筅堂(掃房)。福州地區在春節前的“臘月十五”後,就開始打掃屋宇房舍了,福州人稱之為“筅堂”的習俗。
尾牙。“尾牙”是壹年中最後壹個最亮的月牙,是|商家|特有的節日。這壹天,商家要設宴款待辛苦了壹年的員工,向他們表示感謝,並向學徒們發“鞋價”。單位發“年貨”此俗至今仍延續,特別是臺灣地區。
祭竈。臘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為“祭竈”,也是福州祭祀竈神的節日。福州祭竈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臘月二十三日祭竈,百姓二十四日祭竈,水上人家二十五日祭竈。“祭竈”要供竈糖、竈餅,按傳統,竈糖竈餅是外公外婆送的。有幾個外甥就送幾包,還要加“花面殼”。
分年。祭竈後,春節便拉開了帷幕,廿五日後開始蒸年糕,置辦年貨,備雞、鴨、魚、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謂之“分年”。
送年。親友間互贈年禮,曰“送年”,節日氣氛日濃。女兒女婿向嶽父母送年禮,謂之“送年”。
特別在女兒出嫁頭壹年,臨近春節年關,女兒女婿要向娘家送年禮,出嫁的女兒要與女婿壹齊,向父母送年禮,其中有壹床“糖裸”(年糕),壹雙“草魚”或“鰱魚”,壹只“骹柄”(豬蹄),壹只紅雞角(公雞)及福桔等,表示女兒女婿孝順父母,感謝養育之恩,祝願老人健康長壽。“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大池魚”“草魚”或“鰱魚”寓意“年年有余”,“福桔”吉祥如意。父母收年禮後,回送給外甥竈糖竈餅,花面殼紙做的面具等,富含民間親情。現在多以現金以示孝敬。
做歲(除夕)。即農歷十二月最後壹晚,福州俗稱“三十暝晡”(大年卅日、小年廿九日),春節正式開始。是夜,紅燭高燒,合家歡樂,***飲晚宴,謂之做歲。既年夜飯,圍爐團坐,通宵不寐,謂之“守歲”。再拂廳與堂,燃紅鞭炮,煮隔年飯。“隔年飯”以木制蒸飯甑裝盛,圍插朱筷十雙,貼紅紙,紮紅繩,撒“五子”(紅棗、花生、瓜子、桂圓子、栗子),擺於廳堂案桌。家中門戶、箱籠家具、貴重器皿,皆覆“金銀紙箔”,象征金銀財寶多到溢出,象征明年發大財。三十暝晡壹般要洗澡,因為初壹要少做事,也不能洗澡。
舊時,三十暝晡是債主討債的日子,故稱年關。舊時欠債不能過年。家住城外的債戶跑到後洲尚書廟,家住城內的則跑到城隍廟看戲躲債。
初壹。早上要放鞭炮,然後祈年、飲屠蘇(壹種藥酒)、序拜(即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則給以壓歲錢或糖果、桔子。有的人家還要卻葷食(吃素)。早餐大多吃太平面(線面加倆蛋),以象征壹年太平。這天不煮新飯,吃昨晚做好的“隔年飯”。人們見面要互道“恭喜發財,合家平安”等語。這天忌掃地倒垃圾、掃地、洗澡、用刀具、講晦氣話,壹般也不吃稀飯,不出遠門,晚上要早睡,俗稱“鬥夜燈”,比誰睡得早。
清人吳繼筠《福州歲時竹枝詞》:“簇新衣服趨人前,禮數謙謙喜連連;路上相逢***作揖,發財恭喜賀新年。”
初二。福州俗稱“女婿日”,是女兒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並在女方家裏吃飯。
初三。親族鄰裏間互相拜年。
初四。開假日,迎接竈君回鑾視事,也稱“接神日”,店鋪都在這天放鞭炮,開門迎業。
初五。入學日,舊時入學弟子在這壹天拜見老師,稱“上齋門”。
初七。人日,福州俗稱“人補命”,民間要取七種菜做羹,叫“七寶羹”,晚上要***食年糕,煮太平面,以表延年益壽。
送燈。初七送燈日以後,大街小巷都能見到親家舅扛著甘蔗,蔗上掛著花燈,往姐姐婆家送燈的情景。福州地區壹般從正月初十至元宵節都進行與花燈有關的活動。做父母的把花燈送給出嫁的女兒。花燈由小舅子送去,所以稱“親家舅送燈”。春節親家舅(小舅子)送燈,在福州城鄉十分流行。送燈即送“丁”方言,外婆給外甥送燈,就是祝福女兒生子添丁。人丁興旺。娘家給婆家送燈,大多由親家舅(小舅子)送。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壹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壹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個贊或者在線咨詢(僅供娛樂):/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