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俗文學學會副會長段寶林曾說,如果我們國家每個縣有壹個孟門,我們的民族民俗文化保護就完全了。
大禹文化、黃河文化、佛道文化均為黃河古鎮孟門的民俗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孟門的年俗文化不斷發展、完善,形成獨特的區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孟門也是傘頭秧歌之鄉:孟門的傘頭秧歌歷史悠久,臨縣秧歌、陜北秧歌便是由當時晉西與陜北的中心孟門(古代定胡郡、孟門縣的治所在今孟門)輻射開來而流行壹時,進而各成壹體的。
過年鬧秧歌是孟門群眾的傳統習慣,在當地人的傳統觀念中,鬧秧歌是豐收富裕的展示,和睦興旺的象征,太平吉祥的保證。所以人們又把鬧秧歌叫做“鬧太平”、“鬧平安”。每年正月裏,村民們自願組織起秧歌隊,男女老少幾乎人人參與,可以說是處處鑼鼓響,遍地秧歌聲,人們載歌載舞盡情地表露內心的喜悅。
孟門是黃河流域農耕文化最早的發祥地之壹,原生態文化極其豐富。《柳林縣誌》載,孟門栽桑養蠶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有河灘地千余畝,遍植桑棗。紡織品行銷黃河兩岸,西通“絲綢之路”。
前後馮家溝原生態俗文化最使人感到珍貴。在那裏,人們還保留了今天在其他地方久已消失的原生態傳統生產、生活方式。人們還用碾盤碾谷,磨盤磨面。至於造紙,則襲用古代的方式、方法,從剝下桑皮、經籠蒸、深漚、棰搗、入池,到造漿,再抄成紙上墻曬幹,制成祭祀用的孟門桑皮紙。二十多道工序幾乎無壹不是傳統的方法。時間在這裏好像倒退了千余年,人們仿佛都回到了蔡倫造紙的時代。
孟門鎮上最為熱鬧有趣的年俗活動要數“轉九曲黃河陣”了。“轉九曲”又稱“九曲會”,也叫“燈遊會”。是黃河流域元宵節前後的歲時民眾活動。入夜,在火爐的照耀下,人們手持香火,在鑼鼓、嗩吶的吹打聲中,由傘頭秧歌隊率領,走進傳說為姜子牙傳下來的“九曲黃河陣”,據說只要能順利從陣中走出來,來年就能轉大運。所謂“九曲黃河陣”,是以365根竹竿栽插在廣場上,暗喻壹年的365天,用繩索相連,構成曲折、通斷相間的固定通道,並在四周設定東、西、南、北等九個出口,號稱九門連環。好看的是在每根竹竿的竿頂,都裝有壹盞小花燈,在轉九曲的隊伍裏,壹會兒跟著走,壹會兒停下來等前邊的人走動,人們看著九曲陣裏燈火明滅,暗自許下來年轉運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