宇墻壁和家戶炕圍,山水、花卉、飛禽走獸、人物故事都是其表現內容。畫技工筆為主,也有工筆、寫意兼具者,其中炕圍畫別具壹格。

雕刻

神木縣雕刻藝術歷史悠久,壹般采取展開式構圖法,裝飾性強,易見於古建築如廟宇、府第、富戶宅院的附屬結構上。有石雕、磚雕,泥瓦雕和木刻。保留下來的有:二郎山的石刻“九龍壁”,古房屋上的花卉屋脊、飛檐挑頭、人物照壁等泥瓦、磚雕,佛龕、暖閣、門窗上的木刻等。

剪紙

俗稱“窗花”,是神木縣城鄉婦女普遍時尚的傳統技藝,而以縣城為盛。每逢春節將臨,婦女們都忙於剪窗花,在春節前貼在窗格內供人觀賞。窗花壹般用有光的彩色紙剜剪,以熏樣留傳,取材十分廣泛,有人物、動物、瓜果蔬菜、翎毛花卉,還有仿古器皿、邊角圖案等。 神木縣民歌歷史悠久、題材廣泛、旋律優美,狙獷純樸,遊流行十分普遍。由於多系群眾口頭創作,句式變化不定,常常即興高歌,信口成詞,又稱信天遊,分酒曲、號子、山歌等類。

酒曲

縣民自古就有在親朋聚會或喜慶酒宴上唱歌敬酒的習俗,酒曲極為盛行。從歌詞內容來看,酒曲可分敬酒曲和對酒歌兩種。以尊敬、頌揚、祝福為內容,並以“唱起來”或“壹清幹”、“底盅清”等結尾的屬敬酒曲。此種酒曲於敬重中帶指令性、被敬者必須滿飲。對酒歌則是雙方以問答對唱賭酒的歌,內容不限,且允許“見景起曲”出奇制勝,因此只有博聞敏捷者方能免於罰酒。

山歌

為本地民歌主體,分爬山調、小調。爬山調音域寬廣,適宜表達相愛、相思和感激之情,多出自男性之口。小調(又名小曲或山曲)結構勻稱、敘事為主,音韻娓婉動聽,細膩流暢,流行於婦女之中。傳統山歌主要表現男女愛情,流傳至今的有《走太原》、《跳粉墻》等。

  • 上一篇:石雕麒麟有什麽文化含義
  • 下一篇:科學母乳餵養與傳統母乳餵養觀念有哪些不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