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科學和信仰的組合構成完整的人類認知體系

科學和信仰的組合構成完整的人類認知體系

科學是建立在對過去的總結之上的,但在未來是否永遠真實,人類只能憑意識堅信其真。如YJango所說,

……,我們腦中的 “求真” 想法並不是追求 “真實”,而是追求 “可堅信感”,因為我們依賴模型而活,如果不堅信自己的模型,就無法做出決策,無法生存。……

科學在過去是真實的,我們基於此建立了自己面對未來時的模型,並堅信這個模型在未來同樣適用。

堅信,給科學加入了信仰的部分。

其實,科學和信仰並不是完全對立和互不相容的,二者互在對方之中。信仰是科學的起頭,科學(或理性)是信仰的內容。

如果任何人類觀點壹切都要先證據,後認知,則科學不可能產生。正是由無證據(或弱證據)時的主觀認知來的各種信仰產生了人類最初的認知和隨後驗證認知,擴大認知的科學活動。所以,信仰是人類認知和科學的起頭。

知識在存在之先,知識關乎可能,這兩個知識的特性使知識可以偶然地在人的意識(本我)中產生。偶然,意味著不需要證據。當壹個人把自己意識中無證據時產生的知識當作真實的認知時,信仰就開始了。所有人類意識中的科學知識最初都是這樣發生的。可見,知識可以偶然也在意識中產生,這是導致信仰是人類壹切認知和科學活動之起頭的根本原因。

任何信仰(無證據的認知),要成為可以被許多人理解的認知,其內容壹定是理性的。理性是壹切科學理論的核心和內容,所以理性就是科學。這樣,可被人理解的信仰的內容壹定也是包含科學論述的。如中國的陰陽學,元氣論等傳統文化中包含的信仰,其類似科學理論的論述體系,正是為了讓更多人理解其認知體系。

可見,信仰與科學互在其內,並不是完全互不相容。人為的用信仰攻擊科學,用科學攻擊信仰,都是對自身和對方不了解的短視表現。

如果從它們的定義看,信仰是關於未知和不可知領域的無證據的人類認知體系。科學是關於已知和可知領域的。二者合起來,正好構成了完整的人類認知體系,從而讓人類真正知道自己“從那裏來,要做什麽,到那裏去”,將人群中的盲目,無理性的互損行為降至最少,使人類社會的發展效率和可持續性最大化。這就是科學和信仰結合的最重大的意義。

科學和信仰的結合,貫穿了整個科學史。弱證據的先認知,觀察之後提出的新認知,實驗中找證據證明二者對錯。然後再開啟新的信仰式認知和新的糾錯活動。牛頓的經典理論體系差壹點就成為了人類的信仰。在科學中還有對“同壹律”,“最小作用原理”,“簡潔就是真理”,“上帝不打骰子”等的信仰。這些信仰持續地產生了人類研究問題的動力。可以說,信仰是科學的起始和動力,對科學的快速發展是有益的。

科學是從信仰開始,也是壹個關於未來的人類活動。未知和不可知的未來,正是信仰最重要的內容。所以,科學從信仰開始,也最終為了實現信仰。

在科學中,頭和尾都歸屬信仰,真正屬於科學自己的是中間的過程,是從未知和不可知到已知和可知的過程,是這個過程中人類使用的理性思維和現實實踐的行為。所以,純粹的,無信仰成分的科學是人類的理性思維和此思維指導下的實踐活動。其實,這也是基於人類對理性思維和實踐驗證的永遠正確性的信仰。信仰貫穿科學始終,在科學活動的過程中也離不開信仰的背景支持。

在科學認知基礎上的信仰,是目前人類面對未來的不可知和未知時唯壹的決策方法。人類在面對超出科學範圍的未來事務時,只能交給信仰決策。信仰是無證據的認知,也是最易發生人與人之間不同的地方。比如關於地球未來的“全球變暖現象”,甚至連美國總統都可不信其存在。信則有,不信則無,這在信仰和關於未來的認知中,人群常常呈現的兩極分化現象。信仰難統壹,這是人類歷史中最重要的事實。

人類的信仰,只能在未來,現在,過去都等同的“自由世界”中實現。自由,是可以對所有時間空間穿越的存在,規律和能力。

總之,人類在面對未來,面對未知和不可知的時候,科學和信仰,二者互為補充,人類的決策和行為離不開其中之任壹。

  • 上一篇:社區文化活動策劃
  • 下一篇:立秋傳統習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