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壹雞鳴而起,人們在堂屋階下用火烤竹節,清脆響亮,寄托了人們趕走惡鬼的願望。傳說是,上古時,有壹種叫年的猛獸,每逢除夕至初壹,總要來傷害人畜,它怕火、怕光、怕響,有人點燃竹節燃火,發出嘩嘩吧吧的聲音,就驚走了它,此後人們家家仿效,都點竹節,後來發明了火藥,卷紙為筒點燃,發出嘩嘩吧吧的響聲,這就是炮,又裝上引念連續不斷,是為鞭炮。
貼春聯,貼門神
上古時,有神茶、郁壘兩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壹株大桃樹,他們在桃樹下檢閱百鬼,發現他們中有危害百姓的,便綁起來餵了老虎,這些鬼都怕他們,不敢禍害百姓。此二人鎮鬼名聲大,傳至其它地方人們便在兩塊桃木板上畫了他們的像立在大門兩側用來鎮邪,人們把這種桃木畫稱為桃符。
公元十世紀五代時期,後蜀皇帝孟昶(chang),他下令大學寅遜,將桃符畫改作桃木題字,呈上來壹看又覺得題詞詞句欠佳,於是親自題了“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立於宮門之外。到了宋代,宰相王安石又題字:“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傳至民間逐步發展,便用紅紙代替桃符,寫吉慶的話,演變為當今的對聯。
據說:朱元璋建都金陵,下令過年時貼春聯慶佳節,有壹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私訪,發現家家貼上紅紅的對聯,只有壹家未貼,打問清楚這家是個屠戶,目不識丁,又找不下人寫對聯,所以至除夕晚上門仍然空白,朱元璋便親自動筆為他寫了壹聯:“雙手劈開生死路,壹刀割斷是非根。”
消息傳出,官府裏編寫對聯精益求精,民間仿而效之,貼春聯不僅成為壹俗,而且成為中華民族文學藝術特有形式。
年夜飯,守歲,壓歲錢
到了除夕晚上,全家人團聚在壹起,舉杯祝酒,壹起吃年夜飯,在外地的家庭成員凡是能回家的,壹般都在除夕之前,趕回家,所以年夜飯又叫“團圓飯”。
古代人在吃年夜飯時,桌上放壹個燒得很旺的火爐,上面座著鍋,鍋裏煮著肉菜,這是火鍋的起源。全家人圍著火爐吃年夜飯,因此也叫圍爐,表示日子過得紅火興旺。
後來在火鍋的基礎上,又加盤碟,放上熱菜、冷菜,其它菜有無關系不大,唯有“雞”、“魚”、“梨”必須有,因為“雞”與“吉”,“魚”和“余”諧音,“梨”和“利”諧音,組合中壹起叫大吉大利、大有余,四個菜預示“四季興旺”,六個菜預示六六大順,八八叫發發(財),十個叫十全十美,十二個叫“十二分滿意”。年夜飯必須吃餃子,“餃子”和“交子”諧音,意思是平安地交過了子時。除夕過了子時就到了來年。有的地方管餃子叫“扁食”,意思是托神仙的福,吃上偏外飯食,餡包上糖,意味生活甜蜜,包上“硬幣”意味“發財致富”,包上薏苡仁,意味“生意興隆”。
上古時,人們為躲避“年獸”的侵害,壹家人,住在窯洞裏,圈著火爐吃年夜飯,吃完都住在壹塊閑談,聽“年”的動靜,小孩子要哭鬧,便給他好吃的、好耍的,直至累極了睡覺,交過子時,才算平安無事。給小孩好吃的好玩的又變成給錢,也就是“歲數錢或壓(押)歲錢”,給歲數錢的多少,起初為天+地+歲數=歲數錢的總和,後來按親疏關系決定多少。
貼福字,福倒貼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有壹年農歷正月十五微服出行,來到壹個鎮子,看見許多人聚在壹起看壹幅漫畫,朱元璋走過來壹看,見畫上繪著壹個赤腳女人抱著大西瓜,經打問知道這是取笑淮西婦人大腳的。
朱元璋看了,心想,自己的女人馬皇後也是淮西人。便認為鎮上的人有意取笑“馬皇後”。朱元璋心中惱怒,回宮後,立即下令進行調查。看此畫為何人所畫,誰們曾去圍觀。
對於沒有參與嬉笑的住戶,壹律在他們的家門口貼上壹個福字。過了兩天,軍士便以此為據,來到沒有“福”字的百姓家裏提人,誰知官兵貼福字後,其余人家因不知就裏自己都貼上福字。弄得抓人的官兵再也分不清曾參與的和沒有上街的,朱元璋聽了報告更為憤怒,下令將全鎮人統統抓來,如查不清,就將他們統統處斬。
馬皇後聽到因她釀成冤案,就向皇上陳述她腳大的好處,憑上她腳大,方便行走、能征善戰,幫助皇上打下壹統大明江山,百姓作畫鬥玩非但不是嘲笑她,而是盛贊她。不僅不該治罪,反而應受到表揚。
眾百姓聽後,參加圍觀的、取笑的分別自動承認了自己的“罪過”,作畫的人也勇敢承擔責任,不願連累別人。
朱元璋反省了自己,憑借皇權過火行為,因為有如此真誠的百姓扶持,才有天下太平,不僅免了百姓的罪過,就連侍才取笑的作畫之人也提官重用。
壹個福字確是“安分守己,享受幸福”的標誌,眾人都貼福,有的人偏因福得禍,福禍糾纏在壹起。
多少年以後,貼福字“避嫌”的本意已被人們淡忘,而變成了“祝福”的壹種善良願望。凡遇喜慶,都要到處貼上福字,祝遇事如意。
說起福字,有的順貼,有的倒貼,各有各的講究,順貼的說順順當當享福,倒貼的說福到來了。
這裏有個故事:說的是清朝恭親王府,有壹年,大管家為討主人歡心,寫了幾個鬥大的福字,叫人貼在王府的大門上。
有位家丁目不識丁,竟將大門上的福字倒貼了,為此王爺的福晉(老婆)十分生氣,要下令鞭打這個家丁,並追究大管家的責任。管家是個能說善辯之人,他怕眾人追究下來殃及自身,慌忙下跪陳述:“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真是福到了,此乃吉祥之兆。”
恭親王福晉壹聽,倒也合乎情理,心裏想到:“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福到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沒學問的奴才,還真想不到這種招數呢!”於是賞了管家和家丁各五十兩銀子。
後來,倒貼福字的風俗,由達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貼過後還念上幾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圖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