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構造市場經濟主體,促進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特別是當前,在確保國民經濟適度增長、緩解就業壓力、實現科教興國、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此,正確指導國有小企業改革,大力扶持各類中小企業發展,已成為當前壹項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
----(壹)中小企業的基本情況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五大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強。
----1.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國工商註冊登記的中小企業占全部註冊企業總數的99%。中小企業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實現利稅分別占總量的60%、57%和40%;流通領域中小企業占全國零售網點的90%以上。中小企業大約提供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近年來的出口總額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業提供的。
----2.中小企業已成為拉動經濟的新增長點,在90年代以來的經濟快速增長中,工業新增產值的76.7%來自中小企業。1998年全國工業企業中,小型企業銷售額增長率和工商稅收增長率分別為10.27%和11.64%,均高於大中型企業。同年,私營中小企業戶數同比上升25.10%,註冊資本同比增長40.04%;總產值同比增長49.22%;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1.29%;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64.95%。
----3.中小企業是緩解就業壓力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中小企業創業及管理成本低,市場的應變能力強,就業彈性高,具有大企業無可比擬的優勢。1978~1996年,從農村轉移出的2.3億勞動力絕大多數在中小企業特別是鄉鎮中就業。全國工業就業職工1.5億中,有1.1億人分布在中小企業,約占總數的73%。特別是在近年來經濟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組力度加大,國有、集體企業下崗職工增加,新增就業人口居高不下,農村富余勞動力繼續向城市轉移,以及政府機關精減人員就業壓力很大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業吸納就業再就業的“蓄水池”作用更加明顯。據統計,1998年國有企業下崗職工610萬人,有418萬在非國有企業中再就業,占國企下崗職工總數的68.5%。由於中小企業是社會就業的主要場所,是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穩定了中小企業就是穩定了社會就業,穩定了地方財政基礎,從而全社會的穩定就有了物質保障。
----4.科技型中小企業蓬勃發展,是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近年來,科技型中小企業悄然興起並迅速發展,成為技術進步中最活躍的創新主體。截至1998年底,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已逾7萬戶,占全國中小企業總數的15.22%;全年技工貿總收入超過6000億元,占同口徑銷售收入總數的16.57%,1998年與1992年相比,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工貿總收入、利潤總額、上繳稅金、出口創匯等分別增長了20倍、15倍、23倍和50倍。
----5.中小企業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微觀基礎,是深化改革的主要推動力量。中小企業大多數從事第三產業,貼近市場,貼近用戶,活躍在市場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和市場體制的微觀基礎。
----相對大企業而言,中小企業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社會震蕩小、新機制引入快。因此,在改革進程中,中小企業往往是試驗區,是突破口,是馬前卒。中小企業的各項改革成果,為大企業的改革實踐提供了有益經驗,也為創造多種經濟成份***同發展的大好局面作出了貢獻。
----(二)中小企業的主要特點和當前的工作重點
----1、投資主體和所有制結構多元,非國有企業為主體,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工作要以發展為重點。中小企業特別是非國有企業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還積極投身國有企業的改革和調整,使改革前單壹所有制結構狀況有了根本性改變。以工業企業為例,在獨立核算的中小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的戶數、資產總額和工業總產值僅占總數的14.85%、38.5%和22.8%,即85%的中小企業均是非國有企業。另據調查,目前國有小企業改制面已近80%,余下 20%大都是救不活、賣不掉、破不了的極度困難企業。應當說,中小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同樣重要。但改革對象主要是國有小企業;而發展則要涵蓋城鄉各類所有制中小企業。因此,無論從中小企業的主體構成 還是改革進程而言,當前,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應是中小企業工作的重點。
----2.勞動密集度高,兩極分化突出,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發展重在“二次創業”。中小企業生存並發展於勞動密集型企業,就業容量和就業投資彈性均明顯高於大企業。據統計,目前中國大、中、型企業的資金有機構成之比分別為1.83?1.23?1;資金就為率之比為0.48?0.66?1,即中小企業比大企業單位資金安置勞動人數要高,有的要高出壹倍,正因為如此,在前10年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所以沒有出現嚴重的社會就業問題,中小企業功不可沒。但是,今天的市場背景變了,“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總量需求不足與結構性供應不足***生,使中小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勞動密集型帶來的就業優勢將變為競爭劣勢。企業兩級分化,中小企業將首當其沖。為此,提高中小企業的有機構成和科技含量,實現“二次創業”是當前中小企業發展中的重中之重。
----3.發展不平衡,優勢地區集中,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推進要區別特點,先易後難,以點帶面。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中小企業分布與發展水平極不平衡。據有關數據,按照經濟地帶劃分,中小企業數量東部、中部各占全國總量的42%,西部占15%;而相應的工業總產值東部占66%、中部占 26%、西部僅占8%。這表明,在企業規模上,東部中小企業的平均產值規模大於中部和西部,大約是中部的2.5倍、西部的8倍。實踐也表明,選擇東部中小企業作業重點試區,就為試點的成功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中小企業還可劃分四大區,即東北地區、長江中下遊地區、中西部地區和廣東、福建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東北地區老工業城市居多,中小企業的所有制結構和產業結構都很重,應主要解決國有中小企業規範改制和與大型企業專業化分工及配套問題;長江中下遊地區是中小企業的汪洋大海,江蘇以鄉鎮企業為主,浙江以私營個體聞名,工作重點是規範引導、扶持發展;中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中小企業欠發達,推進第三產業和科技環保型中小企業發展是重點;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小企業區位優勢明顯,可借助“老鄉”、“老外”發展中小企業的“兩岸三地大中華圈”。
----此外,地方企業為主體,決定了中小企業的支撐層面在地方;中小企業自身基礎薄弱,決定了其要麽成為大企業的搖藍(即小巨人);要麽成為大企業的夥伴。
----綜上所述,促進我國中小企業改革與發展要註意調整好五大關系;壹是改革與發展的關系;二是吸納勞動力與科技含量的關系;三是點與面的關系;四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五是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關系。處理好上述關系,把握好重點才能在中小企業的改革與發展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前主要問題
----近年來中小企業發展雖然取得了壹定成效, 但也面臨壹些困難和問題。
----(壹)體制不順,“六龍治水”。目前,中小企業依然按照所有制、部門及區域分屬於不同部門。由於政出多門、職能交叉、多頭管理,致使口徑不壹、管理分散,使地方和企業無所適從。在項目審批、產品鑒定、職稱評定等方面職責不清、多方插手、重復收費,“三亂”現象極為突出。加之社會中介服務體制尚不健全,也造成中小企業特別是個私企業在產品開發、市場定位、資金投向等方面存在較大的盲目性。辦理商務出國環節多、效率低,往往使中小企業坐失商機。
----(二)政策不公,市場無序。近年出臺的政策多是按照企業規模和所有制設計操作的,對大企業優待多,中小企業考慮少;對公有制企業優待多,對非公有制企業考慮少;政策適用不夠公平。在稅收政策上,國有企業可先繳後退,非國有企業無此待遇;中小企業特別是個私企業往往是小額納稅人,增值稅發票難以抵扣,實際稅負增加;個私企業存在雙重納稅等。在士地政策上,國有企業可享受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增值稅減免政策,而非國有企業無此改革成本參與改組;特別是在銀行呆壞帳準備金核銷上,大企業可列入國家計劃及時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中小企業無此厚遇。在行業準入上,中小企業尤其是個私企業還受到諸多限制。此外,市場交易規則缺乏,市場秩序混亂,致使中小企業正常經營困難重重。
----(三)融資困難,告貸無門。壹是供應不足。我國尚無專門為中小企業貸款的金融機構。加之商業銀行體制改革後權利上收,以中小企業為放貸對象的基層銀行有責無權,有心無力;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後,逐級下達“存貸比例”,使本來就少的貸款數量更為可憐,貸款供應缺口加大。二是保證缺乏。銀行只認可土地房產等不動產作抵押,中小企業擔保機構少,擔保品種單壹,尋保難。三是輔導薄弱。中小企業貸款難、尋保難與其資信等級不夠有關。建立以企業資信檔案為基礎的信用制度已迫在眉捷。此外,中小企業借貸成本高,也影響了其融資能力。基於上述原因,福建省中小企業約有52%無力從銀行獲得貨款,致使 21.6%的中型企業開工率不足50%;73%的小型企業開工率低於80%。
----(四)產權不清 ,缺乏動力
----由於政策不公、行業限制,個私企業戴“紅帽子”(集體、鄉鎮企業)穿“洋外衣”(三資企業)現象普遍。據調查,上海市“假集體”占全市集體企業的20%左右,泉州市鄉鎮企業中有相當部分為個私企業。由於產權不清,壹些中小企業發展到壹定程度就不願做大,企業的進壹步發展受到人為限制。
----除上述企業的外部問題外,就中小企業自身而言,主要是存在企業體制和組織制度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技術含量不高開發能力不強、盲目投資及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等問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現行政策
----目前實行的壹些優惠政策,雖大部分並不是專為中小企業制定的,但從受益主體來看,基本上或相當大部分是中小企業。
----1.鄉鎮企業政策。鄉鎮企業所提稅可按應繳銳款減征10%,用於補助社會性開支,不再稅前提取10%;國家在信款上重點支持鄉鎮企業的出口創匯、東西部合作和農村適用技術轉讓(星火計劃項目)三個方面。
----2.鼓勵安置城鎮待業人員就業政策。新辦法城鎮勞動就業服務企業,當年待業人員超過企業從業人員總數60%的,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查批準,可免征所得稅3年;免稅期滿後,當年新安置待業人員占企業原從業人員總數30%以上的,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批準,可減半征收所得稅2年。
----3.支持高新技術企業政策。國務院批準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企業,經有關部門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可按15%的稅率征收所得稅;國務院批準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新辦的高新技術企業,自投產後年度起征所得稅2年。企事業單位進行技術轉讓脫離技術轉讓及發生的相關技術咨詢、服務、培訓所得,年凈收入在30萬元以下的,免征所得稅。
----4.支持貧因地區發展改革政策。國家確定的“老、少、邊、窮”地區新辦企業,經主管稅務機關批準後,可減征或免征所得稅3年;民族自治地方企業,需照顧鼓勵的,經省政府批準,可定期減征或免征所得稅3年。
----5.支持和鼓勵第三產業政策。1)為農業生產的行業企業,其提供的技術服務或勞務所得免征所得稅;2)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技術成果轉讓、技術培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承包取得的技術性服務收入免征所得稅;3)新辦獨立核算的咨詢、信息、技術服務企業或單位,開業之日起,第壹至二年免征所得稅;4)新辦獨立核算的交通運輸、郵電通信企業或單位,自開業之日起,第壹年免征所得稅,第二年減半征收所得銳;5)新辦獨立核算的公用事業、商業、物資、外貿、旅遊、倉儲、居民服務、飲食、文教衛生企業或單位,自開業之日起,報經主管稅務機關批準,可減征或免征所得稅1年。
----6.福利企業政策。民政部門舉辦的福利生產企業可減征或免征所得稅;安置“四殘”(盲、聾、啞和肢體殘疾)人員占生產人員總數的35%以上免征所得稅;安置“四殘”人員占生產人員總數超過10%不足35%,減半征收所得稅。
----7.小型企業所得稅政策。1994年稅制改革確定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3%的比例稅率。為照顧小型企業稅賦能力,對年利潤在3萬元以下企業,減按18%征收所得稅;3至10萬元企業,減按27%征收所得稅。1998年7月1日國務院決定,年銷售額180萬元以下的小型商業企業,增值稅率由 6%調減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